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声】李勇,蔡畅外孙:“我和我奶奶生活了四十年,但是我从来没有听她说过毛主席给她的母亲葛健豪写过这么一个挽联。”
【字幕】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
1943年,在延安,毛泽东获悉一位远在湖南的老人病逝,写下了这副挽联。
【字幕】葛健豪(1865-1943);法国蒙达尔纪女子公学合影(1920年)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竟然令毛泽东对她如此尊敬?
老人名叫葛健豪,1919年跟随儿女们远涉重洋去法国勤工俭学时,她已经54岁。她用一双缠过足的小脚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革命道路,在她的家庭里走出了四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
【同期声】三八妇女节国际友人宴会(1962年):“蔡畅以她卓越的才华、高雅的风度、谦虚和谐的待人接物赢得了中外妇女的拥护和爱戴。”
今年73岁的李勇是新中国第一任全国妇联主席蔡畅的外孙。在他的记忆里,奶奶蔡畅很少提及他们家族的光荣历史,是美国记者海伦·斯诺1937年在延安采访蔡畅的记录帮助他丰富了对奶奶及其家庭成员的认识。
【同期声】蔡畅回忆(引自海伦·斯诺《续西行漫记》):“我家有六个人是共产党员,我们之所以成为革命者,是因为受了经济的和社会的压迫。但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我的可敬的母亲给我们的影响。”
【字幕】湖南,娄底市,双峰县;曾国藩故居;蔡畅出生地光甲堂
蔡畅的母亲葛健豪1865年出生在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这里也是清代名臣曾国藩的故乡。历史上,葛氏家族与曾氏家族和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是当地的三大望族,相互之间还有着姻亲关系。洋务运动后,名门望族大多兴办族学,葛健豪也得以在童年时进入宗祠里的族学读书习字。尽管出身不凡,但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却难逃三从四德的命运,更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葛健豪16岁奉父母之命嫁入蔡家,生育了六个儿女。可丈夫却游手好闲,对家庭也不闻不问。生性要强的葛健豪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儿女们身上,并受秋瑾影响,萌生了反抗封建家庭的思想。
【同期声】蔡畅回忆(引自海伦·斯诺《续西行漫记》):“我的母亲在那时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当1911年革命爆发的时候她已经快50岁了,但她很受革命的影响,决定不仅是她的孩子们,连她自己都应受教育。她把衣服、银器、金针等妆奁变卖,换了一点钱,因此我们四个孩子就能够进一年学校。”
【字幕】1908年湘乡县立第一女校
母亲葛健豪和哥哥蔡和森进入高小班学习,蔡畅也得以进入初小班念书。她非常喜欢音乐和体操,会奏风琴和唱歌,也能念谱。然而好景不长,父亲为了维持破败的家庭,竟打算以五百大洋把她送出去做妾。
【同期声】李勇,蔡畅外孙:“这个事情当然我奶奶就非常强烈地反抗、拒绝这门婚事,这个时候葛老太太也非常支持她,就带着她、带着她的姐姐还有她姐姐的孩子就一起出走到长沙。”
【字幕】湖南,长沙市;朱剑凡(1883-1932)
位于长沙市中心黄兴北路的周南实验中学是周南女校旧址所在地,学校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教育家朱剑凡创办的,他认为“女子沉沦黑暗,非教育无以拔高明”。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女校。1907年3月8日,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了女子学堂分为初、高两等,学制各四年,凡是女子学堂学生一律禁止缠足。女学开禁后,朱剑凡取《诗经》“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之义,定校名为周南女学堂。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鼓励学生立志求妇女解放,成为中南一带女学生向往的地方,1913年春,蔡畅在哥哥蔡和森的建议下考入周南女校音乐体操师范专修科学习。
