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秦韵系列“陕北说书”艺术专题片第三集解说词脚本 

 

第三集     书    功

(镜头:取“荆轲刺秦”画面)

解说词:说唱文学的形成,除传述历史播撒欢乐的社会效能外,还有不可抹灭的一项历史功绩,那就是鼓舞出征士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传世悲壮之绝唱,亦是千古激越之书词。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在今河北易县附近,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很象当代陕北说书二人表演。身负重托的荆轲为报国仇、慷慨赴死的壮举成为后世多少英雄效仿的楷模,荆轲千古英名就此铸就。

两千多年后的一九四七年,陕北延安被国民党胡宗南部队侵占,一代书圣韩起祥来到指挥保卫延安的共产党将领彭德怀的部队,豪迈激昂的说唱点燃了解放军战士誓死消灭一切来犯之敌的英雄气势,时隔不到一年,延安胜利回到人民怀抱。

(镜头:韩起祥说书《宜川大胜利》选段

胡宗南纸鸢驾雾枉费心,

鸡蛋难和碌碡碰。

解放军是英雄,

勇敢作战保人民……

 

军令一下天地动,

好象猛虎出山林,

平川行军长流水,

高山行军一朵云。

人一阵来马一阵,

明刀亮枪左右分。

跑的跑,奔的奔,

尽是年轻小英雄。

如活虎赛蛟龙,

满面红光有精神……

 

(镜头: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相关画面。电影电视渐渐大众化的情形)

解说词:根据文学史料,中国元明清时大部分的戏剧脚本、小说取材均来自于说书。今天,电影、电视等直观文艺娱乐载体的发明就是一二百年的时间,此类精神生活方面的先进文明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时不久远,而达到普及大众化仅仅是几十年时间。在过去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朝代更替、民族繁衍、时代前进、社会发展,尤其是陕北这块偏远蛮荒的塞外土地,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精神生活基本是在蒙昧原始状态下度过。书卷在民间是稀罕之物,读书识字者亦如凤毛麟角。能够让人们开阔知识视野享受文化生活的主要途径也就是听书。身背三弦走村串乡的盲眼说书艺人,他们肩扛无形之卷、口蕴无字之书,三弦弹出天文地理,秀口说尽千古往事。他们承载的文学含量、思想哲学、历史信息、伦理道德、儒道佛学、生活常识、民俗风情、新闻趣事等内容不可测量,他们年复一年翻越着一座座岁月的峭壁高山,代复一代涉渡着历史的江河险滩,夏顶烈日、冬冒严寒,栉风沐雨,不辞苦辛,将这些广博知识传播与民间,授益于百姓。

千百年来,被统治阶级压迫在社会下层的劳苦大众,在现实的黑暗里,从说书人口中能看到一丝虚幻的光亮;在生活的酸苦中,听了三弦之音,似乎可品尝一时望梅止渴般的甘甜;受欺无奈时,听段书词中恶人被雷劈或遭恶报时,能感觉到精神胜利的安慰;对于贫苦百姓来说,一场书无异于一处无助哀怨的心里寄慰所。

逃荒走西口的路上,难民们听上一段书,解渴解饿,就能鼓起前行的勇气。

赶牲灵拉骆驼的脚户,听上一段书,解乏解闷,就能跋涉漫漫长途,无畏世间坎坷。

有专家讲:陕北说书是陕北文化的百科丛书,说书人则是这百科丛书的收藏保管携带传承者,为此,每一位说书人就是一座流动的图书馆,这座特殊流动的图书馆承载的艺术是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艺术。

 

(镜头:说书表演)

