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芝麻焦馍

 

舞阳县历史悠久,秦朝时置县,是一个最早被纳入国家行政管理的地方单位。历时2000多年,延续至今。


舞阳县境内的“大岗遗址”,是距今10000年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贾湖遗址”,是距今8000年的古人类文化活动遗址;“阿岗寺遗址”,是距今7000年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这些地方出土的大量实物证明,这个地方早在8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动物驯化、家畜饲养、稻作种植、酒类酿制等农耕文明


舞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属淮河流域,雨量丰沛。境内有山区、丘陵、岗地、平原、湿地多种地形,传统生产以农业为主。


1973年,南部山区、丘陵及少量平原析出,置舞钢市。


今全县人口63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一年夏秋两季收获,夏收小麦,秋收杂粮。


舞阳芝麻焦馍​———非遗申报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舞阳人饭食以面食为主。虽也有“蒸馍”、“锅饼”、“火烧儿”、“面条”等主食,但传统主食却是以“烙馍”为主。


一盘鏊子,仨腿儿一支,下边燃起柴火,鏊子上便可烙烤出主食——烙馍。


舞阳芝麻焦馍​———非遗申报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好面(麦子面)可烙出单馍;黑面(杂面)可烙成“小鳖儿”(厚馍);好面配以黑面可烙出“包皮儿馍”;生单馍摊上调拌入味的时令蔬菜,再用一张生单馍贴上去,把菜夹盖在中间,烙出的是“塌菜馍”;将好面配以葱花、佐料,烙出的是烙馍中的极品——“烙油馍”“葱花油馍”……


这些都是日常饭食,如若需出远门备干粮,唐朝平叛吴元济叛乱时,吴城人发明了“锅盔”做干粮。


可锅盔含有一定的水分,可食用时间也不长,时间稍一长,就会变质。即便是把单馍擦上食用油、撒上盐,焙干制成“油卷”,能食用较长时间,可又不便于携带。


明朝永乐年间,真武大帝张三丰在舞阳境内的干柴庙修行 ,信徒众多。后来,张三丰又来到舞阳县城,掘土城墙以安身(今有“三丰洞”);于城墙上建亭习武(今有“三丰亭”);研制药物医沉疴救治百姓(今有“晒药台”);开辟道场,讲道传武,研练太极,盛况空前(今有“香火古会”)。时至今日,遗迹尚在,香火不断。


张三丰云游大顶山,永乐帝寻张三丰踪迹不见,便在大顶山大兴土木,广修宫观,以求张三丰现身。


舞阳道徒、香客,自此便开始徒步跋涉800里漫漫武当朝觐路——“朝大顶”。


舞阳芝麻焦馍​———非遗申报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一路上,虔诚的香客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随身携带的食物,却没有哪种食物可以吃上一个月的。


朝觐者们便把芝麻、盐揉入烙馍的面粉中,再把熟烙馍放在鏊子周边慢慢烤干——“芝麻焦馍”出现了。


它没有水分,吃起来酥脆焦香,营养丰富,便于消化,还可以保存几个月不变质。


为便于携带,香客们把焦馍揉碎,装在细长的袋子里,挂在身上,便有了一路上的饭食。


天长日久,舞阳人及周边地区的人都知道了这个方法,“芝麻焦馍”也便成了人们出远门的必备干粮。并且还有“贫家女孝母巧手烙焦馍”、“进京赶考举子因不孝险遭雷劈”、“不孝媳遭雷雨幡然醒悟”的民间传说故事,也就有了舞阳人“六月六吃焦馍”、“六月六给蚂蚁过生日”的习俗。