【字幕】湖南,长沙市,周南女校旧址
【同期声】蔡畅回忆(引自海伦·斯诺《续西行漫记》):“这学校的课程是跟中学相同的,普通的学程是四年初小、四年高小和三年师范”“我是一个好学生,能够跳过许多级只经过两年半就念完了。”
【字幕】周南女校音乐体操专修毕业名单(1915年);蔡畅,向警予
在湖南省档案馆,我们看到了蔡畅在周南女校的档案以及校长朱剑凡亲自为她签发的嘉奖令。因为成绩优异,毕业后,她被校长推荐到周南附设的小学教了四年的体育。也正是在周南求学时,蔡畅结识了当时的学生领袖向警予。
【字幕】湖南,长沙市,周南女校旧址
【同期声】蔡畅回忆(引自海伦·斯诺《续西行漫记》):“警予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她在学校里念书非常用功,同时又是学校里各种学生运动的领袖。校里的教员、学生全都爱她、敬她。”
【字幕】湖南,怀化市,溆浦县
向警予比蔡畅大五岁,父亲是湘西溆浦县商会会长,思想开明,重视教育。她在家中排行第九,几个兄弟都先后去了日本留学。大哥曾送给她一本陈天华所著《警示钟》,并告诉她要让百姓都明白救国的道理,组织起来才能赶走侵略中国的洋鬼子。
【字幕】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庆大典(1959年)
1959年10月,新中国十年大庆,远在湖南的向警予五哥向仙良接到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来的邀请函,邀请他们夫妇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同期声】向建华,向警予侄孙:“当时我爷爷奶奶特别高兴,他们在溆浦就准备了一些土特产,另外就把我姑婆的闺房门打开,把我姑婆留下的日记、诗词、文稿和书信来往统统整理一下带到北京,交给蔡畅和李富春夫妇,委托他们交给国家(革命)历史博物馆保存。”
【字幕】湖南,溆浦县,向警予手迹陈列室;向警予博物学笔记(1914年)
在今天湖南溆浦的向警予故居里陈列着一百年前向警予留下的手稿影印件。循着这些娟秀整齐的字迹和细致认真的绘图,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热情好学、多才多艺的年轻的向警予。
1918年秋,周南女校在蔡畅的主持下举办了一次轰动全城的运动会,长沙《大公报》提前一周就对这次运动会进行了预报:“查该校体操教员蔡女士教授得法,学生对于体育又极注重,时常联络福湘女子中学学生比赛篮球。此次该校学生以自动的能力举行运动会,成绩当有可观也。”运动会当天吸引了长沙各女校代表为主的各界人士一千多人前来观摩,鼓掌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字幕】湖南,长沙市,岳麓山;蔡和森,毛泽东,萧子升
一年前,母亲葛健豪带领全家在岳麓山脚下的刘家台子租房安家,一家五口靠着蔡畅每月八元的薪水和母亲、大姐给人洗衣补衣的收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艰苦却也充满生机。哥哥蔡和森和他的同学挚友毛泽东、萧子升等进步青年常常来这里聚会,共同阅读从北京传过来的《新青年》,讨论救国救民之道。
【同期声】中共长沙市委党校,杨丽,副教授:“对于这群年轻人的到来,这一家人始终是非常地欢迎,尤其是葛健豪,吃饭的时候就留他们吃饭,晚了就留他们睡觉,不仅仅是在精神上鼓励她的儿子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事业当中,而且在物质上也是竭尽所能支持这群年轻人干革命。”
1918年4月,蔡和森与毛泽东、萧子升等十几个进步青年在蔡家成立了一个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的新民学会。
【同期声】蔡畅回忆(引自海伦·斯诺《续西行漫记》):“我哥哥和我是好朋友,因此我是一个唯一准许入会(旁听)的女性。我的哥哥不大跟我谈论政治问题,但我从倾听谈话和参加会内的活动中却学会了许多许多。”
【字幕】北京
