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路走来

—与时代同行的西北师范大学

【校歌音乐渐起:一组兰州的航拍镜头】

黄河距离师大不足1公里。

站在黄河岸边,大多数时间,并没有巨浪滔天,泥沙裹挟的震撼。而是水流在水里,风淡淡地吹着风。

一条大河,一所大学。河水滔滔不尽,文明生生不息。

【校歌音乐渐起:我的校园在黄河岸上】

西北师大从故都北平一路西迁,最后落脚兰州,独立办学70多年,学子20万,无意间暗合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中国式定位。

京师大学堂,她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她是西北师大的母体。

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师范馆,揭开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新篇。民国时期,改称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937年卢沟桥事变,国民政府教育部电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3月6日,西安临时大学再次迁往汉中,改称“西北联合大学”。

1939年8月,西北联大再次改组,设立了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5校。

1940年4月,国民政府鉴于城固地处偏僻,且高校太多,而甘肃高校太少,迫切需要培养中学师资以发展教育,令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再次西迁至兰州。

【采访: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校史主编丁虎生】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迁到兰州,不仅把中国优质的高等师范教育向西推进了1000公里,把高质量的教师培训向西推进了1000公里,也荟萃了一大批学术名家,对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基础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字幕:李蒸,字云亭,1895-1975,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首任院长】

他传承发展了北平师大,亲手缔造了西北师范学院,维护师范教育制度,确立并积极推广师范教育为一切教育之母的理念。

作为西北师范学院的缔造者,他的爱国情怀、教育理念是西北师大70多年扎根西北,坚守师范教育特色的精神向导。

【字幕,照片】齐国梁,字碧亭,(1883-1968),我国近代知名教育家,女子师范教育的奠基人,致力于女子师范教育34年,曾担任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校长,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分院院长,首创家政专修科。

【字幕,照片】黎锦熙,字劭西,( 1890—1978),曾任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西北师范学院院长,杰出的语言学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首开国学语文课程,首创“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字幕,照片】胡国钰,字仲谰,教育家。

在师资缺乏、经费拮据,仪器设备几乎没有的情况下,胡国钰掌理全校教学事务,建立了科学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制订了严格的训导计划,带领师生互相理发,自己动手制作实验仪器,自己装订笔记本,自买颜料冲制墨水,真正做到了“以精神的力量补充物质的不足”,养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国文系的丁毅先生首开“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大量选讲鲁迅、郭沫若等进步作家的作品;李化方先生则在主讲的“社会学”课堂上大力介绍唯物史观,在经济学课堂直接讲授《资本论》;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奠基者焦菊隐先生,不仅开设戏剧课,而且组建学生话剧团,亲自指导学生演出《原野》、《雷雨》等批判现实、宣传进步思想的优秀现代剧目。

李建勋,大教育家,中国教育行政研究的拓荒者,与陶行知并称“南陶北李”;孔宪武,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董守义,则是国际奥委会委员,解放前曾4次参加奥运会;袁敦礼是著名的体育教育家,他从美国聘来电化教育专家葛泽教授,购买了电化器材和影片,在学校设立了电化教学馆,可谓领风气之先。后来南国农和萧树滋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在学校开始创办电化教育学科,在国内最早研究电化教育,培养电教人才,所以西北师大也被业界称为全国电化教育的“黄浦军校”。

正是这样一批先生,既能站在时代的前沿用先进文化、进步思想引领青年,又能扑下身子,与青年学生一起艰苦奋斗,共克时艰,缔造了西北师大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风,筑起了西北师大的精神高地。

【字幕: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字幕:办学理念——崇尚学术 追求卓越】

【字幕:师大精神——爱国进步 诚信质朴  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这是西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印着校训“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八个大字。新生拿到录取通知书,就了解这八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采访:西北师大赵奎夫教授】

在西北师大,每年的新生入学,学校都要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入学教育,知校史,唱校歌,行校训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

西北师大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从老先生开始,不仅把这种知行合一的要求,作为校训贯穿在对学生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环节,而且老师们都自觉的躬身实践,率先垂范。

“知术欲圆,行旨须直”,高度概括了师范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境界和追求,作为西北师大的校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师大学子。

作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的西北师范大学,立足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继承传统,改革创新,在新世纪实现了新跨越。

字幕:学校现有教职工2584人,318人具有正高级职称,791人具有副高级职称。其中专任教师1359人,教授(含研究员)292人,副教授528人。

现有双聘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121人,硕士生导师82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学校聘请了1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其中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2人。

【字幕:学校现有教职工2584人,318人具有正高级职称,791人具有副高级职称。其中专任教师1359人,教授(含研究员)292人,副教授528人。】

【字幕:现有双聘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121人,硕士生导师82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字幕:学校聘请了10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其中中科研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2人。】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7496余人,已培养各类学生20万余人。甘肃省86个县市区的示范中学中60%以上的骨干教师、80%以上的特级教师均由西北师大培养。

【字幕:学校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现设有27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拥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73个普通本科专业。

【字幕:2003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优秀。

目前,学校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729亩,定点绿化和建设补偿用地3741亩。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广播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学校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人文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等高级别科研课题,一大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

字幕: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居全国师范大学前10位。

社会科学在西北历史与地理、民族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

学校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台湾等地的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海外70多所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

【3D模拟画面:黄河边—老校区—新校区—北山空中休闲廊桥、花园式北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西北师范大学,正在母亲河不息的涛声里,脚踏厚重的黄土,沐着西部的骄阳,为把学校建设成“教师教育为主,特色鲜明,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