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沙盘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可以看到邢窑分布范围较广,是一个庞大的窑区,北起高邑县北焦村,中经临城县、内丘县、南到邢台县西坚固村,分布在南北长近7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的区域内。临城、内丘两县最为集中,目前已发现遗址近60处,其中我县境内13处。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工业、科技、文物考古工作者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与辛勤工作,使邢窑遗址调查发掘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基本清楚了遗址的分布范围、起始年代及主要工艺、艺术成就,揭开了邢窑千古之迷。
这个展厅的展品按时代划分,可以看到瓷器在不断变化、不断提高质量。
1.北朝瓷器
北朝瓷器也就是邢窑早期瓷器,主要以各种青釉瓷器为主。从南方传入先进的制瓷技术,与当地的釉陶烧制技术融合,开始大量的烧制青瓷,主要品种有碗、杯、灯台等。北朝时期的邢窑青瓷胎质粗厚,白度不佳,但釉面青翠晶透,做工也精致。青瓷和白瓷的唯一区别,就在于原材料中含铁量的不同,其它的一切生产工序并没有什么差异。瓷胎含铁量越高,瓷器颜色越深。含量在1-3%左右,瓷器呈现青绿色,含量在3-5%左右呈现褐色,达到5%以上则呈现米黄色或深褐色。白瓷含铁量非常低,在1%以内。从青瓷到白瓷,其实也就是一个“去铁”的过程。
北朝时期,邢窑工匠不断精选含铁量较低的原料,创造出原始白瓷——粗胎白瓷。邢窑白瓷的种类多种多样,就胎质胎色和釉质釉色来说,应分为四类八种,即“类雪”白瓷粗、细两种;“类银”白瓷粗、细两种;“烘透”白瓷甲、乙两种和化妆白瓷深灰胎、浅灰胎两种。
2.隋朝瓷器
隋朝瓷器除了青釉瓷器,还有早期白瓷——化妆白瓷、黑釉瓷器等。烧制规模迅速壮大,烧制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白瓷质量也很快提高。由粗胎化妆白瓷向细白瓷过渡,成为了邢窑产品的主流。这几块瓷片非常的薄,邢窑在隋代后期研制出具有透光性能的薄胎精细白瓷——透影白瓷,填补了我国陶瓷史上的空白,成为了我国陶瓷史的一个里程碑。它的胎质坚细、釉色洁白、光润晶莹、气孔率低、透影性强,将水倒入瓷器中,能在外面清晰的看到水面细小的波动,它与现代的高级细白瓷的胎质、釉色相比毫不逊色。可惜这种工艺未能传承下来。
邢窑白瓷在几百年的烧制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粉白的釉色之中,透露的一丝丝淡青色,犹如在白雪上覆盖了一层薄冰,有温润如玉的色泽美。
3.唐代瓷器
唐代瓷器以白瓷为主。这个时期瓷器烧制技艺高度发达,烧制温度最高能达到1400度以上,瓷器的使用已经很广泛,“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除了白瓷以外,还有黑瓷、硬白陶、黄釉瓷、酱釉瓷、白底黑花、点彩、唐三彩等。
黑瓷是随着青瓷的出现而产生的。以青釉为中心,在工艺上设法排除铁的呈色干扰就出现了白瓷,如果相反,加重铁釉着色,就烧成了黑瓷。唐代黑瓷盛行,特别是元代以后,黑釉瓷成为了主流,以民用瓷占主导,这表明邢窑非常注重社会需求。
硬白陶是邢窑陶瓷的一个独特品种,产量大,质量高。品种主要有俑、动物、佛像、佛龛等明器和宗教用品。邢窑与河南黄冶窑、陕西黄堡窑、西安机场窑等成为我国古代烧造唐三彩的四大窑场。窑址、墓葬都有大量唐三彩出土。邢窑唐三彩釉色主要有黄、绿、赭三色,亦有少量的白色和蓝色出现,色调从淡到浓,绚丽多彩。邢窑唐三彩的出现,是在工艺创新上又一次飞跃。邢窑三彩烧制温度要高于其它,精细程度也更高。邢窑三彩以实用器为主,少量明器,除民用外,还进奉皇室,并出口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