此时的中国,在新文化运动的催生下,新思潮刊物如雨后春笋,先后达到四百多种。大家提出各种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民主和科学成为年轻人讨论的主要话题。不少人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漂洋过海,因为留学费用相对低廉,法国成为许多青年勤工俭学的首选地。1919年6月,正在北京组织湖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蔡和森接到了前期赴法的新民学会会员萧子升的来信。
【字幕】湖南,长沙市,蔡和森故居
【同期声】李勇,蔡畅外孙:“萧子升告诉他法华(华法)教育会同意中国女生去赴法勤工俭学,而且说法国人都非常喜欢中国的刺绣,会刺绣的这些女生在法国都很容易找到工作。蔡和森知道这个消息以后非常高兴,专程从北京回到长沙去动员他的母亲和蔡畅一起到法国去。”
【字幕】湖南,溆浦县,思蒙渡口;北京国立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旧址
哥哥的动员激发了蔡畅继续求学的渴望,她当即按照哥哥的建议给在溆浦老家办学的向警予写信,邀请她到长沙来共同组织女子留法勤工俭学的活动。此时的向警予正在等待外面的消息。早在一年前,她就在思考女子解放的出路,并只身一人赴北京学习法文,考察留法勤工俭学的途径,期间还与蔡和森不期而遇,更坚定了她向外求索的决心。
【同期声】向警予除夕写给父母的信(1919年):“佳节思亲,曷胜怅惘,儿之计划刻尚未定,然大致不出半工半读之范围。”
【字幕】上海;刘清扬(1894-1977)
1919年12月25日,向警予、蔡畅带领的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团与蔡和森一行三十多人登上了前往法国的“央脱来蓬”号邮轮。这一天,正在上海主持全国各界联合会活动的25岁天津代表刘清扬特地赶到码头来送行。
【同期声】刘清扬回忆(1958年):“我满怀热情地跑到海(江)边,为我这些不相识的朋友送行。看着这远行的全家,尤其是蔡大姐的母亲,以五十多岁的高龄竟有追随全家出国求学的壮志,更格外使我敬佩。”
【字幕】天津觉悟社成员合影(1920年);蔡元培,张申府,刘清扬;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光宸
一年后,刘清扬与周恩来等五名天津觉悟社的骨干成员也先后登上了去往法国的邮轮。与她同行的,还有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身为华法教育会会长的蔡元培和刚刚才北京加入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张申府。赴法途中,刘清扬在张申府的影响下接受了共产主义,于1921年初加入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他们在法国结为夫妻,并一起成为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有趣的是,一年前,向警予和蔡和森也是在赴法的邮轮上自由恋爱,走到了一起。
【同期声】蔡畅回忆(引自海伦·斯诺《续西行漫记》):“他们交换诗作,后来在法国收集起来出版,题为《一起朝上看》。集中的诗有一部分是浪漫诗,把结婚描写为跟理想和谐的精神的恋爱;另一部分则诉说他们希望回国一起为革命战斗的梦。”
【字幕】法国,蒙达尔纪
初到法国,这对革命的恋人每天从早到晚苦练法语,通过翻阅字典,蔡和森“猛记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向警予也在短短几个月里读完了法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书籍,并与蔡和森共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1920年5月,两人在法国蒙达尼公园举行了婚礼。在给父母寄回的一张明信片上,向警予写道:“我的爹爹呀,不要愁,你的九儿在这里努力做人,努力向上,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而且,这块肉,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
【字幕】葛健豪
在留法的岁月里,母亲葛健豪是儿女们最有力的支持者。她不仅鼓励年轻人自由恋爱、自主婚姻,还尽一切努力照顾儿女们的生活,为他们专心从事革命活动提供后勤保障。
【字幕】蔡畅,李富春
1923年初,蔡畅在法国加入中共旅欧支部,和同为支部成员的湘籍留法勤工生李富春结为伴侣。
【字幕】法国,蒙达尼女子公学旧址;葛健豪,蔡畅,蔡和森,向警予
