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 年华
无论是神农尝百草,还是李时珍著医术,对中医药的发掘都起源于人们延续生命的渴求。年华永驻,青春不老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故而,本草中的上品,多为滋补之药。珍珠、铁皮石斛、灵芝……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伴随着千年神话代代相传,与其缔造者一起见证人间冷暖,岁月迁徙。
秋天是雁荡山最美的季节,山脚下周朝义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这就是种在岩壁上的石斛,吃起来口感不一样的。他在景区内开设的这家小店全年无休,店内的商品看是琳琅满目,实者同为一种一一铁皮石斛。石斛,《本草纲目》称其“强阴益气,厚肠胃,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定智除惊,轻身延年。”石斛被誉为“救命仙草”,其生长条件极为严苛,多出自海拔1500米以上的绝壁,十分难得。
周朝义临山而居,他还有个特殊的身份一一绝壁采药人。这是周家世代相传的绝技,绳索钢圈背篓都是父亲生前留下的宝贝。今天是父亲的生辰,周朝义心有所想。再见一次野生石斛,纪念的是父亲在绝壁上留下的身影。雁荡山形成于一亿二万年以前,温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滋养着悬崖峭壁间火山岩,正适合铁皮石斛生息,早在乾隆年间就有记载称“铁皮石斛,味甘者农,老雁山最上。”绝壁采摘是雁荡山人与自然谋生的独家发明。一根绳索一个铁环,采摘者纵身一跃便是全部的秘诀,脚下是千丈深渊,心头却是万里前程,周朝义,雁荡山下的最后一代绝壁采药人,少年出道,这丛山峻岭见证了他所有动如脱兔的青春年华。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不再轻易出手。 老一辈才釆药人相继离世,似乎就此终结了野生石斛的时代。手指发麻是体力透支的信号,周朝义不得不呼唤搭档,群山之上,他显得形单影只。
当周朝义为野生石斛一筹莫展之际,300多公里开外的武夷山脉中,另一位本草的寻觅之旅即将起程。
邓桂庭在大山里待了一辈子,他笃信深山里的野灵芝有着其他草药无法取代的神奇。他和哥哥总是相约而行,上山寻觅。灵芝与石斛一样,有着仙草之名。《神农本草经》称其“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长寿的图腾,它被赋予了起死回生,轻身不老的灵性,由此演化出无数神话传说,引得多少,采药人为之踏破铁鞋,前赴后继。在武夷山中,像老邓这样的采药人并不在少数,只是野生灵芝难得一见。
与父亲想法不同,儿子邓宗贵大学毕业,选择留在县城研究人工种植灵芝。九月,秋高气爽,这是灵芝喷粉的季节。
“民间传说灵芝,一直把它神化,野生灵芝一年之中成熟的时候,你不去采摘,自然而然的就会被虫蛀了。人工培植灵芝在一年之中最好的时节采摘下来,那才是最好的。”
清晨五点,一粒粒直径不足六微米的颗粒从子实体的褶皱中弹射出来,这些肉眼难以辨别的微粒很快如愿烟尘般弥漫于空气之中,人们管它叫孢子粉一一传宗接代的种子,喷粉过后,灵芝凋零,孢子粉凝聚着灵芝一生的精华。将这些细腻光滑的褐色粉末收集起来,以现代破壁技术处理,便可为人体吸收。尽管一朵成熟的灵芝能喷射大量孢子粉,但在野外状态下却极难繁衍。邓桂庭兄弟进山有一阵子了,干粮和水都已经耗尽,眼看日色将尽,暮霭中的深山毒蛇密布,危机四伏。好运眷顾了邓桂庭,腐木之上,一朵成年赤芝色泽饱满,形如祥云,邓桂庭按捺下激动的心情,马不停蹄的往家赶,一顿全家团圆的灵芝餐才是最好的庆祝。一碗浓郁的灵芝老鸭汤,幸福感瞬间涌上心田,融化了父子间的隔阂。儿子取出实验室提取的灵芝菌种,在他的劝说下,邓桂庭终于答应尝试一次人工种植,塅木打孔,孔内塞上菌种,埋入深土,来年便能收获灵芝。这是儿子引以为傲的事业,也是维系人类健康的本草绽放出的另一种年华。山穷水尽未必都是柳暗花明的前兆。
