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江苏,常州市;江苏,常州市,瞿秋白同志纪念馆
【同期声】“敬礼!”“这里是江苏省常州市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瞿秋白……”
【字幕】江苏,常州市,恽代英纪念馆
每到重要节庆日,觅渡桥小学的学生都会来到这里,向他们的校友瞿秋白致敬。一百多年前,瞿秋白正是从觅渡桥小学开始了人生启蒙。瞿秋白纪念馆向南三公里是张太雷故居,向东不到一公里是恽代英纪念馆。三位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都出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五年,也都是这座城市的荣光与骄傲。
【字幕】广东,广州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黄埔军校精英纪念馆里,这幅恽代英的油画像和他的许多照片相仿,都是光头形象。恽代英的光头形象颇有来历。1918年5月16日,日本胁迫北洋政府签署《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以干涉苏俄革命,独占中国东北。
【字幕】湖北,武昌中华大学;大学时代的恽代英;湖北,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日记》,1918年;油画《恽代英》,陈坚
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的恽代英积极投身反日浪潮,参与抵制日货。“余誓非万不得已,不购外货矣!”理发推子多是日货,恽代英索性用传统剃刀把头发剃光,取名“爱国头”。这样的形象一直坚持到国产的理发推子出现。
【字幕】油画《五四运动》,周令钊(1951年);毛泽东,恽代英
1919年,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分别在北京、天津和武汉投身于五四运动,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这一年12月,毛泽东路过武昌,慕名拜访恽代英创办的利群书社。二人一起畅饮牛肉豆丝汤,纵论天下事。
【字幕】天津大学;张太雷北洋大学法律学专业毕业证
天津大学,前身是北洋大学。这里收藏着一张百年前的法律学专业毕业证,毕业时间1920年6月,学生名叫张曾让。
【同期声】马海龙,张太雷外孙:“他是叫张曾让,字泰来,改个名字叫张太雷,实际上是谐音,当然也可以理解为‘震碎旧世界的惊雷’。”
【字幕】天津,北洋大学堂旧址;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北洋大学毕业后,做法官、律师,都是收入不菲的职业,但张太雷却一直没有领取这张毕业证。此时,他已经加入李大钊创建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成为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字幕】天津,北洋大学堂旧址;瞿秋白
1920年10月16日,在天津,张太雷见到了向他告别的中学校友瞿秋白。瞿秋白作为北京《晨报》特派记者即将去往苏俄。远行之际,二人彻夜长谈,对未来满是憧憬。
【字幕】二胡协奏曲《江南第一燕——致秋白》
这首由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创作的二胡协奏曲名叫《江南第一燕——致秋白》,曲名源于瞿秋白早年诗作“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字幕】瞿秋白《饿乡纪程》
瞿秋白前往苏俄正逢冬天,生于温婉之地的“江南一燕”在极度凛冽中找寻着春天的信息。“倏然忽起狂吼的怒风,万树枝头都起暴动,虽则越显得寒厉的冬之残酷,然而散见零星的翠色,已确然见温情蜜意的春之和畅之先声。”
【字幕】俄罗斯,莫斯科;瞿秋白在苏俄期间的报道和著作;瞿秋白散文《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在苏俄的两年时间,瞿秋白写下《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及其它报道近20万字,成为第一位报道社会主义苏俄的中国人。
【同期声】江苏常州市瞿秋白纪念馆,赵庚林,原馆长:“他写下了这个散文《饿乡纪程》中间说,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字幕】俄国十月革命;瞿秋白《饿乡纪程》
从这个新生的国家身上,瞿秋白看见了中国的希望。“阴沉沉、黑魆魆的天地间,忽然放出一线微细的光明来了。一线的光明,血也似的红,就此一线便照遍了大千世界!”