【同期声】蔡畅回忆(引自海伦·斯诺《续西行漫记》):“她跟我们在同一个学校念书,而当我们生活情形非常恶劣时,她做刺绣资助我们。她鼓励我们加入共产党,她本人亦很想加入,但因年龄的关系被党拒绝。”
【字幕】上海;向警予
1922年,向警予回国加入共产党,在上海从事妇女运动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妇女部的第一任部长。她号召广大女性团结起来,为解放自身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去。她和蔡和森一直为党的事业奔忙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都交由已经回国的母亲葛健豪和蔡和森的大姐养育。
【字幕】向警予,蔡博,蔡妮
这是一张拍于1927年4月的照片,向警予和蔡和森的一双儿女在长沙最后一次见到了妈妈,一家人到照相馆拍摄了这张合影,不常见到妈妈的蔡博很不自然地站在妈妈的怀前。
一年后,由于叛徒的出卖,33岁的向警予在武汉被国民党抓捕杀害。在她被捕前给孩子们的书信中写道:“小宝宝,小宝宝,妈妈忘不了,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将来在没有剥削的社会中成长。”
【字幕】电视剧《向警予》片段
【同期声】蔡畅回忆(引自海伦·斯诺《续西行漫记》):“公开枪决她的那一天,她当众演说和高呼口号。宪兵们凶殴她,想使她不再说话,但她仍然滔滔不绝地讲下去。因此他们在她嘴里塞上石头,又用皮带缚她的双颊。街上的许多人看了,都哭泣起来!”
【字幕】湖北,武汉市,向警予就义地
向警予的牺牲在革命群众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周恩来在上海获悉后无比悲痛。当天,中共中央决定,在上海秘密召开会议,追悼这位党的优秀女儿。蔡和森在莫斯科含泪写道:“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字幕】湖北,武汉市,向警予烈士陵园
【同期声】蔡畅回忆(引自海伦·斯诺《续西行漫记》):“警予是一个勇敢的革命者,但她的生性是十分仁慈的,她不仅对同志和同学很好,就是其他的人,她也帮他们解决各种个人的问题。她非常热爱她的丈夫和孩子,同时,她又愿为她的革命工作而献身。”
【字幕】湖南,溆浦县,警予学校
如今,在向警予的家乡湖南溆浦,她曾担任校长的溆浦女校已改名为警予学校。每逢周一,学生们都会在升旗仪式后齐唱一百年前向警予写的校歌。
【同期声】《溆浦女校校歌》:“美哉,雪峰山下溆水滨,我校巍巍矗立在其前。我一堂姐妹相爱相亲,大家有努力奋斗的精神。看现在,正是男女平等,天然的淘汰触目惊心,愿我同学做好准备,为我女界哟大放光明……”
【字幕】北平解放(1949年);陪同周恩来总理会见国际民主妇联成员(1956年);蔡畅与少先队员合影(1957年);蔡畅与农村妇女代表、劳动模范申纪兰(1958年);蔡畅接见女民兵代表(1960年)
1949年4月,蔡畅在中国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当选第一届全国妇联主席。
【同期声】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丁娟,研究员:“可以说,新中国前三十年这个妇女运动就是蔡畅在领导的。同时她还是国际民主妇联的副主席,在国际妇女运动和中国妇女运动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多的妇女走出家门,中国妇女的就业率也是不断地增加。特别是《婚姻法》颁布之后,打碎了束缚妇女几千年的封建枷锁。”
【字幕】蔡畅在延安(1937年);蔡畅在全国职工家属代表会议上发言(1957年)
1990年9月11日,蔡畅在北京病逝,终年90岁。她留下遗嘱“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把一生都献给了她信仰的共产主义,献给了她为之奋斗的妇女解放事业。
【字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女委员合影(1949年)
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还有宋庆龄、何香凝、邓颖超、康克清等一批伟大的女性。她们的一生如顽强的春草,冲破黑暗,寻找阳光;又如绚烂的夏花,映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