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    力    原    平

第二届“慧远故里文化节”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2200多年前,楚国一位“三闾大夫”在著名诗歌《离骚》中自述身世:“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此句有如下释义: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平以法天,原以法地。屈平为其大名,屈原成其表字。


百多年后,一个以“三闾大夫”名和字组合命名的小县横空出世,表达出老百姓对先贤名士的深情纪念。同时,也把“原——博爱;平——公正”的普世理想传承了下来。


原平,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东襟五台圣境,西接芦芽画廊,南倚忻口旧迹,北屏雁门古关。其间高山峻岭环绕,沟壑纵横;长河流水贯通,地形复杂。这里,气候适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处处绚丽多彩的景色。


原平的版图,像极了一片厚实、丰腴的树叶,以千年不变的姿势挺立于北中国的大地上,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川秀美、人物杰出的魅力令人倾倒。


第二届“慧远故里文化节”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历史悠久


历史是一条长长的河流,它从远古的深处逶迤而来,不知疲倦地流了上千年,也留下了让人感喟不已的各种痕迹。


早在旧石器中期,原平境内便有原始部落群聚居,是华夏古国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目前共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6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23处。其中6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后口遗址、刘河底遗址、白沟遗址、东社遗址、赵村遗址、上吉遗址,采集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等石制品160多件,原料为脉石英、石英岩和燧石等。还发现普氏野马的臼齿化石、野牛掌骨化石和食草类动物骨骼化石等。地质年代晚更新世,文化时代属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在123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采集有大量纹饰各异、器形多样的泥质红陶片、泥质灰陶片、夹砂灰陶片、夹砂红陶片以及石斧、石刀、石锤等,大多属仰韶文化义井类型遗存和龙山文化白燕类型遗存。不难想象,原平先民早在人类文明启蒙时期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他们就在这片蛮荒的土地上,告别原始,走向文明,从而幻化出自己的历史影像。


除大量的古文化遗址外,原平的地下文物也相当丰富,每一次抢救性发掘都会使在场的文物工作者惊喜若狂。峙峪东周古墓群,曾出土吴王光剑和青铜圆形锅、方形锅等。练家岗古墓,曾出土一批吴国青铜器和车马器,青铜器有提梁壶、方鬶、甗、勺、匕等,车马器有辔、铜泡、马衔等。刘庄古墓群,曾出土一批春秋晚期燕国青铜器,有盖豆、豆型器、单耳壶、舟、匕、盖弓帽、剑、戈、削刀等,以及铁锛、盘金丝、头饰串珠等。王北窑古墓,曾出土青铜车篷顶一件。此外,原平各处发现的珍贵文物还有汉代陶灶、陶鼎、陶豆、陶井,南北朝时期双耳陶壶,唐代彩陶棺,宋代白瓷枕、黑瓷枕、彩花瓷盒、瓷罐、彩陶鼎、瓷碗等。这些文物遗存,坐实了许多历史悬疑,也映衬出古代原平的富庶和繁荣。


但是,原平大地,在漫漫岁月长河中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没有人可以说得清楚。


从苍凉悠远的时间隧道遥遥望去,古代文明的光束穿透幽暗的历史云层,氤氲成大写的人间气象,让我们对古老原平曾经拥有的一切肃然起敬。


一个文化的原平究竟会是怎样一种令人荡气回肠和回味无穷的境界,请您用眼睛和心灵去品味!


第二届“慧远故里文化节”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文化厚重


原平与它身边的雁门关一样,度过了两千多年漫长而不平凡的岁月,亲历和见证了中华民族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


