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传承就是家风的传承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开篇:

        家传承,一种归宿,心灵停泊的港湾;爱传递,一种情缘,血脉相连的记忆;孝传继,一种怀想,穿越时空的惦念。


生命更迭的轮回,家族的崛起与湮没,在浩瀚历史烟云之中,沧海桑田,几度变迁,“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这片土地收纳了五千年的文明,埋葬了我们的先祖与逝去的亲人。生命来自何方,又将归于何处,是在九天之上,在沧海之巅,无法寻觅的灵魂与血脉形成了一道生死的密码。“生死悠悠尔,一气聚散之。”人生百代死足尔,此去原知万事空。还有多少人能寻觅到祖坟的方向,还有多少人记得家族的迁徙与荣辱,还有多少人能记住对祖先的祭祀,对家族的传承。


叩问天地,扪心自处,我们心灵孤独的一隅可还会想起逝去亲人的容颜与音容,可还会日日夜夜思念相伴的身影,可还会想起先人淳淳教诲,可还会想起为逝去的亲人燃一注清香。遗忘,丢失,无视,我们已经忘却了家族的传承。在心灵之渊你可否还会想起我们永逝的亲人。


时光荏苒,纵然一切都已寂灭,我们内心对于家族与亲情的传递应该永远存在。爱与祭奠、追思与记怀是我们内心情感的需要,自古以来,国有史,乡有志,家有谱。家族传承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我们一直在思索,将生命文化瑰裂成一道绚丽的彩虹,真正使生命在来去之间做到传而有承。这才是我们革新传统祭奠方式的重要所在,家传承书籍由此应运而生,它将方便快捷的实现追溯先人事迹,缅怀逝去亲人,传承家风家学。并运用“互联网+”科技,融合现代特色,替代灵位、家谱成为一种广泛流传的传承纪念册。具有祭奠的功能、追思的功能、生态的功能、传承的功能、教育的功能。他是生死文化的具体实物体现,是“视死如生”的全新理念,是实现孝道文化、家风传承、家庭美誉的一种全新设计。真正解决传统祭奠的局限性,实现现代化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