每年农历六月六早晨,舞阳人“家家支鏊(ao)子,户户烙焦馍”,庆贺蚂蚁生日。


男人下地干活,女人张罗着烙焦馍,小孩子则帮忙烧鏊子、翻焦馍,串亲友、送焦馍。


女人们洗手涮(shuan)盆,用面瓢从面缸里搲(wa)出面粉,倒入和面盆中,加入少许水或青菜汁,把面打成穗儿,再加入少许水,慢慢把面揉成软硬适中的团块儿。再在和好的面团中,揉进芝麻、盐及一些佐料。也有的为给小儿医治食积,揉进去一些鸡屎皮的。揉好面后,放一边让面团餳(xing)一会儿,就可以制作了


舞阳芝麻焦馍​———非遗申报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烙焦馍用的是枣核儿状的小擀杖。这小擀杖可是舞阳人的首创,在中国以面食为主的其它地方,很难见到。使用起来,也极要技巧,没下点儿功夫是用不成的。即便是在舞阳地区,也不是每个女人都会使用小擀杖来烙馍的。


制作时,把面团揪成鸡蛋大小的剂子,放在案板上,捏一些面粉放在一个面剂上,把小擀杖放在面剂上面,两只手就这么一推一拉,面剂则在擀杖下面快速旋转。待面剂延展成有巴掌大小的面片时,再把小擀杖放在面片上,一手执擀杖,一手捏起面片搭、卷在擀杖上,再把卷起的面片摊开。如此反复,不几下功夫,一毫米厚、鏊子大小的面片就擀成了,这就是生烙馍。把生烙馍搭在烧热的鏊子上,及时的用翻馍枰(ping)翻几翻,直至馍熟了为止。


待馍熟了之后,把馍放在鏊子周边慢慢烘烤,直至烤焦,“芝麻焦馍”就做成了。


芝麻焦馍圆团似蒲扇,雪白中透着金黄,略带星星点点熰(ou)花。膨胀的芝麻沁出微微油晕,散发出淡淡的麻油清香,和着佐料、盐的味道,可以让很远的人都能够闻得到。


吃的时候,咬一口,或掰一小块入口,细嚼慢咽,品尝回味,满嘴留香。


六月六,一家动鏊子,可吃遍全村每家焦烙馍,赏遍各家主妇手艺一枝花。连不起眼的蚂蚁也围着吃焦馍的人幸福的忙碌着。


焦馍味道精美,邻里和睦相处,亲友情谊浓烈。一张薄薄的焦馍,展开的是一幅温馨和谐的乡情风景画,弹奏的是一曲淳朴厚重民风歌。 


舞阳芝麻焦馍​———非遗申报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如今,虽有了很多机制方便快捷食品,但舞阳人依然钟爱芝麻焦馍。每隔几天就要烙一些,健胃消食、酥香可口,既休闲又保健,还让人回味童年的味道,享受文化的传承。若进行大规模开发,还可以让更远的地方、更多的人体味中原文化的魅力。 

芝麻焦馍,制作简单,是食品,却是食品中的上品。


它色泽美观,形状圆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它耐储存,不霉变,既是日常食品,又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它由麦子制作,谷物经烘烤糊化后,不仅易于消化,还可以医治积食、厌食等肠胃疾病,是老弱病残人的生活必需。


它还可以规模化经营,借助于当今的一些科技手段,真空包装,行销四海,成为一张很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名片。


六月六吃焦馍,所派生出来的故事、传说。(这些故事、传说附后)


这些故事、传说,在舞阳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普及率很高。宣传了“孝道文化”、“亲情文化”、“向善文化”、“珍爱生命理念”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宝库,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芝麻焦馍,虽然是舞阳人的重要日常食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日常食品的多样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量的快餐类食品已开始占据了主导地位。以纯手工制作的传统面食食品,已不再占据百姓餐桌的主导地位了。尤其是当今的年轻人,更是外来快餐文化的极度崇拜者。舞阳人的主食——烙馍,与大众生活开始越来越远了。


即便是芝麻焦馍,平时也不多上日常餐桌了,也仅仅是在每年农历六月六那天红火一时,还稍稍能勾起中老年人对过往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