解说词:陕北说书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其表现形式是可说可唱,内涵的综合性、演出的灵活性是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比拟的。陕北说书融小品台词、口头诗语、快板相声、民歌小调、吹拉弹唱为一体,将说唱、乐器演奏、口技表演等网集一把三弦一张妙口里。扮男学女声、鸡鸣狗叫声、狼嚎虎啸声、战场撕杀声、喜怒哀乐声、风雨雷电声,仿的活灵活现、弹的惟妙惟肖、演的形象逼真。田间地头、家庭院落、庙会集市、舞台广场,一人一马一三弦,谈古论今摆书场。书词里为渲染书场气氛,有些地方使用极度夸张或超现实的手法。如《温凉盏》里女英雄张美容夸耀自己的武功。

(说书艺人镜头)

书词:

我上天走过凌霄殿,

下地进过鬼门洞,

大海里游过水晶宫,

火神爷庙上点过灯。

描述好汉出场惩恶:

扁担扬起龙摆尾,

扁担落下虎翻身,

前街打的人压人,

后街打的人摞人。

形容好马奔腾如飞:

前蹄刨起千年土,

后蹄蹬起万年尘,

上山犹如钻天鹞,

转弯好像小黄莺……

超现实夸张“大脚娘”的脚大:

脱下只绣鞋去打狼,

猛听“咚”的一声响,

扣定二百个老绵羊,

鞋头子还藏下两条狼……

 

解说词:陕北说书传统曲目浩如烟海,主要形式就是:笑话趣闻开了场,相公落难遇姑娘、奸贼设计害忠良、清官惩恶把善扬。最后以大团圆结局满足听众传统的仇官恨富惜弱抑强心理,即屈死者得安、蒙冤人平反、女愿男欢、夫妻团圆、告慰忠魂、奸人被除。

陕北说书内容上主要反映百姓生活,追求上主要表现民众理想,文本上成就为符合最底层劳苦大众欣赏口味审美情趣的艺术体系。它的艺术风格直率鲜明,艺术特色丰富多彩,艺术生命强烈旺盛,艺术感染力独特无比。陕北说书的社会功能与效应就是劝世、警世、娱世。劝告听众多行善、警诫听众莫作恶、娱乐听众身心欢。

(说书艺人镜头,书词:

日出东方还转东,

劝君行善莫要行凶,

行善自有天加护,

行凶自古天不允。

如果你们大家不相信,

我说几个前朝古代人……

 

家有黄金用斗量,

不如养子上学堂,

黄金有价书无价,

书比黄金分外强……

 

说刮风、道刮风,

说一段刮那老黄风,

风司婆娘娘放出一股风,

直刮的天昏地暗怕死人。

上天刮进凌霄殿,

入地刮进鬼门城。

直刮的大山抹了顶,

直刮的小山平又平。

千年的大树连根起,

万年的古石乱翻滚,

刮的碾盘掼烧饼,

刮得碾轱辘滚流星……

 

(镜头:底层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情景)

解说词:千百年中,身处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深受统治阶级压迫、地方恶势力欺辱,他们没有能力反抗黑暗的现实,有冤无处伸,有苦无处诉,叫天不应、呼地不灵,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束缚禁锢下,婚姻难以自由,有情人常常难成眷属。为此,他们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向往寄托在理想中的清官身上,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臆想在书场里实现,将惩恶扬善的愿景期冀于神明显灵因果报应中。当书词里夸张侠士打恶霸“一拳一个肉煎饼”、当书词中表述清官判奸人“拉到当街点天灯”,当恶人得不到法律惩处逍遥法外时“当天忽然炸雷响,将这坏孙烧成了黑棒棒”,听众们仿佛把自己积压胸中多年的恶气得到了舒缓畅出,他们的期盼借此得以慰藉。

镜头:《金镯玉环记》书词选段(说书艺人演唱、听众鼓掌)

大人上面传命令,

孙大人带兵往上冲,

把坏国舅弟兄来拿定,

绳栓锁捆绑扎紧,

雷大人掏出斩杀剑,

宣读圣旨遵旨行,

就地镇法二国舅,

市井斩首来示众。

雷大人上面又传令,

团团把崔府包围定,

杀了太师老崔云,

把崔府烧成卧牛坑。

雷大人北京把官做,

清如水来明如镜。

 

