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将带您参观游览“中国最美大学”之称的厦门大学,学校由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一手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是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也是中国首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大学,国家“双一流”, “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厦门大学还是金砖国家高校联盟的成员之一,学校直属教育部,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南方之强”。
截至2018年,厦门大学有在校学生近40000人,下设6个学部、28个学院(含88个系)和14个研究院;拥有10家附属医院,厦门大学占地近9000亩,共有思明校区,漳州校区,翔安校区以及马来西亚分校。其中厦大思明校区是最早的校址,这里衔山含湖、面朝大海,一侧是南普陀寺,一侧是白城沙滩,与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隔海相望,古称演武场,曾经是郑成功操练军队的地方。陈嘉庚先生对民族英雄郑成功充满崇敬。所以,1921年厦门大学第一座大楼落成后,历经两年艰苦卓绝的谈判,才获得演武场的审批权。但在当时,演武场却是一处偏僻的郊野荒地,鲁迅曾形容厦大是“硬将一排洋房,摆在荒岛的海边”。而陈嘉庚先生当年选择演武场,也是因为这里“西自许家村,东至胡里山炮台,北自五老山,南至海边,统计面积约二千余亩。”广阔的空间使得厦大未来的发展能够“预有算划,庶免后悔”。
厦门大学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作为校训。“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亮出的精神话语。1921年4月6日厦大举行开校式,演讲台中间就悬挂着陈嘉庚指定的四个大字—“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味着追求永不歇止,蕴含着雄健浩然之气,体现了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和气概。“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源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在表明厦门大学应该始终如一、永无止息地探寻“事理之极致”,抵达科学真理和人格精神的最高境界,在启智与道德上达到完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行。
1994年10月8日,经厦大校党委校行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被正式确定为厦门大学校训。文化始终是一所大学永续发展的源头活水,一所有文化使命担当的大学方能在时代流转间屹立于疾风骤雨中,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斯文在兹。而厦大既有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更有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谓是“内外兼修”。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所美丽的校园。



各位团友,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厦门大学西校门,它是1991年厦门大学建校70周年的献礼工程,由晋江籍旅菲侨胞、名誉校友张子露先生捐赠10万美元建造。主设计者为厦门大学建筑系张挺晖老师,浮雕设计者为厦门大学孙锡麟老师。在当年是全国最大的高校大门,为突出强调厦门大学特有的嘉庚建筑石文化的主题,整个建筑外立面均为花岗岩材质,石材采用的是地道的“泉州白”,体现了厦门大学独特的建筑韵味与传承。校门上方的厦门大学四个大字是从鲁迅先生二十年代在厦大任教时与朋友书信手稿中选取的小楷字放大而来。

我们从西校门进入厦门大学,先映入眼帘的是钟美林广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爱国华侨钟宝玉兄弟姐妹为纪念母亲钟美林女士,捐赠款港币60万元所建造。广场中间是一个大花坛,立着一个巨大的雕塑,雕塑从正面看像一本书,从侧面看像翻滚的波浪,从后面看像一只雄鹰,栩栩如生。书籍代表的是知识,大学便是知识的海洋, 在知识的海洋里,翻滚着挑战的巨浪,所有学子只有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最终才能像雄鹰一样腾飞在空中,在空中翱翔!象征厦大学子克服困难最终翱翔腾飞。



各位团友,我们继续往前走,大家左侧的一排建筑,是厦大学生自习的地方。前面花坛的中间立着一尊雕像,一手拄着拐杖,另一手拿着帽子,目视前方,这便是厦门大学的创办人“校主”陈嘉庚先生。在1921年,校主陈嘉庚以“毁家兴学”的教育情怀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创办了厦门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华侨独资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为东南半壁的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创榛辟莽的历史性贡献。一个有着伟大梦想而又泣血践行的人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一所历经风雨而顽强生存的大学是理应让人肃然起敬的。厦门大学风雨兼程的发展轨迹,既生动反映出中国近代有识之士教育救国梦想的伟大实践,又完美诠释着陈嘉庚先生创业兴学的艰难历程。在厦大校园里,大到一幢楼房,小到一座亭子,甚至一段曲径、一块石头,都可能隐藏着一个典故,或流传着一段佳话,成为厦大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存。一个个典故、一段段故事共同组成厦门大学的精神力量,我们应该对这段历史充满敬意。

