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团城湖调节池景区导游讲解词脚本


景区入口部分

讲解点1:景区总述与游览路线概述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南水北调团城湖明渠纪念广场景区进行游览参观,实地见证这项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我们现在所站的地方,就是明渠纪念广场景区的入口处,从这里进入,沿着逆时针方向,我们将依次参观南水北调工程室内展馆、南水北调室外纪念广场、团城湖调节池以及文物级工程实物展览区等四大板块,其中南水北调室内展馆、南水北调室外纪念广场和工程实物展览区三个板块,与南水北调工程密切度最高,既是我们今天的游览重点,也是我作为景区导游讲解的重点。南水北调室内展馆将从中线水源改造、施工之最、铺管攻坚、水质防检、市内配套工程、用水规划与后续规划等方面来系统展示南水北调工程的艰难与伟大;南水北调室外纪念广场将通过地上天河、思源碑、丹水池等核心景点来展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惠及的广大地区以及受惠人民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工程设备展示区以实物展示的方式来还原施工过程中一个又一个攻坚战,让大家切身感受南水北调工程施工的艰辛以及祖国人民的豪迈壮举。

 

南水北调室内展馆部分

讲解点2、展馆概述

大家现在步入的是团城湖调节池室内展馆部分,这个展馆将系统展示南水北调工程整体规划以及中线工程的方方面面。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南水北调工程整体规划的模型展示。大家知道,长江水是自西向东流,西部是上游、中部是中游,东部是下游,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从南方的长江引水至缺水的北方地区,根据引水点的不同,南水北调工程包括西线、中线和东线三项平行工程,工程远景规划年均调水量448亿立方米,占长江年径流量的4.6%,相当于一条黄河。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至黄河上游,主要解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份和自治区的缺水问题;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至京杭大运河,供水范围覆盖江苏、安徽、河北、天津等省市;中线工程从长江中游支流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流经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最终到达团城湖,专门解决以上四省市尤其是北京地区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我们现在所在的团城湖就是中线工程的终点,今天我们游览与了解的,就是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


讲解点3:水源工程

大家在这里看到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改造工程。中线工程的水源是长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库,这里的水源水质优良,长期稳定在国家地表I-II类标准,是南水进京的最理想水源之一。为了充分利用势能落差来进行输水,中线方案对丹江口水库进行蓄水水位加高改造:丹江口水库大坝从原来的162米增高到176.6米,大坝加高14.6米能使整个水库的蓄水水位从157米抬高到170米,这不仅使整个水库的库容量增加116亿立方米,基本接近中线工程所规划的年均调水量130亿立方米,而且能使北调之水依靠重力势能就基本可以流送到北京地区,大大减少了输送过程中的能源投入,也是一项浩大的绿色节能工程。

 

讲解点4:中线亮点工程

在这里大家看到的是中线工程的一些重点和亮点。中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成就了多项创举:丹江口水库加高,共移民34万人,时间短、任务重、安置顺利,为史上所罕见;丹江口大坝加高高度,为国内水库大坝加高之最;武当山遇真宫抬升高度,为国内文物建筑单体抬升高度之最;湍河渡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U型输水渡槽;穿黄隧洞,是国内穿越大江大河直径最大的输水隧洞;西四环暗涵工程,是世界上首次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下穿地铁车站;北京段PCCP管道工程,多项技术国内领先;大规模渠道混凝土机械化施工,填补我国相关领域多项技术空白。这些伟大的创举,必将永久载入人史册。

 

讲解点5:干线北京段

干线北京段是指南水北调水从房山北拒马河进京,途径房山、丰台、海淀,沿西四环北上,达到终点颐和园团城湖这一段输水主干线,全长80公里,除885米明渠和大厅调压池外,其余79公里全部都是地下管涵。来水从终点团城湖通过市内水务配套工程,分送到北京各个水厂,向全市居民进行日常供水。干线北京段从2003年12月30日在永定河铲起第一块土开工,至2008年4月主体工程完工,主要完成十项单体工程建设,分别是PCCP管道线、永定河倒虹吸、惠南庄泵站、大宁调压池、北拒马河暗渠、西甘池隧洞、崇青隧洞、卢沟桥暗涵、西四环暗涵与明渠。其中施工难度最大、最具创造性的当数西四环涵洞工程,大家请看这里的“干线工程穿五棵松地铁站立体模型”:最上面是西四环的主路五棵松桥、下面是长安街、再下面是五棵松地铁站,最下面是暗涵管道。从模型中可以清晰看见,管道离地铁站地板最近距离只有3.67米、离主路桥墩最近距离只有1米,而且还穿绕了密密麻麻的各类光缆管线。为了实现不封闭公路、不停运地铁、不中断通讯、不产生沉降的施工要求,就无法采用大型机械施工,只能采用人力及小型机械配合的浅挖暗埋施工法,加之暗涵铺设专用的PCCP管道超高超重,在都市繁华地段暗涵施工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讲解点6:应急调水