几千年来,它承受过无数次烽火狼烟、金戈铁马的战争考验,积淀了丰富深厚、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最突出的是兼具边塞与内险特色的军事文化,通衢古道上形成的商旅文化,以文领武、注重教化、推崇忠义、倡导和谐的儒家文化,在现实苦难中追寻西方极乐净土的佛教文化和推崇神仙境界的道教文化,以边塞名将叱咤风云的战绩、莅原名士清雅淡远的踪迹所构成的名人文化,深受民族融合和边塞生活影响的社情民俗文化,以历代边塞诗和杨家将传奇故事、演义、戏曲为亮点的艺术文化,以军事筑城建堡体系和衙署寺庙民居为内容的建筑文化。以上各个领域的文化交织融汇,有机结合,成为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崇文尚武、精忠纯孝、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它是多元一体、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轻轻推开惠济寺的山门,历史的翅膀瞬间掠过寺院,滴下满地苍凉。一缕阳光从门开处豁然照进来,这座原平唯一的“国保”式建筑的神秘面纱终于轻轻掀开。宋朝的彩塑已经不是叛逆与勇气,不是天真和自由,而是光滑的皮肤、飘逸的神采,以及无视沧桑和遗忘喜怒的安详,亲切的让你觉得伸手即可沾得佛法妙音。无论是轻缠静绕于腰间的长带,还是韵律飞扬的衣襟纹理;无论是华丽含蓄在胸前的项链,还是丰满秀丽的胴体曲线,都与太原晋祠宋代彩塑属同一流派,充分显示出了东方美学的艺术内涵与思想情趣。


普济桥最高的科技含量,在于它的“敞肩拱”技术应用。在大拱的两肩,砌有4个并列的小拱,既增大流水通道,节省石料,减轻桥身重量,又利于小拱对大拱的被动压力,增强了桥身的稳定性。站在普济桥东湿地的侧畔,目光穿透斜逸在风中的垂柳,跳跃的思绪会于瞬间凝固。古老的石桥和那些周围沉睡在夕阳下的古民居一样,带着朦胧的醉态,好似浓郁的水墨,缭绕在风烟中化也化不开。淡灰色是古城质朴的灵魂,普济桥和古民居同样不施粉黛,以朴素的大美、平和的姿态,掩映着自然风采,融入市井百态,低调地静卧于古城一隅清雅如画的风景中。


伫立在朱氏石牌坊的台基下,仰视那高高耸立的精美石坊,聆听着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的习习风声,那不住不歇的吟咏和呼啸,是替朱氏唱一曲深情和悲怆的歌吗?牌坊象征着节和孝的人文内涵,记述了停留的过往,也收藏着经年的故事。闪烁的阳光镀亮荒远的历史,濯洗锈蚀的文明,两座浸透着庄严、折射着道德、隐喻着情感的石牌坊,向世人诉说着数百年的风雨沧桑。


土圣寺硕大的铁钟,身高170厘米,口径180厘米,钟壁厚达3厘米,钟把长度45厘米。民间传说此钟重量为4999斤,不仅是原平现存最大、最完好的古钟,而且也是古崞县八景之一,号曰“土圣晚钟”。登临钟楼上,有居高临下、总揽四野的开阔感。在这个需要天空的山谷,在这个寓藏风云的幽境,我们须凭借精神的翅膀,冲破云霄,重新去赏阅世间的万千气象,河山风流。


千年风烟轻拂的崞阳古城,尽管现如今毁损严重,依然显现着一种浸漫时间的深久遐思,一种无比厚实的文化积淀。它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无不透射着古老历史的深刻镌痕,讲述着无数往昔的生动故事,承载着一种魅力永恒的苍凉气息。无论如何,古崞邑曾有的辉煌给我们留下了厚重而耐读的史籍,这里已经发生的一切理应成为后人不该忘怀且励志进取的精神支柱。


在原平大地上行走,我们可以欣赏到凤秧歌的精彩、炕围画的雅致、挠羊赛的剽悍、龙灯会的华美,体味古代文明的温度,感悟民间艺术的神韵,让心灵静谧,使气血舒畅。


原平,无疑就是美妙绝伦的文化长廊,令人常读常新。


第二届“慧远故里文化节”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山川秀美


原平四面环山若屏,滹沱长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山河景致天成壮美图画。明朝时,一位名叫张拱极的先人写下名篇《西八口赋》,文中写道:“稽古崞之阳,延袤旷百里兮,厥迹胜而且雄耸。重城以突兀兮,枕孤虚之崇隆。”而宋代人张忱早在《崞山神庙碑》中即赞曰:“崇岩宏岭,连峰迭嶂,四隅环合,列岫森然,周围拱抱,若城郭状。”