团友们,在陈嘉庚先生雕像后面的独具特色的建筑物便是群贤楼群,这一楼群是厦大最早的建筑群,包括群贤楼群、建南楼群、芙蓉楼群等学校早期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楼群五幢一字排列,以居中建筑、装饰最考究、体量也最大。东边为集美、映雪,西边为同安、囊萤,建于1921-1922年。群贤楼群动工兴建时,为了表达陈嘉庚自己教育兴国的决心,特地选择5月9日(即国耻纪念日)作为校舍奠基日。校舍落成后陈嘉庚将1号及5号楼分别命名为“映雪楼”和“囊萤楼”。“映雪”、“囊萤”二语,出自古人孙康、车胤不畏贫困、勤奋好学的典故。2号及4号楼,陈嘉庚则以“同安”和“集美”两地名命名,表达了嘉庚先生为振兴家乡、办好国民教育的决心。中间主楼落成时,有人建议取名为“嘉庚楼”,当即被嘉庚否定。又有人建议以“敬贤”(嘉庚之弟名)命名,陈嘉庚经过一番思考后,改“敬贤”为“群贤”,取“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意。
该楼群呈“一”字形排列,坐北朝南,砖石木结构。映雪楼和囊萤楼为三层建筑,平面均呈双角楼内廊式布局。两楼3楼中亭亭楣上分别镌有陈嘉庚和陈敬贤手题的“映雪”、“囊萤”两字。集美楼和同安楼为二层建筑。同安楼和集美楼的楼名分别为时任厦门道道尹的陈培锟和原思明县县长来玉林手书。群贤楼平面呈“T”字形,“群贤”楼名为时任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手书。各楼之间以双坡顶木廊相连,全楼由陈嘉庚先生规划建造,将闽南式屋顶与西洋式屋身巧妙结合起来,也被誉为“嘉庚式建筑”。厦大的第一个党支部就在囊萤楼成立。
其中的集美楼还是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的所在地。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设在高校的鲁迅纪念馆,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下辖纪念馆之一。1926年9月4日至1927年1月15日,鲁迅在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和国学研究院研究教授。当时,他正与许广平热恋,艰辛酝酿浪漫,在厦大任教的130多天里,这对恋人的来往书信有83封,这些通信后来被编成了一本文集,曰《两地书》。此外,我们熟悉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鲁迅先生在厦大任教时期写作的。
厦门大学除了鲁迅之外还有众多教育大家和学术名流汇集。如林语堂、沈兼士、孙伏园、顾颉刚,萨本栋、王亚南等。陈景润、余光中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从这里接受学习,走向世界。厦门大学从创建起就卓尔不凡,站在一个极高的起点上,具有强烈的时代和民族使命感。

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
各位团友,请大家随我踏着脚下的“石板路”继续参观,从你踏上厦门大学的第一脚开始,你就已经行走在厚重的文化之路上。厦大校园道路以闽南特有的石板修建,最适宜步行,宜慢不宜快,一步步很有一种踏实感。古时候去学堂读书要“足不涉泥、雨不湿靴”。古人们用此种方式表达对知识和学校的敬重,以及对读书人的要求。如今的大学校园,早已摆脱了“涉泥与湿靴”的自然困境,故也就渐渐淡忘了“足不涉泥、雨不湿靴”的本真文化意蕴。石板路有着“踏踏实实(踏石)读书、踏踏实实做人”的寓意。厦大前校长朱崇实认为陈嘉庚先生当年在校园铺设石板路带有期望厦大学子都能够尊重教育敬畏知识的意思。
各位团友们在我们右手边的建筑是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又名国际学术会议中心, “恩明楼”。科学艺术中心位于美丽的芙蓉湖畔,南侧靠近人类博物馆,西侧广场与嘉庚广场及群贤楼群前广场相连,建筑为四层,其中地上建筑三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近19000平方米,是厦门大学举行重要会议及活动的场所。在金砖会晤期间。彭丽媛热情欢迎前来参加活动的南非总统夫人恩盖马、几内亚总统夫人杰内、墨西哥总统夫人里韦拉、泰国总理夫人娜拉蓬。一同走入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参观中国高校艾滋病防治工作主题展活动。