雁荡山的釆药人周朝义又一年与野生石斛失之交臂,无奈之下,他走向自家的石斛种植基地,像这样的种植大棚如今在雁荡山比比皆是,转型的绝壁采药人还自行研制了一种岩石种植法,如此养成的石斛无论外貌还是口感皆与野生的相差无几,这迅速取代了危险的绝壁采摘。逢勃的石斛产业也让当地的主妇们多了一项手艺,那便是加工枫斗,枫斗又叫耳环石斛,电炉的热度将水分蒸发,女人十指纤巧,摆弄之间,僵硬的茎条纷纷化作绕指柔,七岁的儿子也来帮忙,在孩子眼中,身怀绝技的父亲和手艺精湛的母亲都是了不起的人。但周朝义并不希望儿子在和石斛打交道。石斛一一呵护年华的仙草,也许即将逝去自身身年华的守护者。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人们至于年华有的各自的理解,比起对,长生不老的渴求,广东人的养生方法愈显务实,一方本草化解一方病,在常年潮湿炎热的岭南一带,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样的凉茶铺子,
凉茶既不凉,也不是传统意义的茶,它以民间常用复方或单味土产草药煎熬而成,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去火除湿的功效。所谓“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医术的最高境界在于防患于未然,而凉茶就是其中的典型。在众多养生凉茶中,有一种可上升到药物级别,它叫源吉林甘和茶,是广东人预防治疗感冒的常备品。
曾坤九十岁,广东佛山大名鼎鼎的精舞门名誉会长,鹰爪拳传人,但他还有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源吉林甘邪茶解放后第一代老药工。曾坤平日深居简出,这天青年药工钱碧坤登门拜访。当今愿意学药的年轻人为数不多,工作十余年的钱碧坡巳是其中翘楚,
上世纪90年代,中药炮制步入现代化,钢筋铁甲之躯替代了药工的双手,即便是手工煎煮了100年的源吉林甘和茶也不例外,但曾坤坚持使用古法,煎凉茶首先要备好料。一剂凉茶有紫苏叶,青蒿,香薷,薄荷,葛根,前胡,防风等33味中药。有些琐事曾坤已经记不清了,唯独说起源吉林甘和茶如数家珍。
“一剂甘和茶看似简单,但是也要很细致,不是仅靠体力那么简单。”——曾坤
药有先煎后下之别,火候有文武大小的调控,煎茶犹如武术,看似平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一招一式,刚柔并济。荼褒冒烟,汤色渐浓,几轮煎煮过后,源吉林甘和茶技艺中最精妙的部分行才开始。
距离佛山85公里开外的小城清远,连绵的山地丘陵中,一种野生药茶正在滋长。王叶金花可清热解毒,是药茶中主要的品种。曾坡要小钱亲自采茶,第一次上山,满山的青竹让他迷了眼。与普通药茶不同,源吉林甘和茶并非纯粹的药汤,而是选用实实在在的野生茶叶。浸茶,是茶剂制作的关键,让药茶与药汁融为一体。
挥洒着汗水,渗透着匠心,本草的生命在双手间转化。 古法与现代孰轻孰重,没有定论,只是曾坤认为古法炮制更像一门功夫,与武术一样,凝结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拥有着强健体魄的力量。
三月,古老的大海从严寒中复苏。吴辉进是第一批来赶海的。以海为生的人在这里有个沿用千百年的称呼一一珠民。农历十五,南海退潮,由此开始的五天时间适合采珍珠。当了60年珠民,吴辉进阅历丰富,打捞珍珠不计其数,但他从未馓今年这般忧心忡忡。
广西合浦自汉代起就从珍珠闻名于世,将珍珠研磨成粉,便可入药。《本草纲目》称其“安神定魄,去腐生肌。”美容养颜恐怕是留住年华最直接的手段了。穿上防水裤,一跃入海中,吴辉进采珠的这片海域名叫乌坭池,是现存不多的古珠池。三年前植下的珍珠贝已在海底孕育多时,是检验它们的时刻了。大海留给采珠人的时间不过两三小时,很快冰冷的海水上涨,即将淹没珠池,得赶紧离开。高脚楼是珠民在海上的工作站,也是苍茫大海中唯一的依靠。楼里电力匮乏,淡水紧缺,每次出海携带最多的是面条,那是所有人几天的口粮。守护注定与寂寞为旅,无论是釆珠、养珠,都需要有人长驻于此日以继夜,在旁人眼中,这堪比虚度年华,但吴辉进就这么寂寞了一辈子。开蚌是乏味的高脚楼里最大的乐趣,每一颗贝壳都是宝盒,随着手上的工具转动,揭晓谜底。
古法炮制珍珠粉,是一场水深火热的历练,豆腐煮珍珠,水飞珍珠,古人特设的技法,让坚硬的珍珠化作细腻入微的粉末,一味美容养颜的本草就此诞生。与海相伴一晃大半个世纪,吴辉进不知不觉白了双鬓,唯有古老的大海潮起潮落一如往昔。
相比不食人间烟火的广西合浦,杭州的河坊街热闹非凡,亦真亦幻,全城最知名的老字号药铺云集于比,也让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中药街。一到冬天,整条街弥漫着浓浓的膏方味儿。
一口百年紫铜锅,一杆陈年老竹搅拌棒。俞柏堂是老字号方回堂春的膏方掌勺,也是整条河坊街上最炙手可热的膏方师。他的膏方到底有何高明之处?
