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建的吉林伊通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中部伊通满族自治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5°27′26″—125°39′51″,北纬43°03′57″—43°18′38″。是2012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24257 公顷 ,主要保护对象为伊通河源头水源涵养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中“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属吉林哈达岭余脉和大黑山脉,多为连绵起伏的低山丘陵,森林覆盖率61.1%。

保护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风大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年平均气温为4.6℃,全年平均降水量为651.7毫米。

保护区内主要土壤有棕壤、灰棕壤、白浆土、淤积土、草甸土、黑土、水稻土、沼泽土等。

保护区内伊通河为县内*大河流,在保护区内全长18千米。保护区内还有一座中型水库—寿山水库,小(一)型水库三座,即大兴水库、保南水库和新林水库;小(二)型水库三座,即杂木水库、杨木水库和新生水库。

保护区所在区域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属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长白山地红松沙冷杉阔叶混交林区,地带性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温性针阔叶混交林。

通过调查,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3门7纲50目100科299属560种,有国家重点Ⅱ级保护植物6种,它们是红松、钻天柳、水曲柳、黄檗、紫椴、野大豆。

经调查与文献记载,该区记录有脊椎野生动物238种,隶属于5纲25目61科。其中,鱼类25种,爬行类7种,两栖类7种,鸟类163种,兽类36种。

保护区列入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鸳鸯、花尾榛鸡、长耳鸮、雕鸮、燕隼、红隼等19种,皆为鸟类。

天然阔叶混交林是保护区森林的典型代表,群落结构清晰,明显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层,天然阔叶混交林具有较高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具有保护价值。

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总体规划的实施与项目建设的完成,对伊通河源头森林保护与生态环境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区具有的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关系着伊通河源头的国土安全,建设项目实施后,水源涵养林将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大多数地区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增强,林地植物的生存环境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重要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与增加。

由于人口增加,粗放式农业快速发展,蚕食林地变为旱田,开垦沼泽湿地为水田,伊通河源头的保护面临严重威胁。伊通河的伊通镇至长春河段两岸的森林和沼泽湿地保存下来的很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上游的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伊通河流量不断减少,而且集中在主汛期,对沿岸城镇的防洪安全构成较大威胁,生产生活用水形势严峻。

对伊通河源头实施抢救性保护,是伊通河综合治理的重要举措,对长春市和沿岸其他城镇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依据有利于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有利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核心区是较为典型的天然林分布区;核心区外围有较好的缓冲区域。

核心区面积为88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2%。长春至抚松高速公路和S103公路从保护区通过,因此核心区分为A1区和A2区两个区块。核心区是保护区的主要山体,分布着重点保护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是森林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的区域,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境,需要采取严格保护措施。

缓冲区位于核心区的周围,面积为7318 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2%。缓冲区分为B1区和B2区,缓冲区的森林以天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缓冲区中有部分耕地和少量居民点,缓冲区中的耕地多数是后开垦的森林谷地和林中空地,不是基本农田,可以逐步退耕还林。

实验区面积8139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6%。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是保护区的外围和生产设施用地。

省级保护区成立以来,成立了吉林省伊通河源省级保护区管理局,设立了界碑、界桩,建立了保护站,,配备了专门人员进行管护。

从2012年起,已停止了林木采伐审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已完成生物围栏长度6万米,栽植火炬树20万株。为了保护伊通河源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森林资源管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保护区利用爱鸟周、环境保护日等活动,开展保护宣传工作,在保护区内开展社区共建,增强区内居民保护意识。

总之,吉林伊通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可有效解决保护区资金困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保护区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可加大伊通河源头森林保护与生态环境恢复的力度,使伊通河源头的生态环境尽快恢复,使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增加。对促进整个伊通河流域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维护伊通河流域生态安全和“休养生息”,尤其是在维护水环境安全方面,将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