【字幕】江苏,常州市,张太雷纪念馆;江苏,常州市,张太雷故居;张太雷家书;张太雷与陆静华合影;江苏,常州市,张太雷故居
1921年初的一天,陆静华收到了丈夫张太雷的一封家书:“我立志要到外国去求一点高深学问,谋自己独立的生活,将来可以享真正的幸福。我们现时不能不尝一点暂时离别的苦,去换那种幸福。”信中,张太雷没有告诉陆静华他去了哪里,没有说那高深的学问是什么。妻子也不会知道丈夫所谋求的真正幸福并非为个人前程,而是为天下苍生寻求真理。
【字幕】俄罗斯,莫斯科;青年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张太雷代表资格证明;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会场;张太雷、瞿秋白与与会代表合影;《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书面报告》;瞿秋白与会议代表合影;上海
俄罗斯国家电影照片资料档案馆收藏了一段影像资料,记录了1924年张太雷在苏俄的情景。这段影像穿越百年,把一个生动的革命先驱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1921年,张太雷就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并以第一位中共代表身份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他提交的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唯一出路就是建立共产主义制度。这次大会是孕育中的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舞台上第一次现身,宣告了这个弱小的初创政党即将掀开中国革命的伟大篇章。身在苏俄的瞿秋白以记者身份出席了会议。1921年5月,在张太雷的介绍下瞿秋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三大闭幕后不久,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字幕】四川,泸州市,川南师范学堂旧址
1921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四川泸县川南师范学校,学生们听说新的教务主任恽代英已抵校,纷纷前去探望,但寝室里只有一位貌似仆人的青年。在当晚欢迎会上大家才恍然大悟,貌似仆人的青年就是大名鼎鼎的学生领袖恽代英。
【字幕】钟心见《会议恽代英》
“恽先生到后我们就请他演讲,他一登台,声震瓦屋,大骂军阀祸国殃民,很有煽动力,听了十分畅快。”
【字幕】恽代英撰写的教学改革文章
【同期声】恽铭庆,恽代英侄孙:“他组织了六位教员、十多位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徒步十几个县在做社会调查,了解老百姓的疾苦,探索中国的出路。”
社会调查让恽代英深感劳苦大众的艰辛与不易,而对自己,恽代英要求苛刻,异常自律。
【同期声】江苏常州市三杰纪念馆,黄明彦,馆长:“恽代英就经常吃红薯,穿着草鞋走遍巴山蜀水,传播马列,武装青年。”
【同期声】人民出版社,辛广伟,总编辑:“他和毛泽东一样,很早就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和农民运动相结合的重要思想。”
恽代英的朴素作风和扎实学养在莘莘学子中形成了巨大影响力。郭沫若曾这样评价:“那时从四川那样的山坳里远远跑到广东去投考黄埔军校的一些青年,恐怕十个有九个是受了代英的鼓舞吧!”
【字幕】广西,桂林市,王城;孙中山办公室
1921年12月下旬,共产国际驻远东代表马林与孙中山在桂林王城初次会见,担任马林翻译和助手的就是张太雷。张太雷为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期声】冯海龙,张太雷外孙:“当时,孙中山和张太雷还讨论了有关中国青年运动的问题。他们在桂王府一共长谈了三次,有三条建议。第一个就是你要改造国民党,第二个是要办军官学校,第三条就是有关国共合作的问题。”
【字幕】广东,广州市,国民党一大旧址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个革命政策,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字幕】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
回国后,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按曲谱配译出来,其中翻译英特纳雄耐尔这段遇到了问题。
【同期声】瞿秋白女儿瞿独伊原声(2007年):“有一句就是‘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ом’(俄文),国际,翻成中文只有很短一点,怎么办呢?他就一边弹琴一边就想了,用音译来翻译。”
【字幕】2007年瞿独伊为瞿秋白纪念碑敬献花篮
这首歌曲一经在《新青年》上发表,很快成为中国无产阶级的一首战歌。
【字幕】上海大学
第二年,瞿秋白进入刚刚创办的上海大学任教。上海大学由国共两党合作创办,被公众誉为“武有黄埔,文有上大”,是“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在上海大学,瞿秋白收获了一份至为珍贵的爱情。
【同期声】电影《秋之白华》片段:“他来了!”“选择了一条道路,就是选择一种人生。遇见他,确实我没有想到的。”
这部讲述瞿秋白事迹的电影有一个诗意的名字:《秋之白华》。这个名字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合之际亲手在印章上镌刻的字。
【同期声】电影《秋之白华》片段:“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字幕】杨之华;瞿秋白和杨之华合影;瞿秋白致杨之华家书
不久之后,杨之华也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对从事革命工作的夫妻虽然常常分处两地,但在诗文唱和中总能心灵触碰。“海风是如此的飘漾,晴明的天日照着我俩的离怀,相思的滋味又上心头,空阔的天穹和碧落的海光令人深深地了解那天涯的意义。”
【字幕】《秋之白华——杨之华珍藏的瞿秋白》;电影《秋之白华》片段
2019年,《秋之白华——杨之华珍藏的瞿秋白》出版,字里行间交融深情至爱。他们的爱情信物金别针珍藏在了常州博物馆,上面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见——“赠我生命的伴侣”。
【字幕】上海《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国青年》发刊词;恽代英著《湖北黄陂农民生活》《农民运动》;恽代英撰写的文章
上海淡水路66弄是《中国青年》1923年创刊的地方。作为中国出版发行时间最长的杂志之一,它的第一任主编就是恽代英。在发刊词中,恽代英不仅提出青年是中国的希望,更注意到农民斗争的潜在力量: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为人民作战的军队,军队要服从党的主义,党高于一切。这种极具前瞻性的思想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实践所验证。短短两年间,恽代英就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220多篇,这份杂志也成为了当时发行量最大的革命刊物。
【字幕】广东,广州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广州黄埔军校,1926年5月,恽代英来到这里担任政治主任教官。人们很快就发现,他的授课方式与众不同。(阳翰笙《回忆恽代英》)“他讲课经常不在教室里边,而是在操场上讲,因为教室里装不下那么多人。中间放一张桌子,学生在四边围着,代英同志就爬上桌子开讲。”
