第七集 百川归海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来到懋功东南的达维,突然发现前面“有情况!”——对面山坡上有部队,立即准备投入战斗。
这时,前方传来一声悠长的呼喊:“我们是红四方面军!”
两军相会战士们欣喜若狂,相互问候和拥抱。沃日河上的这座木质小桥,见证了当年两支红军相遇的情景。三天之后,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主力进驻懋功城。晚上两军举行了会师联欢会,篝火映红了天空。
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红军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创造川陕甘苏区。张国焘虽然在会议上对中央的战略方针表示赞同,会后却以“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未解决为由,延宕红军的行动。
两河口会议后,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北上。张国焘鼓动一些人向中央提出由他担任中革军委主席。后又反对北上,主张南下。
8月初,红一、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率军委纵队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红军总司令部随左路军行动。
8月下旬,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越过草地后,一再劝告、催促左路军北上。张国焘不听中央劝告,坚持南下。
9月9日,张国焘电令红军前敌指挥部政治委员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至此,红军历史上最兴奋的会师演变成了最严重的分裂。
1935年9月10日凌晨,为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中共中央被迫率红一方面军红一、红三军和中央纵队先行北上。
随后,叶剑英也率军委直属队赶上大部队一起北上。
长征走到这里,党和红军面临的最大危险,不仅来自于敌人的威胁,更来自内部分裂可能导致覆灭的严重危机。
据黄克诚回忆: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反对张国焘的逃跑主义,果断带一、三军团等部队北上,到达陕北,而是按张国焘那条路线,往西康地区去,那么红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腊子口位于甘肃迭部县境内,是四川通往甘肃的重要隘口。1935年9月16日,红一军第四团奉命迅速夺取腊子口。
当晚,红军以2个连攀登悬崖陡壁,迂回敌人侧后,协同正面进攻部队,向守敌发起猛攻。
9月17日晨,红军占领腊子口,攻破长征路上的最后一道天险,打开北上通路。
9月18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红三军和军委纵队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
20日,毛泽东要求部队搜集一些报纸、杂志,并嘱咐说:越近期的越好,各种都给搞几份。很快,他们找来了刊有徐海东率红25军与陕北红军刘志丹部会师的消息的报纸。
在哈达铺的这座关帝庙里,红一方面军召开了全军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消息。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
他充满激情地说: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六七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前进阵地。
从哈达铺到陕甘根据地,就要翻过位于甘肃和宁夏交界的六盘山。
六盘山,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翻过六盘山,陕甘根据地就遥遥在望了。
毛泽东为此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词《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率部到达陕甘根据地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胜利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1月初,与红十五军团在甘泉会师。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把中国革命大本营安扎在这里,并立即转入对陕甘根据地的进一步建设。
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南下后,于10月5日在四川省理番县卓木碉另立“中央”。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达到顶点。
此前,南下部队先后占领了绥靖、崇化、丹巴、懋功。10月下旬,又攻克了天全、芦山、名山等地,形成了横扫川西平原之势。但攻势很快在敌人优势兵力的阻击下受挫,百丈战斗后,红军东进南出已无可能,处境极为被动。在敌人的大举进攻下,被迫撤往西康的道孚、炉霍、甘孜一带。
这些地区地广人稀,物资匮乏,数万大军屯集于此,无法满足给养补充,部队出现了严重的非战斗减员。据1936年4月整编时统计,红军由南下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4万余人。
张国焘执意率军南下,从连续克敌到濒临绝境。北上的中央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节节胜利。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1935年11月21日至24日,红一方面军利用直罗镇的有利地形,一举消灭敌人一个师又一个团,取得了重大胜利,巩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
直罗镇这一仗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经过党中央和红军官兵的不懈斗争,张国焘不得不在1936年6月6日宣布撤消另立的“中央”。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从湖南省桑植县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1日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红二、红六军团的到来,加强了反对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力量,对维护全党全军的团结,实现三大主力会师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6年7月,在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坎坷之后,红四方面军主力开始北上,红二方面军也随后出发。至此,红二、红四方面军两大劲旅,如两股红色铁流,浩浩荡荡开赴北方。
1936年10月9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22日,红一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在宁夏将台堡会师。
至此,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以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而宣告结束!
三军会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抗日战略方针的胜利,标志着全党全军坚定维护团结、反对分裂、顾全大局的胜利,标志着全党全军高度集中统一的胜利。
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开始长征时,总计有20余万人,最终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了3万余人。
这一座座烈士的墓碑,一串串英雄的名字,是对共产党人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的最悲壮最深沉的诠释,是对红军将士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最生动最有力的见证。
正是这些活下来的和长眠在长征路上的红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国革命最壮丽的史诗。经历了如此千难万险、千辛万苦、千锤百炼的锻造,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在未来的征程上,还有什么敌人是不可战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