原平的大山,远远不及南方的大山那样高耸险峻,但特色鲜明。其外形圆融,却内岩刚硬;其坡面平缓,却自有棱角。


原平的大河,远远不及国内著名河流那样汪洋恣肆,但气象不凡。其源远流长,却容涵细流;其千折百回,却义无反顾。


天涯山,因主峰的雄奇壮伟、石鼓的自然造化、莲峰的巧夺天工,成为原平大地上的绝妙奇观。而位于其怀抱中的石鼓神祠,是具有深厚历史文物价值的古代建筑,彰扬着精忠纯孝、崇文尚武的原平精神。目前,天涯山已成为国家3A级风景区、山西省地质公园。


字幕:“天涯一峰今日看,快似昂头出环堵。何年气母此融结,鬼凿神劖来奇古。”(金代元好问诗句)“天边巉削一峰青,不与诸山并列形。白雪满空峰独晓,孤标万古秀滹汀。”(明代李楠诗句)“天涯钟脉秀莲台,不染淤泥拔地开。瓣点雪花飞柳絮,萼留雨渍长莓苔。”(清代王锡九诗句)


五峰山,位于原平市区东北26公里处,松柏如黛,花香鸟啼,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呈现出省级森林公园的自然之美。然而,这里不止是五台山的微缩版那么简单,硕大唐代板瓦、莲瓣柱础的发现,佐证了山寺之古老。还有,线娘娘的神奇传说经久不衰,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五峰化宇”已成为镇寺之宝。


字幕:“岚嫩光摇翠,轻风草树生。悬崖攀磴滑,荒涧泻泉清。斜日含山远,余霞映水明。四围仙迹古,遥望画图迎。”(明代孙光孝诗句)“灵区异境类如此,千态万状开心娱。”(清代王锡九诗句)“五峰缥缈势崚嶒,岚霭晴烟覆几层。”(清代刘嵓诗句)“凌空绀殿悬崖出,不断流泉绕屋来。”(清代张璳诗句)


第二届“慧远故里文化节”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尧山,又名尧元山,位于原平、五台、定襄三县交界之处,为横亘南北之主要山脉。其“上有帝尧庙,配以舜、禹、龙王诸贤圣,享祀典也”。而载入《崞县志》中的天地二龙池,为旧时方圆几十里间百姓祈雨之所,因其灵验,备受推崇。这里山势险峻,古庙凌空,为一方胜境。


字幕:“峰从云际出,人在画中行。览胜徘徊久,翛然爽气生。”(明代李楠诗句)


柏枝山,位于大林乡西神头村,因山岩中有逼真的柏枝图案而得名。这里有一座祭祀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寺庙,庙内现存的四株千年古木名闻遐迩,是三晋大地罕有之宝,其中一株古楸树被评为“中国最美古树”。


字幕:“岧峣飞壁頫氤氲,怪石深藏万柏文。矫首风烟驱混合,抚膺天地划中分。”(明代陆寿光诗句)“参天黛色翻新影,入地铜柯长异枝。”(清代冯国琛诗句)


崞山,又名围屏山,也称马头崖。《崞县志》中有如是描述:“奇峰飘渺,邃谷迷离,既参差而迤逦,复数起而旋腾。高插绵延,铺彩霞之万段;重岗复岭,含翠蔼之千形。”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崞山自然景观的壮观和神韵。


字幕:“百叠苍屏高插天,翻从下界见云烟。微茫八表浮元气,较似身游太古前。”(明代亢其志诗句)“远拟岱宗青未了,浓添夏雨翠成文。”(清代宋志濂诗句)


滹沱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它从远古走来,它从蛮荒流出,它带着过往许许多多痕迹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原平境内的滹沱河,东西两岸相距数里之遥,河床内的空地上密布着葳蕤的树木和葱郁的草滩,河流始终在宽宽的林带间逶迤前行。想当年,滹沱河水流充沛浪涌时,那种场面必然是“一河纵贯开平川”的大气之象。


