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有一部话剧,也曾经被改编成电影,名字叫《霓虹灯下的哨兵》。这部话剧就是根据解放战争时期第三野战军旗下的一支部队,在解放上海战役中,攻进上海以后严守纪律,露宿街头的故事而改编的,而此次接受我们采访的老兵彭立裕就是其中的一名士兵。我们倾听他的战斗经历,可谓是心潮澎湃,“南京路上好八连”是国人赠送这支部队的美誉,而彭立裕从当兵到转业又到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经历也是值得历史记载的。

【同期声】老兵彭立裕:“(你是他妹妹家还是姐姐家的孩子?)(外甥:我是他老伴的外甥,他是我姨夫。)(这老人的老家是山东省哪里的?)(外甥:山东省平邑县地方公社彭家丘。)(什么时候当的兵?)在山东老家,1947年,当兵的部队是第三野战军,(职务呢?)是战士。参加山东省孟良崮,消灭张灵普,张灵普那是很强的部队,国民党的中将,74师,被我们消灭以后呢把他打死了,打死了咱们用担架抬着,抬到山东坦埠(有疑)一个山,叫野猪林子山,就埋在那个山边上了,竖了个木牌子,叫张灵普的家人来认尸,这是1947年我当兵打的第一仗。(外甥:他参加战役当时没有枪没给他发枪,给他一把刀,干啥呢,在战壕砍马腿,骑马吧,在战壕藏着,国民党有骑兵吧,砍马腿,第一场战役就这样。没有枪刚参加工作,不会放枪,没教他打枪,第一天当兵第二天参加战役,没时间教他打枪了。)”


图片


【解说】彭立裕思维很是清晰,他参加的战役具体年限都能说明白,接下来他又讲述了1948年参加的几场战役的经过。

【同期声】老兵彭立裕:“1948八月十五我们打长清,山东长清,山东长清离济南60公里到70公里,打济南必须把长清打下来,打长清呢是八月十五,我们中午发的月饼一人两个,晚上上战场了。济南长清是个县城,是骑在济南大公路上的县城,你不打掉它打济南炮兵过不去,必须先打下长清,把长清打下以后再打济南。长清不大,在我们打的时候呢,我们一个营长他听见这个任务了,听见下命令了,他提前五分钟,正赶上咱们部队爬墙的时候这部队开炮了,那炮弹都打在城墙上,打在自己人身上,打的挺苦的。当时营长就被撤了,提前五分钟不行啊,你要是把五分钟炮打完了马上再上行,所以当兵执行命令错一点都不行,提前也不行,推后也不行,命令就是命令,你不能瞎来。到了1948年的10月打济南,当时“打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打完济南后王耀武跑了,当时没抓到,跑到山东寿光,到寿光那叫民兵抓到了,抓了八个都是假的,最后抓到的是真的,所以这个仗打的比较胜利。济南打开以后呢我们开始淮海战役了,淮海战役30多万人,淮海战役西至商丘东至淮海,南至江阴那么大个面积。淮海战役第一仗就是消灭黄百韬,黄百韬12万人,把黄百韬打死了。第二仗呢就打黄维,黄维也是能人,打了一天一夜呢黄维绕道跑了,坐吉普车跑了一夜也没跑出去,还在战场圈圈转转呢,到天亮活捉了。黄百韬12万人,黄维12万人,这就24万人。还有那邱清泉,邱清泉也是能人。最后战役把三股兵都消灭了,三股力量就没了,淮海战役消灭他30多万人。


图片


【解说】解放大上海是解放战争中一次大规模城市攻坚战,在攻进上海以后,我军严守军纪,保护外侨,这段历史后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我们跟随彭立裕的记忆感受一下当年大上海的繁华和军规军纪的严明性。

【同期声】老兵彭立裕:“到了194941号部队过长江打南京,421号过长江,夜里过的江,过的江打到南京,然后从南京又打上海。在上海打仗都不住房子,都住在马路上,下雨都住马路上,当时我是在“南京好八连”那个单位,睡觉就睡在马路上。当时上海最大的人物叫荣毅仁,是个大资本家,他想跑离开上海,他一看这当兵的不住民房,睡在马路大街上,感动得不走了,说没见过这样的军队。”


图片


【解说】把部队刚攻入上海的详情做了讲述以后,彭立裕又对战士们当时的生活状况做了回忆,他讲这段往事的时候表情很轻松,他的讲述从侧面反映出大上海当年的繁荣景象。

【同期声】老兵彭立裕:“(外甥:原来有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是讲你们吗?)是,《霓虹灯下的哨兵》是的。(外甥:当时在上海是不是都守纪律都守的特别好?)当时就是当兵的,叫你站岗你就站岗,叫你放哨你就放哨去,叫你干啥你就干啥。(外甥:进上海后住的情况?吃的情况?)驻上海我们住的是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的都是军事管制委员会。吃的什么呢?都在楼房里,那个楼房还有外国人,都用电梯上下,吃大米,他那大米不像咱们用锅捞,他是一碗一碗蒸的,蒸的以后你多少人给你多少碗,吃的不够再给,挺好的。”


图片


【解说】全国解放以后,彭立裕离开上海后直接到了北京,在北京的学习生活使他有了文化根基,为他今后的路奠定了基础。

【同期声】老兵彭立裕:“(外甥:上海战役后又去参加了什么战役?)离开上海又回北京。(外甥:回北京干什么?)在学校学习,学习三年,学文化就是文化学校。(外甥:什么学校呢?)那个学校叫九二三中学,九二三是中学。(外甥补充:我听他讲过,他在来以前,他在北京解放以后他干什么呢?他给一个首长做贴身警卫,还是个女首长他说,首长经常出门都戴口罩看不出来,他是负责在她家里给看孩子,首长出门了他保护,干完警卫工作他才学习的,因为我大哥出生的时候是51年,那时我姨去北京,然后我大哥还有我姐都在北京出生的。学习他没毕业就来到北大荒的,应该是55年以后的事了。)”


图片


【解说】彭立裕说他是58年来到北大荒的,在他的讲述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当年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艰辛和不易。

【同期声】老兵彭立裕:“58年来北大荒。来北大荒就是种地开荒,那能不苦吗,那个年代吃的没吃的住的没住的,那能不苦吗,那也得过,不过不行。也没有房子,你建房子就得先割草,弄个帐篷建个帐篷,先割草,割草插墙,用泥巴插墙,到了冬天那墙都不干,上冰上的挺厚,那个苦都没法说了。”

【解说】在采访最后,彭立裕的外甥对他在农场所从事的工作做了讲述,令人相信,一个久经战场的军人无论到哪里都不会是平凡的人物。

【同期声】彭立裕外甥:“他来北大荒应该是30多岁了,他在部队是干部,干部过来的,他来到这了就在咱们这连队当队长、排长,后来就连长,指导员,一直干到后来到制材厂当厂长,在制材厂退休的,农场(指虎林庆丰农场)的二线单位吧,制材厂当厂长退休的,退休当时退下来调到农场组织部做调研员,搞调查研究的单位,那时候就是副处级,副处级干部。


图片


【解说】这世界太多的故事会被时间冲淡,但是一部话剧叫《霓虹灯下的哨兵》至今都有很多人记得,一个被誉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部队所展现的严明守纪的精神至今仍被中国军队学习和发扬,而彭立裕是“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一名士兵,他继承八连的好传统进而参与到北大荒建设当中,他没有辜负国家没有辜负党的栽培,他用自己精彩的人生见证了不平凡的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