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圣旨碑
一说到圣旨,是否第一反应就是电视剧里表演的场景:一个宦官模样的人打开圣旨,口中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如果您相信了,那可就大错特错了。首先,这句话断句应当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次,这句话在明朱元璋洪武时期才开始使用。那么唐代圣旨什么样子呢?
这件石刻诏书即唐代的圣旨碑,诏书最前边为“门下”二字,为唐代诏书的基本格式,代表唐代宰相机构的门下省。
石刻诏书高34.5cm,宽69cm,厚7.8cm,是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册封邢州刺史纪王李慎的第六女为归顺县主的诏敕。唐代命妇制度规定,皇帝的女儿封为公主,太子的女儿封为郡主,亲王的女儿封为县主,都拥有“食邑”的赋税作为经济来源。唐代归顺县,属剑南道戎州(四川宜宾附近)。
内容写道:门下,邢州刺史纪王慎第六女,疏详宓(mi)浦(pu),诞秀梁园,式综女图,备循姆教。拂髦(mao)在岁,载表幽娴之德,结悦有期,宜申沐赋之典。可封归顺县主,食邑一千户,主者施行。
后面写有中书省拟诏、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施行的全部内容,各级官吏签署官衔、名称、时间,是一份完整而具体的诏敕公文。
唐代前期的官职制度为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唐代宰相机构,中书省“掌机要”,负责政令的起草和发布,其最高长官为中书令,是唐代的第一宰相,其下还有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各两位协助工作;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最高长官为侍中,侍郎协助其工作;同时还有尚书省,领导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执行,尚书省最高长官原本为尚书令,但由于李世民继位之前曾担任过尚书令,这个职位悬而不置,由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领导工作。六部的长官皆为尚书,各司其职,执行政令。
这件诏书上明确写着由中书省草拟和发布政令,中书令阎立本、中书侍郎崔知涕、中书舍人郭正一签发,再交给门下省黄门侍郎郝处俊、给事中郭待举审核后,最后交付给了尚书省,由吏部尚书李敬玄、吏部侍郎裴行俭、行尚书右丞许圉师负责执行。
诏书其中,名人众多。纪王李慎,是唐太宗的第十子,母韦贵妃,贞观五年封申王,十年改封纪王,先后担任秦州都督、襄州刺史、邢州刺史。颇有才华,受人爱戴,曾经跟随越王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受牵连入狱,被流放岭表,卒于放免途中。其中还写道“中书令博陵县开国子臣阎立本”,是唐代著名画家,画有《凌烟阁功臣图》、《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等,先后历任匠作大匠、尚书右仆射、中书令。李敬玄和许圉师之后也曾分别担任宰相,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第一任妻子便是许圉师的孙女。而裴行俭更是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书法家,曾先后参与防御吐蕃,出击西突厥,歼灭东突厥的残部。去世后追赠扬州大都督、太尉等职,特赐谥号为“献”。
唐代诏书,一般都是用麻纸所写,宣奉存档,极少流传下来,现存的唐代诏书大多是文献中的记载,只有诏令内容而无“三省”的各自批复。这份诏敕是为纪念和彰显归顺县主的身份,特将诏书刻立在石板上,去世后放置在陵墓中。为我们研究唐代政治制度和诏书公文提供了最 为准确详实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