膏方,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丸散膏丹中最常见的剂型,多为20到50多种药材组成的大型复方。中医认为人体寒热温凉有别,辨别体质方能引药归经,故而一人一方,因人而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人讲究天人相应,顺时养生。所谓“冬令进补,来年打虎”,这冬季养生最常用到的就有膏方。冬至后50天,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期,也是膏方师们,一年中最忙的日子。年轻的小师傅程东入行不久,听闻俞柏堂的大名有意拜师,但是俞柏堂并不轻易收徒。
熬膏第一步在于识好药,闻药辨药是膏方师的基本功。俞柏堂以此为题,设下拜师之路的第一个关卡。茯苓,可健脾宁心,是膏方中的常客,以质地坚实,颜色白皙,黏牙力强者为佳。作为一个膏来说,最主要的一个是道地药材,第二个不能有虫蛀、霉变、泛油之类的现象。真正的考验方才开始,熬膏是一场脑力与耐力的博弈,既需要谋篇布局,也得要步步为营。再简单的膏方背后,都凝聚着深思熟虑的匠心。碾碎茯苓,便于入药。所谓“润”,是让药材吃透水性,不同药材需分门别类。
“浸泡药材,水要超过药面的一寸高以上。要把它折断,看它的断面是潮湿还是干燥。”一一俞柏堂
榨汁,是将煎煮完毕的药材包裹起来,反复按压,不放弃每一滴残存的精华。滤药,以细密的纱布为网,滤尽残渣,直至药汁宛若丝绸。沉淀,以时间为代价,力求近乎完美的纯正。仅是熬膏前的准备,就要整整一天光景。如此繁琐,一般膏方师都不愿意,但俞柏堂认为,这正是它的膏方与众不同的关键所在。等到万事具备,进去熬膏阶段反而变得轻松起来了。
“从小我父亲就再说,吃中药饭就是吃良心饭,吃子孙饭。做膏方,不可能每个顾客都在看,我们自己要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
熬膏熬到到牛眼泡出来了,就要准备收膏了。从选药润药到挂旗收膏,俞柏堂的膏方比别人熬得慢,当他的徒弟比别人难,以一生的光阴铸一味好药,这就是俞柏堂膏方的秘诀。
如今每天上午11点,周朝义的小店周围等会聚满游客,这里不仅能喝上一杯正宗的石斛花茶,还能以最佳角度观赏表演“灵岩飞渡”。灵岩飞渡就是模拟绝壁釆石斛,从万丈山头飞身而下的不是特技演员,他们和周朝义一样都曾是真正的釆药人,只是绝壁采药的日子巳一去不复返,灵岩飞渡也许是绝壁采摘最后的纪念。
在广西合浦吴辉进依然守护着寂寞的海,将贝壳制作的珠核插入成年珠蚌内,几年后这里会诞生新的珍珠。只是那时的吴辉进已年近古稀,似水流年随海飘逝,千年的合浦珍珠与它忠诚的守护者一起步入黄昏。诚心诚意的付出终于得到实至名归的认可,吴山上的药王庙将见证新老药人的更替,膏方技艺的传承。又是一年秋天,邓忠贵父子一起登山,昔日父亲宋药的山头,而今已是遍地金黄,武夷山从此少了一位采药人,多了一片灵芝田。眼前这片广场,几十年前是源吉林的晒茶场,从青春年少到满头银发,时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样貌,却动容不了他的精神,以及那些精神带来的鼓舞与感动。年华老去不仅是曾坤,也是每一位老药工不得不面对的命运。但正如有本草的地方,就有倔强的生命,执着的坚守,真诚的付出,这是药工们用生命谱写的史诗,铸就了一个民族不朽的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