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常住人口数量呈爆炸式增长,由来已久的供水危机变得更加严重,寻求解决之道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俗话说“远水难解近渴”,为了在中线工程整体开通前缓解北京城的供水危机,2008年9月,国家决定利用先期建成的石家庄到北京这一段输水干线(简称京石段),从河北岗南、黄壁庄等四座水库紧急调水供应北京。从2008年9月至2014年4月,京石段单独调水超过16亿立方米,为保障首都供水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京石段也因此成为中线工程中建成最早、发挥效益最早的节点工程。

 

讲解点7:三道防线

为了保证进京水的水质安全,确保大京城人民的饮水健康,北京市专门成立了南水北调水质监测中心,专门组建了水环境监测实验室,并通过了国家最严格的计量认证。正常情况下,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的水质是优良的,为确保万无一失,防患上游渠道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污染事件,监测中心专门构筑了入京、入城和入厂“三道防线”,通过层层质检把关,严禁任何一滴受到污染的水进入北京城。引水进入北京城后,为了防范最后一公里可能发生的污染,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增设了160多个供水管网终端水质监测点,覆盖3500多个居民小区,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用水安全。

 

讲解点8—讲解点10:市内配套工程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京市市内配套工程的展示模型。为了及时接纳和有效使用南水北调来水,北京市于2009年全面启动了市内配套工程建设,配套工程主要包括大宁调蓄水库、南干渠、东干渠、通州支线、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团城湖调节池、东水西调改造、河西支线以及密云水库调蓄工程。配套工程建成后,北京市将形成由两大动脉、六大水厂、两个枢纽、一条环路和三大应急水源地构成的“26213供水保障格局”。两大动脉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密云水库至第九水厂输水管线;六大水厂是指第三、第八、第九、第十、郭公庄和田村水厂;两个枢纽是指团城湖调节池和大宁调压池;一条环路是指沿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和西四环所形成的一条输水环路;三大应急水源地是指怀柔、平谷和张坊应急水源地。26213格局成型后,将无缝连通北京的五大水系和城市河湖,实现本地水、外调水喝地下水的联合调度,最大程度保障北京的供水安全。

其中极具创造力的环路输水模式,可以在某一点发生故障的时候,可以切换使用另外一条弧线路径进行供水,保证城市每一个区域的用水不受影响,而且还能减少占地,节省投资。

在整个配套工程中,大宁调蓄水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防洪、调压、分水和蓄积势能。

大宁调蓄水库的池底高程大约46米,与176.6米高程的丹江口大坝之间形成了100多米的高差,正是这个高差蓄积了足够的重力势能,可以让丹江口的水自流到北京,既经济又环保。

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防渗墙,墙体体积达到16.35万立方米,如此大体量的防渗墙浇注,在国内尚属首次。为了加强管理,还专门设立了大宁管理处,这里是相关管理设施的效果图。

 

讲解点11:运行管理

南水北调工程浩大,不仅国家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财力,而且南方人民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北京人民的用水危机虽然得到了缓解,但并不是彻底解决了,如果这些南来水不能得到足够珍惜与高效利用,水资源危机仍然会随时凸显出来。为了高效利用南水北调水,北京市实施了“喝、存、补”的三字战略。“喝”就是南来水优先供应北京市民生活饮水,目前供水范围主要覆盖中心城区、丰台河西地区及大兴、门头沟等新城,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基本实现足量供应;“存”就是将部分南来水注入到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十三陵水库与大宁水库进行储蓄,提高水资源战略储备量,因此密云水库和怀柔水库蓄水量连年创出新高;“补”就是将部分南来水用于向中心城区河流湖泊和水源地进行补水,丰沛地下水系,改善地下水质,防止地面沉降,实现水土生态平衡。“饮水思源”,北京市为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下辖的十六个行政区分别与南方十六个县市形成结对帮扶的关系,在招商引资、人才技术交流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支持,真正体现了南北一家亲的大中华格局。

