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从这里开始,刚刚结束长征的红军走向抗日前线;从这里开始,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烈焰越烧越旺;从这里开始,一个年轻的政党进一步走向成熟。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回望延安,回望那段似火的岁月,对于在新时代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推出片名】回望延安
延安:锤炼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集体
【正文】 1947年春天,冰雪刚刚开始融化,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战争,突然降临延安,降临这座党中央进驻了整整十年的陕北小城。 这年3月,胡宗南等部20余万大军进攻延安。宝塔山下,黑云压城,延河两岸,炮火连天。 党中央断然决策,用延安一座空城,换取一个中国。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不顾安危留在陕北,以牵制敌人重兵。虽然,这时的解放军数量上还不到国民党军队的一半,但毛泽东俨然看到胜利的曙光了。他自信,落脚延安这些年,共产党人早已淬火成钢。 此时的蒋介石志得意满。在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这座空城后,他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毛泽东住过的窑洞。 也许,蒋介石做梦也没有想到,仅仅两年之后,解放军就攻克了南京,他那总统府的日历,再也没有翻过1949年4月23日这一天。 历史总有惊人的巧合。1945年,也是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新落成的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开幕。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盛会——“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12个红色大字,烘托出鲜明的大会主题。 【同期】习近平主席 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列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我们党夺取抗日战争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说】 此时的毛泽东,已是全党公认的领袖。大会选出的五大书记,组成了坚强的领导集体。这一年,毛泽东52岁,朱德59岁,刘少奇、周恩来47岁,任弼时41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同期】郝琦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威望。这与他对党的贡献、对军队的贡献、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与他本人的领导能力是分不开的,所以就连老百姓也自发地唱出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同期】老百姓歌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嘿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解说】 从创建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开始,毛泽东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烈火。然而,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毛泽东一度失去了军事指挥权。 血战湘江后,出发时8.6万余人的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战死者的鲜血引发了生者的反思,多少红军将士怀念跟随毛泽东打胜仗的日子。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黔北遵义,刚刚过了41岁生日的毛泽东,在失去指挥权两年零三个月后,进入中央决策层。那一刻,平均年龄34岁的20位与会者,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此将党和红军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邓小平后来说,遵义会议以前,我们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 当中国革命的航船驶入最狭窄的航道,毛泽东力挽狂澜: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待到蒋介石如梦方醒惊呼“毛泽东回来了”,红军已经冲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毛泽东回来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回来了,能征善战的红军回来了! 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了一次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 一路向北,落脚延安,共产党人在艰难跋涉的征程中,得出了这样一条真理:一艘劈波斩浪的航船,需要一位眺望远方的掌舵人;一个政党走向成熟,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核心。 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上说:“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 看齐,就是维护核心;看齐,就是找准方向;看齐,就是团结一致。 延河,延安的母亲河,沿着千沟万壑奔涌而来,穿延安城而过,汇入黄河,流向大海。 千流归海。就像这条蜿蜒流淌的河流,一个政党、一支军队走向团结统一的道路,并不平坦。 指针,回拨到1937年3月31日。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不到半年,毛泽东、张闻天、博古、朱德等中央领导,齐聚宝塔山下的一处窑洞。 这次扩大的政治局会议上,有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 长征途中,仗着手下兵强马壮,张国焘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公然闹分裂,拒不执行党中央的北上决议,强行带着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一部,第二次过草地南下。 兴奋的会师变成了严重的分裂。党中央被迫率领仅仅只有7000余人的红一、红三军和军委纵队北上。 后来,斯诺问毛泽东:“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毛泽东回答,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 这是一封张国焘发给中央的电报—— 【字幕+解说】“此间已用党中央、少共中央、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总司令部等名义对外发表文件,并和你们发生关系”;“你们应以(称)党北方局、陕甘政府和北路军”;“一、四方面军名义已取消”。 【解说】 利令智昏的张国焘,竟然发展到了另立“中央”的地步。 【同期】李国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1935年的10月19日,毛主席率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吴起镇,我们中央红军就有了一个落脚点,但是当时的形势很不乐观:外边蒋介石是调集重兵,妄图把我们红军聚而歼之,甚至困死在这个贫瘠的黄土高原上;而内部,张国焘的分裂行径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样的关键时刻,陕北红军给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以极大的拥护和支持。 【解说】 这里是延安革命纪念馆,红军战士身上的褴褛衣衫,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段岁月的艰难。 中央红军刚到陕北,大雪纷飞的冬天就到来了。而整个队伍的过冬衣服还没有着落。 忧心忡忡的毛泽东提笔给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写去了一封信。 信的主要内容只有一条——借钱。 之所以用借的方式,是因为毛泽东深知,红十五军团同样拮据。并且,徐海东曾经是张国焘长期的部下。 【同期】李忠杰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 海东同志态度非常坚决、非常明确,他马上就把经理部部长查国桢找来。问他:“我们还有多少钱?”查国桢告诉他:“满打满算只有七千块钱。”那么徐海东同志马上就说“留下二千块钱,把五千块钱送给中央,毛主席写信来借钱,说明中央确实比我们更困难。所以我们哪怕不吃不喝、挨饿受冻,也要支援中央!”所以很快这五千块钱就送到了中央。 【解说】 对于这段经历,毛泽东若干年后仍旧念念不忘,称赞“徐海东是为革命立过大功的人”。他深情地说,在陕北最困难的时候,多亏了海东同志借给我的五千块大洋,那可是为革命帮了大忙啊! 从徐海东,从红十五军团,从陕北军民身上,毛泽东感受到了来自红军队伍、来自全党的巨大向心力。 直罗镇一战,毛泽东统一指挥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打了一个大胜仗,鸣响了党中央奠基陕北的礼炮。 然而,张国焘带领的南下队伍却连连受挫,8万人马损兵过半,不得不三过草地北上。多少从枪林弹雨中活下来的硬汉子,倒在了川西水草地上。 分裂不得人心,团结方能强大!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这是鲜血铸就的真理。 核心,在真枪真刀中形成,在千锤百炼中诞生。越是生死关头,一支队伍的核心越重要。这,同样也是鲜血换来的辩证法。 维护核心就是维护大局,就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人民军队由弱到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就是始终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靠的就是坚定维护核心,始终步调一致。 【同期】张志明 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 到党的七大,我们党的党员人数增加到了121万,但是党的七大取得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党员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我们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从此有了“定盘星”。 【解说】 这是一部老式电台。转战陕北时期,马背上的毛泽东就是靠着这样的电台,调度千军万马,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开始指挥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与陕北简陋的窑洞相比,南京城里的“总统府”金碧辉煌。然而,蒋介石对他的一支支美械部队发出的号令,却因为国民党军队内部各自的“小算盘”而屡屡落空。 几年之后,败退台湾的蒋介石曾反省道,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党务内部的分裂,以致影响到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及教育等各方面的纷乱与崩溃。 战场的较量,始于政治;政治的角力,在乎政党。 团结,还是分裂,战场之外,胜负早已有了答案。 1948年4月21日,党中央主动撤退一年后,延安城又重回人民手中。在西北,在东北,在华东,在解放战争的各个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悄然间已经发生改变。而在同一时期,国民党各大派系还在为“总统选举”斗得不可开交。 1948年5月20日,蒋介石在风雨飘摇中就任中华民国总统。 当时就有媒体预言,蒋介石虽然赢得了“总统选举”,却马上要失去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