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长岛人歌》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这首校歌,在湖南一师传唱已超百年。1914年,毛泽东来到一师时,唱的也是这首校歌。

毛泽东在一师学习和生活了八年。他曾对斯诺回忆说,“在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伦理学原理》,是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泡尔生所著,由蔡元培先生翻译成中文。毛泽东为它着了迷,全书共11万字,他竟在页边上作了多达1万2千字的批注。整齐的蝇头小楷,一丝不苟。青年毛泽东因此立下了“只将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的雄心壮志,并把讲授伦理学课程的杨昌济先生视为最好的师长。而杨先生也认定,毛泽东是个可堪造就的青年,未来不可限量。

1918年,杨昌济应蔡元培之邀,到北大讲授伦理学。在北京,杨先生得知法华教育会正推动赴法勤工俭学,马上写信告诉毛泽东等长沙的学生。这次北京之行,毛泽东得知了在俄国的十月革命后,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属于“庶民”的国家。

毛新宇:所以我认为杨昌济老人不仅是我爷爷的岳父,更主要是我爷爷人生中最重要的领路人,最重要的一个人生导师。

朋友,是生活中的阳光。

1915年9月,长沙的二十几所学校,陆续张贴了一则署名“二十八画生”的“征友启事”。“二十八画生”是毛泽东的笔名,他以《诗经》名句:“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表达了自己求友若渴的急切期盼。

陈晋:毛泽东年轻的时候有个外号,同学们把他叫做毛奇。为什么叫毛奇,一个说法是,毛泽东经常跟同学们讲,我们要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

据毛泽东自己回忆:大概在1915年到1918年间,“我逐渐地团结了一批同学在我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核心,后来成为对中国的国事和命运产生广泛影响的学会。”

毛泽东所说的“对中国的国事和命运产生广泛影响的学会”,即指1918年4月在蔡和森家成立的新民学会。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与蔡和森已是至交和诤友。他们相遇以后的志向轨迹,几乎重合。正是在毛泽东和蔡和森的倡导和筹划下,从1919年初到1920年底,湖南共346人前往法国,占全部留法人数的近四分之一。其中,新民学会会员即有18人。

积极推动赴法勤工俭学的毛泽东,自己却没有走出国门。他认为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从事实际改造。1919年底,毛泽东第二次前往北京。他回忆说:我热切地搜寻当时我所能找到的极少数共产主义文献的中文本。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与此同时,抵达法国蒙达尔纪的蔡和森,也在“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经典。1920年7月,在法国蒙达尔纪,蔡和森等留法新民学会会员,召开了一次可以载入“中国共产党诞生大事记”的重要会议,蔡和森主张,应该立即组织共产党,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次年1月1日,新民学会在长沙潮宗街文化书社召开新年大会,这次新年大会,是为湖南“建党先声”。半年多后,毛泽东和何叔衡两位新民学会会员,挟湖南革命豪气,代表众多敢为天下先的挚友前往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这一去,中国将开天辟地。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诗人的思绪,总是这么奔腾、激越。它穿越时空,俯瞰大地,长鸣百年。

回望历史,125年过去,地覆天翻。然而,在这片骄傲的土地上,竟似乎永远镌刻这样四个大字:润泽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