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照涪江

【电视散文专题片解说词脚本】夕照涪江

我举头望西天,天空的云彩,被夕阳濡染成一片淡淡的橘黄。龙安古城坐落在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接壤的褶皱带深处,涪江大峡谷的四围大山又环抱成一个小盆地,古城便落在了盆子的底部。山外的风被大山阻碍,吹不进来。

我伸开双臂,江风从我的腋下掠过,凉爽的感觉顿时弥漫周身,舒适至极。从桥边的楼房看过去,一座有五百多年历史的龙安古城的报恩古寺,仿宫殿建筑的飞檐上,琉璃瓦在夕阳的余辉里闪耀着幽幽蓝光。古寺没有晨钟,没有暮鼓,更没有缭绕的香火;看不到街道,听不到街道上的车声和行人们的嘈杂,但我能够想象得到,此时,街道上汽车来往如梭,行人们脚步匆匆。

夕阳下的老团山,高达两千米,相对平缓些的义佛山,老团山厚重深沉,给龙安古城一种安详的护佑。与老团山遥对的是东皋冈,又叫龙凤山,此时被夕阳返照,山体一派金黄,矗立在洁净的蓝天下,显出几分富丽堂皇。

龙凤山下的东皋湾,隔江对面是汇口坝,都是“5·12”大地震后开发的新城区。涪江奔腾咆哮,从老团山脚下流来,绕过龙安古城,流过飞龙桥下,蜿蜒而东,流向龙凤山后,流去远方。涪江滚滚东逝带着自己的梦想直奔大江,拥抱大海。于龙安古城而言,涪江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东南西三面裹肚状护围着古城。此时,夕阳把金辉洒在流水上,江流被濡染成了一条金色的带子。这条金带,镶嵌在北岸的古城和南岸的枕头坪汇口坝中间,熠熠闪光。

涪江是一道天堑,也是拱卫成都平原的天然护城河。两千多年来,成都平原的统治者们亦知其重要性,在涪江设戍、设关、设州,派军队戍守防卫。三国的魏将邓艾,也正是偷渡了它的重要隘口江油关,才得以直下成都而成功灭蜀。

千百年的涪江,两百里只有两三处渡口,靠一叶扁舟,吱吱呀呀摇摇晃晃地过渡两岸。更多的江段,是靠从空中飞越的溜索,联接人们的政治经济医疗教育农副产品贸易。可以这么说:涪江两岸的一切,全系在一根纤细柔弱的绳子上的!过去制作溜索是用原始竹子篾片扭成绳索,熬桐油淋浇做成的,近几十年是用金属材料做成。旧时山区的交通,是多么脆弱、危险啊!一条江流,既是大刀长矛时代的军事防御,又是山区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依靠!

【电视散文专题片解说词脚本】夕照涪江

飞龙桥是在古城东门外两百米处,早先叫做小春坝。涪江在古城东门外分叉,三分之一的江水紧贴城墙,经过北山脚下,主流仍然紧贴南山脚下,到接官亭处,再两水汇聚。中间的小春坝,是一个江心岛。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场特大洪水后,北山脚下的这股分叉,基本断流,两水归一了。人口增加,挤破了古城墙,人们便把小春坝开发成了新区。

江流经历了涪江大峡谷千万年的风霜雨雪,见证了江流上的溜索、漂木、木筏、木船和桥梁,见证了江畔乡村的炊烟和城池的兴衰的沧海桑田。飞龙桥南端桥头下边,是坚硬的岩石,江水撞击其上,激起阵阵涛声,轰轰隆隆,如铁骑突出,哗哗啦啦,如市井鼓捣。原来江涛也是一道可以聆听的风景啊!

一只苍鹭突然从桥下飞过,翅膀掠过桥洞,迎着夕阳的方向飞去。二十多年前,涪江上很难看见水鸟飞翔栖息。现在,经常可以看到白鹤、白鹭、鸳鸯、苍鹭、野鸭子、高山大黄鸭之类的水鸟,在江面上飞翔,“叽——呀!”“嘎——嘎嘎!”飞鸟点缀江流,使黯然寂寞的江流,有了活泼生气。

【电视散文专题片解说词脚本】夕照涪江

四十年前,我刚进城时,涪江岸边是乱糟糟脏兮兮的荒滩。1992年大洪水之后,修建了一截低矮的岸堤,后来逐步加高,加固,加长。现在,从西桥往下,一直到曲水村华能水电站闸坝桥,十多里路长了。岸堤的路面有的是水泥,有的铺了柏油,有的铺了花岗石板;护栏也是材料风格各异。老城区外的江堤上,做了许多组铜雕,绿化带里种满了各种花卉和树木。

夕阳把我的影子越拖越长。江风吹拂,内心惬意无比。这样的夕阳,这样的晚风,这样的江涛,古人经历过,今人享用着。但是,他们的感受,未必与我一样。

龙安古城是涪江历史的一部断章;横跨涪江的桥梁,不过几十年或百多年寿命,是龙安城的一部断章。只有这桥下的江水,穿越时空,从原始森林的涓涓细流汇成江河,从远古洪荒流到今天,还要流向未来,永远向前。

古水长流不息,人如短暂过客。对于眼前的风景,我们不是更应该倍加珍惜吗?


 (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