字幕:“漠南春色到滹沱,边柳青青塞马多。万里江山今不闭,汉家频许郅支和。”(唐代李益诗句)“霞明深浅浪,风卷来去云。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唐代卢照邻诗句)“杨柳依依带郭青,远山复作翠围屏。澄明一片滹沱水,细草浮花嗽晓行。”(明代党承志诗句)“一鞭晓色渡滹沱,芳草茸茸漫碧波。”(明代梁瑞霖诗句)“不见滹沱雁门前,平沙细草蔚芊绵。”(清代贾全晋诗句)


阳武河,发源于原平西部山区十万大山的皱褶中,由两个山脉交界处的阳武口缓缓流出。


阳武河河道全长72.6公里,流域面积972平方公里,灌溉着流域内18.6万亩土地。阳武河的历史,就写在这条长长的河流里。


字幕:“武水灵源出,泠泠泻玉清。波涵天影动,风落浪痕平。”(明代段上章诗句)“沃土连阡岁有秋,金生自水武河流。”(清代宋志濂诗句)


在原平大地上看山观水,是一件心旷神怡的美事。金元时期的原平名士王特起一路游赏一路歌咏:“山势奔腾如逸马,水流委曲似惊蛇。溪灵不欲露天巧,眼力未到云先遮。”


第二届“慧远故里文化节”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人物杰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高山长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原平人,原平人的气质里也就有了亦刚亦柔、刚柔相济的特性。


由于多民族杂居、内地移民与原住民杂居,形成了这一地区特有的社会心理:宽容开放,兼收并蓄,无闭门排外之狭隘,有融合吸纳之胸襟。又由于吸纳了北方游牧文化与内地移民文化的观念与营养,进一步形成了农牧并举、农商并重、耕读传家、文武殊途同归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格局,这一特色,使原平北方汉子的性格更具多元性和立体感。


走近原平的人物画廊,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气度不凡的身影:“郝隆晒书”,《世说》篇彰显魏晋风流;“特起好学”,《华山》诗足称金元妙绝。赵惟贤以文学高雅,任孔颜孟“三氏教授”;武伯英以诗名高峻,建“万卷楼”辉耀同川。贺思温,品端学优,涵养纯粹。吏部尚书王恕论之:文学足以启后进,议论端不愧前儒;张维,教授生徒,务为实学。山左有“二酉蟠胸,一清透骨”之誉。贾克明,著《西岩诗集》,太史孙致弥评价:中正和平,不失诗人之旨;清逸淡远,恍然空谷之兰。兰尔潜,写《崞县赋》,恣肆汪洋成巨作:“载在国乘,畴非人豪;隽彩雄飞,善良毕集”。李翘生,博极群书,泛滥百家,诗古文辞,从游者日众;张铨,诗爱靖节,书法欧柳,闲逸淡远,有隐君子风。……这些只是原平文化中体现的一个层面,整个明清两朝,原平从私塾、书院,到义学、学堂,文化教育风气丕振,科名赫然。其时,有进士40多名、举人270名,诸贡多达400名。


东晋太元六年,即公元381年,美丽闲旷的庐山张开它温暖的臂膀,接纳了两位远道而来的修行人。之后,慧远、慧持兄弟俩,携手共建莲社,发心广大,精进为道。慧远创建了口念“阿弥陀佛”四字真经,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理论和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自此,慧远大师成为佛教净土宗初祖,在密密层层的庐山云雾中,织入了“佛教中国化”和“中国佛教化”的经纬。庐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永远辐射着慧远思想的光芒。


而慧持大师,因“闻成都地沃民丰”,故“志往传化”,于399年辞别兄长进入蜀地。在成都,他“止龙渊精舍,大宏佛法”,使普贤信仰与普贤崇拜很早就在蜀地流传开来,他成为峨眉山普贤道场的肇始者。


毫无疑问,慧远大师和慧持大师出生和落发的楼烦寺,正是原平文化的滥觞。


原平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不仅影响到了这块土地的质量,同时也影响到了在这块土地上生存过的历代人群,与物质条件、文明程度、价值取向、人口性格等等,紧密相关。一些历史名将和他们所率领的没有留下姓名的广大官兵身上洋溢的爱国情怀和战斗精神,给后来者以激励和启迪。


第二届“慧远故里文化节”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于是,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从原平古老的大地上升起了一颗颗耀眼的将星。