 

讲解点12:后续规划

中线通水后,国家分配给北京市的水量为10.5亿立方米,其实是不足以解决北京市供水危机的,还有很大的缺口,我们还必须开辟新的外调水源。国家的战略思路已经非常清晰:就是在扩大中线年均调水量的同时,还有三大举措:就是引滦入京、东线进京和西线进京。“引滦入京”就是将位于河北遵化、迁西地区的滦河水经天津引入北京,水量约为10亿立方米;“东线进京”就是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由终点天津向北延长进入北京,同时辅以海水淡化;“西线入京”就是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万家寨引水至官厅水库再进入北京。整体规划实现后,北京外调水将形成“四路一体”的多元化保障体系,抗危机能力将大大增强。

 

讲解点13:南水北调项目进京的效益

南水北调项目进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不仅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还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长远的生态效益。首先,南水北调项目进京,不仅大大缓解了北京市的缺水危机,而且大大提升了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北京市的快速扩容提供了坚实保障,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其次,南水进京可以促使北京市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又实现了结对帮扶反哺,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巨大的经济意义;最后,南水进京及时回补了地下水,改善了日益恶化的水土环境,保护了北京市的湿地与生物多样性,较大的改变了北京市的生态和环境,具有十分长远的生态效益。

 

南水北调纪念广场室外展区板块

讲解点14:南水北调纪念广场概述

现在大家所处的地方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最末端,主要包括800米明渠、团城湖调节池和南水北调纪念广场三个部分,我们下一步将重点参观游览南水北调纪念广场。南水北调纪念广场,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核心施工场景进行艺术再现,来纪念那段如火如荼、可歌可泣的建设历程。整个南水北调纪念广场占地约3.5公顷,南北长356米,东西宽155米,包括守望林、思源碑、丹水池、地上天河与甘露台五大景区。顾名思义,“守望林”就是表达守护百姓、守护工程,希望明天更美好的良好愿望;“思源碑”就是饮水思源,表达对南水北调伟大构想者毛主席的思念之情;“丹水池”就是储蓄丹江口水库之水的池子,表达对丹江口水库34万库区移民的感恩之心;“地上天河”就是向南水北调流域县市进行致敬;“甘露台”寓意南来之水好比甘泉雨露,一定要倍加珍惜,切不可无端浪费。穿过这五大景区,就是著名的明渠和团城湖调节池,下面我们将带您一一参观,并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大家在快乐之余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讲解点15:守望林

现在我们来到了守望林,守望林一共种植了136颗银杏树,百余株百年寿命的银杏树代表着守护与期盼:守护着南水北调这一百年大计的工程,守护着北京城百姓的福祉,期盼着北京和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讲解点16:思源碑与丹水池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思源碑,碑上用毛字体镌刻着“南水北调”四个鎏金大字,苍劲有力。南水北调这个伟大的构想,出自一代伟人毛主席。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长江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自此南水北调就为解决北方缺水危机指明了方向,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水利专家的研究论证,如今终于变成了现实。思源碑的树立,再次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真理“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一代伟人关于长江的其他一些伟大构想如“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都先后一一变成了实现,成为新中国一个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工程。

现在我们来到了丹水池,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是湖北省的丹江口水库,丹水池因此而得名。丹水池的中心水池面积约95平米,寓意中线工程目前每年向北方调水95亿立方米,外围水池面积约130平方米,代表中线工程远期每年调水130亿立方米。从丹水池到甘露台中心距离127.6米,寓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历经了1276公里路程后抵达北京。

 