各位随着我向前走,呈现在大家眼前这座高大的建筑便是颂恩楼即嘉庚楼群三号楼,也是嘉庚楼群主楼。此楼建造经费中一部分由泰国著名校友丁政曾、蔡悦诗伉俪捐献,捐献额度高达2000万元人民币。而取名“颂恩”,意在颂扬母校奖掖栽培之恩。楼高21层,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象征着厦大进入新的21世纪,现为校部机关、部分研究院办公用房和教学用房。该楼巍然耸立,气薄云霄,是厦门大学跨世纪的标志性建筑。
各位团友,在大家右手边便是厦大最为人熟知的“芙蓉湖”,她位于学校的中央,是整个校园规划的点睛之笔。在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北区也有一湖,名曰“芙蓉湖”,自然是老校区的衍生版本。芙蓉湖的得名和周边建筑芙蓉楼群一样,源自李光前的家乡:南安芙蓉乡。李光前先生是东南亚注明的橡胶大王、教育家和慈善家,也是陈嘉庚先生的女婿,对厦门大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厦大衔山含湖,树茂草密,楼宇隐于绿叶之际。厦大有湖,其名芙蓉。水芙蓉者,出淤泥而不染。而此芙蓉湖,象征着厦大学子无伦做人做事做学问都可以在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干扰下,而不动摇本性,做到如水芙蓉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高晓松曾经说过,厦门大学是比他的母校清华对他的影响还要巨大,每当踏入就会热泪盈眶的校园,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道路。如果说《同桌的你》记录了高晓松在厦大的青春往事,那么,芙蓉隧道便记载了厦大莘莘学子的青春故事。
芙蓉隧道是中国最文艺的隧道,是中国最长的涂鸦隧道,是厦门大学主要景点之一,“芙蓉隧道”除主干线全长1000余米之外,还有无以计数的各个支线,其实该隧道也是一项声势浩大的人防工程,隧道口赫然喷涂的“战时封堵”四个红字足以说明这一切!芙蓉隧道也可以说是一个无比美丽的错误,吸引着无数文艺青年及游客来此观光,建成之后,隧道内逐渐多了很多涂鸦,这些漂亮的涂鸦是厦大学子一笔一笔描绘而成。据说是一夜之间,隧道的白墙壁忽的多出了许多涂鸦,然后接二连三的冒了更多,风格各异,色彩缤纷,为隧道增添了无限生机!


团友们我们欣赏完了最文艺的芙蓉隧道,现在来到的是厦大最有特色建筑之一的建南楼群。建南楼群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由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先生捐资、陈嘉庚先生督造的,是厦大颇具风格的标志性建筑群。建南楼群亦由“一从四主”的五幢楼组成,主楼为建南大礼堂,东侧为南光楼、成智楼,西侧为南安楼、成义楼。五幢楼排列成弧形,巍然矗立在山坡上,正面向南俯瞰大海,楼前辟为半椭圆形的大运动场,利用楼群与运动场之间的落差,因地制宜地砌成可容纳两万人的大看台。由于运动场与看台都呈弧形,恰似上弦月,故称之为“上弦场”。
在2017年金砖会晤的纪念邮票作为厦门城市风貌地标性建筑的首选,赫然在目的正是厦大建南大礼堂,“建南大礼堂”登上了“国家名片”,而且还是举世瞩目的金砖会晤中国国家名片!
其实在所有建筑中,陈嘉庚倾注最多心血的当为建南大礼堂。老先生在选址和风格上独具匠心,把它安排在海边的一个高高耸起的坡地上,让这座仅仅三层的建筑看上去极为壮观,且中西合璧魁伟堂皇,老先生曾满怀激情地说:要让所有进出厦门港的轮船首先看到厦大的大礼堂!
各位团友,在我们整个厦大参观游览结束之际,此刻站在宏伟的上弦场眺望大海,听燕子声声,看风帆争流,想必大家都很感慨于厦大的魅力,她不仅有绝佳的风景,更流淌着一股足以让人怦然心动的血性!而这股由校主陈嘉庚先生传承而下的民族血性,历经建校伊始的甘苦、见证“变卖大厦,维持厦大”的坚毅,穿过抗日的烽火岁月,必将走向更辉煌的未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