三国时曹魏骁骑将军秦朗、晋朝时管军户悬带银符郝胜、北魏时镇北将军张黎、后晋时护圣指挥使安彦威、南宋抗金名将杨存中、金代奉国代州节度副使高仲迁、元代信威将军皇甫德、明朝镇朔将军刘淮、清代柳州府游击宋煜、民国时期将军弓富魁、开国上将赵尔陆、北京卫戍区副政委张廷桢、军事科学院政委张工、宁夏军区司令员刘学基、海军副司令员陈明山、南京军区副政委兰保景、总参情报部部长张中如、第二炮兵副政委吕义山、第二炮兵指挥学院院长张二旺……


群星灿烂、交相辉映、光照古今的这一组星座,构成了一条漫长而宽阔的历史星河;又像一幅巨大的连环画卷,展现了不同时期著名将领的风采,内涵及其丰富多彩。


1935年,一位名叫续范亭的国民党将军以剖腹自尽的极端方式呼吁抗日,在中国大地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他那“云水襟怀,松柏气节”的精气神已经在故乡的土地上深深扎根。续范亭的一生,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特殊的诗人。但是,他决不是一个吟风诵月为艺术而艺术的诗人,也无意将他的诗文作名山之藏。他用一个爱国军人特有的犀利笔锋,以诗文做武器,大胆泼辣,力透纸背,痛击反动势力。当他不能执行一位驰骋疆场的革命将军的职务时,他就成为一个慷慨激昂的“诗的战士”,以口诛笔伐代替冲锋陷阵。因此他的诗充满了战斗精神,具有了浓烈的爱国情和强烈的人民性。他的每一首诗都铿锵有金石之音,义正词严,文字辛辣,正气磅礴,使顽夫警而懦夫立,给人民群众以无限的勇敢和希望。续范亭,不愧为拔剑长歌的豪壮英雄。


1945年9月2日,是一个令世界瞩目并永难忘怀的重要日子。凌晨8时15分,中国代表团成员在军令部长徐永昌的带领下,登上了东京湾一艘名为“密苏里”号的军舰,宁静的水域上立刻军乐声大作。徐永昌的签字时间为9时10分。当徐永昌端坐于签字桌前时,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商震将军侍立在他的右侧当助手。面对一纸降书,他们俩都从内心感到了一种扬眉吐气的痛快和洗刷耻辱的舒畅,徐永昌十分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由于心情激动握笔的手有些许颤抖,但是抗战胜利的标志就凝结在了那一刻。徐永昌人生的荣耀巅峰也正是代表国民政府接受日本投降时,参加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签字。正如阎锡山所言:“仗节受降,张国威于溟渤之外。”



1984年,南京军区陆军第1军军长傅全有,在和平年代迎来了一次勒马边疆、为国征战的历史机遇。12月初,傅全有挥师南下,进入老山前沿,以硬对硬,坚决打掉了越军的猖狂气焰,打出了国威军威。在半年的作战中,英雄的第1军没有丢失一个阵地,没有一个人被俘虏,没有一个人违犯军纪,全军官兵喊出了“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主题口号,英勇作战,胜利凯旋。1997年7月1日,时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傅全有上将,在香港宣布解放军驻港部队正式接管防务的消息,原平方言声震寰宇,成为时代的强音。


原平人有崇高之品性,坚定之信念,远大之报负,“云水襟怀,松柏气节”是原平人的共有特质。这种特质因历史积淀而产生,因血火濡染而成熟,因岁月磨砺而升华,因文化影响而传承。于是,当其一经成为原平人的精神标志,便清晰地渗透在原平人的基因中。


今日原平,古物生光,百业兴旺,秀美与壮观交融,文雅和雄奇共存,焕发出独特诱人的魅力。千年历史孕育了一个辉煌灿烂的原平,千年历史也必将造就一个生机勃发的原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原平正以“三里九乡”的盛誉,携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和新时期建设成就,共同构成得天独厚、古今兼备、多姿多彩的区域文化特征,像一册敞然打开来随手可资翻阅的大书,发出殊异鲜明的声音,在中国大地上吟诵放歌——风景这边独好。


第二届“慧远故里文化节”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