【字幕】黄埔军校;蒋介石
【同期声】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良明,教授:“恽代英非常具有演讲的才能,他一讲就是三四个小时,声音洪亮,满头大汗,使学生非常地感动。”
【同期声】恽铭庆,恽代英侄孙:“由于他在学生里面影响很深,每天下午,蒋介石原来要拉拢他,都给他送点心。后来发现拉不过来,心里面就很恼火,就在很多场合讲‘黄埔四凶’,其中就有恽代英。”
【字幕】湖北,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中央军校武汉分校
1926年10月,黄埔军校在武汉建立分校,命名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很多农民的子弟加入其中。
【同期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陈力,研究员:“让他变成有灵魂、有信仰的军人。这批学员,很多后来编到第二方面军的教导团去,成为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重要力量。”
【字幕】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时期的恽代英;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女学员队;赵一曼、胡筠、胡兰畦
在恽代英主持下,武汉军校招收了中国第一批军校女学员。183名女学员中,涌现出了抗联英雄赵一曼、红军女神枪手胡筠、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女将军胡兰畦等一批女中豪杰。
【字幕】八七会议会址外景;湖北,武汉市,八七会议会址;瞿秋白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改选出临时中央政治局。瞿秋白受命危难之际,主持了中央工作。
【同期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陈力,研究员:“八七会议明确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用革命的武装来反抗反革命的武装。”
【字幕】江西,南昌市八一起义纪念馆;广东,广州市;广东,广州起义纪念碑
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武装斗争。1927年12月11日凌晨,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人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第二天下午两点,张太雷在指挥起义的战斗中突遭敌人伏击,身中3弹,壮烈牺牲。从选择共产主义道路到血洒疆场,张太雷的革命生涯持续了七年,生命定格于29岁的张太雷成为第一位牺牲在战斗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
【字幕】瞿秋白《悼念张太雷同志》
张太雷的牺牲让昔日同窗挚友瞿秋白无比痛惜。“他死时,觉着对于中国工农民众的努力和负责;他死时,还是希望自己的鲜血将要是中国苏维埃革命胜利之源泉。”
【字幕】1929年毛泽东在福建龙岩留影;福建,龙岩市,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旧址;恽代英《闽西苏维埃的过去和将来》
1930年春,闽西苏区,恽代英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前来视察。他看到了毛泽东的农村革命实践成果:“闽西八十万工农群众从斗争中建立的苏维埃政权获得了朱毛红军长期游击战争经验的帮助和指导,在政治上确实已表现了伟大的成绩。”恽代英与毛泽东,一对志同道合的在战友,在这个时候就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着许多共同的见解。
【字幕】恽代英;江苏,南京市,中央监狱旧址
1930年5月,在上海领导革命运动的恽代英不幸被捕入狱。
【同期声】恽铭庆,恽代英侄孙:“南京的监狱长都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就知道恽教官来了,都没有作声。”
就在中央全力营救之际,顾顺章叛变,恽代英身份暴露。
【同期声】恽铭庆,恽代英侄孙:“蒋介石知道了以后,派了国民党的高官过去劝降,甚至于都说国共合作的时候你就是国民党(中央)执委,你都不要写悔过书,你过来之后在那任职就完了。”
【字幕】恽代英《狱中诗》,1953年周恩来手书;江苏,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
面对敌人的反复劝降和死亡威胁,恽代英用一首绝命诗表明心志:“浪迹江湖忆(数)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拚)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面对行刑者做了人生最后一次讲演:“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这段让行刑者难以扣动扳机的演说词仍让今天的许多人为之深深震撼。在恽代英身后,留下了300多万字的著述。厚重的笔墨历经岁月洗礼,直到今天,依旧生动浮现出革命先驱的思想和生命印记。
【字幕】江西,瑞金市,中央苏区旧址
1934年10月,秋风乍起时,被留下坚持斗争的瞿秋白目送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
【同期声】瞿独伊,瞿秋白之女(2007年采访):“说你们走了,我要留下来,但是你们相信,我无论如何,什么样的环境,我一直是会忠于党的。”
4个月后,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逮捕。知道人生终点即将到来,瞿秋白用诗歌向深爱的家人告别:“行人莫问当年事,海燕飞时独倚楼。”
【字幕】福建,长汀县,罗汉岭秋白亭;瞿秋白就义前留影
【同期声】李晓云,瞿秋白外孙女:“罗汉岭那边有个亭子,他穿着上面是黑的衣服下面白的裤子,这个黑衣服据说是杨之华给他做的,然后非常坦然,他还做了10分钟的讲演,讲共产主义,讲抗日,讲了很多。坐下,说此地很好。”
【字幕】福建,长汀县,瞿秋白同志就义处
1935年6月18日是瞿秋白生命的最后一天,天津《大公报》记者在行刑现场经历了这样一幕场景:“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
【同期声】李晓云,瞿秋白外孙女:“据说他还请他们别人来一块喝,没人敢跟他一起喝。”
【字幕】福建,长汀县,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人们惊讶于瞿秋白面对死亡的坦然,更被他的慷慨歌声所震撼。这首歌是他亲手翻译的《国际歌》。(瞿秋白《多余的话》)“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永别了,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美丽的世界!”文章的最后一句,瞿秋白写道:“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那一刻,瞿秋白或许想起了家乡的豆腐,那口感顺滑、一清二白的豆腐,是他对生活的挚爱,也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永远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