讲解点17:地上天河

现在我们来到了地上天河。“地上天河”这个极富浪漫主义诗意名字,十分形象的概括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雄奇瑰丽:中线工程宛如一条在华夏大地上蜿蜒流淌的天河,流经的每一个城市,都是南水北调收益的地方,大家请细看,铜制雕塑上面镌刻的一个个工程名字和城市名称,都是中线工程的重要节点。地上天河全长62米,寓意南水北调工程自1952年提出构想到2014年变成建成历经了62年的艰辛历程;外围4列高耸的银杏树,象征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与奉献,进一步突出了纪念的氛围与意义。这短短的62米,是几代中国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每一处深深的刻痕都是伟大建设者刻在大地上的烙印,每一道凸凹有致的画迹都是建设者留下的脚印,每一个细节展示的成果都是广大人民欢欣鼓舞的笑脸,每一滴水渍都是建设者们辛勤汗水的结晶,每一处闪着光的亮点都是建设者们独具匠心的智慧。我想,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再看今天的南水北调工程,一定就像我们现在看古代的都江堰工程一样,肃然起敬,心生感佩。

 

讲解点18:甘露台

现在我们来到了甘露台,顾名思义就是“甘霖雨露”之台,寓意南水北调之水对于北京而言就是来得很及时的甘霖雨露,因而也被称之为北京的“水台”,是纪念广场的终点,也是明渠和团城湖调节池的起点。甘露台的面积为160平方米,代表从南水北调受惠的1.6万平方公里的北京。甘露台南侧设有九眼涌泉,代表北京“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情怀。甘露台这个名字,大家是不是似曾相识,不错,《三国演义》中就有“刘皇叔甘露寺招亲、周公瑾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唐代诗人刘言史也写过《登甘露台》的名篇,虽然两者都与此处的甘露台没有直接关系,但依然能引起我们的美好联想,也为此情此景平添了几分文化底蕴。

 

讲解点19:明渠

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是团城湖的明渠,明渠是南水北调总干渠的最末端工程,也是团城湖调节池的进水口,还是北京界内的唯一一段输水明渠,全长885米,以梯形断面形式供水,正常蓄水位49米,包括金河倒吸缸、船营桥、末端闸和团城湖调节池分水口四部分。南水北调来水通过明渠,直接注入团城湖调节池,设计流量为3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为35立方米/秒。从南方千里奔流而来的清澈水源就在这里极速汇入调节池,再进入北京城千千万万的寻常百姓家。明渠紧临颐和园,建设规划从一开始就整体纳入到了海淀区“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的生态改造计划中之中,整个西山水系的恢复,用的就是明渠的水。

 

讲解点20、团城湖调节池

团城湖调节池既是一项庞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座美丽的艺术园林,与北京西郊皇家园林一脉相承,浑然天成。调节池紧邻颐和园,是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核心节点,连通密云水库和南水北调来水两大水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总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由进水建筑物、调节池、分水口、管理设施和楼台亭榭五部分组成。水面面积33公顷,平均水深5米,调蓄容积是127万立方米,最高容积166万立方米。沿着环湖路逆时针行走,依次是交汇三闸、起云台、高水湖与养水湖分水口、环线分水口、青年林、领导植树区、燕化田村分水口等重要建筑或景观。登上起云台,不仅可以看到调节池的全景,还可以看到颐和园的佛香阁、玉泉山的塔、香山的红叶,如果累了,可以在旁边的湖光榭小憩一番。与青年林相邻的领导植树区也十分值得一看,2014年4月1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乘车,来到这里植树,七位领导人每人种下了七棵不同的树,有银杏、元宝松、白皮枫、西府海棠、连翘、碧桃以及丁香,现在可一一看到它们的茁壮成长。

 

四、工程设备实物展览区

讲解点21、工程实物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工程实物展示区,这里展示了南水北调工程施工过程中曾使用过的许多是工程设备实物,它们既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功臣“,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生动见证。在南水北调工程施工过程中,除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之外,还动用了数以万计的各种工程机械设备,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曾经使用过的液压破碎锤、注浆机、运输车、方石切割机、管道运输安装车、全圆钢模板台车等严重破损的各种机械设备。正是这些设备不辞辛劳,日夜作业,为我们开山劈石、挖土铺管,历经千山万壑将南方的清水引流到这里。不能爆破的地方,就只能使用破碎锤一点点破碎,用石方机一点点切割;大直径的管道安装没有专用机械,我们就自己研发设计了管道运输安装车、全圆钢模板台车等新型专利设备。它们身上的“累累伤痕”,就像战争英雄身上的刀疤枪伤,无声的诉说着自身所历经的每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它们不仅不会因此而变得丑陋与无用,反而会因此变得更加壮美与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