(镜头:人类逐渐文明进步的画面)

解说词:专家早有定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论据以文字记载为界。而我国各地发掘出土的原始文化则已追溯到了数万年前。那么五千年前人类漫长的历史是如何记载的呢?口耳相传或许是唯一的流传途径。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历经无数人的润色加工,历经多少代的理想演绎,文字产生之前先祖们为了生存生活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诸多故事大都变成了神话或超乎现实的传说。《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的流传说书人功不可磨。由此,说书这门艺术撇开其娱乐功能不论,单就口头述传历史的功绩无以伦比。我国对说书的最早记载始于《周礼》,陕北说书起源于上古、注重于西周、盛行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过去的说书则是推动人类上阶梯的有效形式之一。自从人类发现了音乐、发明了乐器,它娱乐身心的作用就无物替代。但在过去几千年的阶级社会,这种高雅精神生活的载体基本都在王室贵族家庭。占人口比例大多数又身处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百姓既无权享受也无钱消费。他们的精神娱乐形式除自唱自舞外,就是听听传说故事趣闻轶事,这种娱乐渠道只有通过说书人来实现了。

 

(镜头画面:古时说书艺人游走情景、民众听书场景)

解说词:陕北是块古老神奇但充满苦难的土地,沟壑纵横,岭峁相间,特殊的自然地理决定了说书人的特殊艰辛,特别是盲人,苦水更深。

浑厚铿锵的三弦琵琶音穿越了数千年的风雨沧桑,荡漾在历史的天空经久不息,凄婉哀怨的说书声延续着一代代盲艺人的苦辣酸辛。书中包涵的爱恨情仇、善恶忠奸以及说书人倾注的颂忠骂奸、扬善抑恶的情绪,潜移默化感染着下层百姓。虽然说在漫长的旧时代,说书人与卖唱、杂耍、戏子等街头艺人一样不被统治阶级重视,没有社会地位,排在“下九流”之列,关于陕北说书的正史文字记录也极少,仅在清朝康熙十二年重修的《延绥镇志》中有短短数十字之载“刘第说传奇,颇靡靡可听。闻江南有柳敬亭者,以此伎遨游王公间。刘第即不能及其万一,而韶音飞扬,殊有风情。无佛称尊,不及江南之敬亭乎?”。但这门艺术的社会影响力与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力不容小觑。培根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将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说书人其实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默默承担了这一职责。坚忍不拔、忍辱负重、不畏艰难、眼盲心明的说书精神也可彪炳史册。

 

 

(镜头:取杨家将、精忠岳飞影视相关画面)

解说词:自古以来陕北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属于军事要塞。一代代将士戍守在这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马革裹尸,魂游大漠,那时军营将士们的业余生活主要是唱歌、听书,来自民间具有唱歌天赋说书特长的兵卒肯定是军营里的活化分子。夸父追日的坚持不懈、精卫填海的坚定信念、杨家的满门忠烈、岳家的精忠报国,这些故事中蕴含的正能量,无疑会点燃将士们报国卫家的情怀、奋勇杀敌的毅勇、助长将士们无所畏惧势不可阻的英雄气概。

 

(镜头:说书场面、听众甚多。满山遍野盛开的山丹丹花)

解说词:任何一门艺术生亦在于历史,长亦在于历史。历史造就了陕北说书,就兴旺了陕北说书。虽说漫长的几千年旧时代,由于统治阶级的歧视与偏见扼抑了无数象刘第一样的说书天才,岁月的滚滚风尘淹埋了多少与柳敬亭媲美的三弦琵琶大师。无论过去的统治者对陕北说书这门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民间艺术是否正视与承认,无论历史的车轮如何碾压,但“陕北说书”这朵饱经历史风雨的艺术奇葩就在这里,就在这块雄浑沧桑的土地上顽强地生长了千百春秋,年年发芽、岁岁开花。

 

(镜头显示韩起祥人生履历及说书画面,书词:)

牛头鬼,马面鬼,

大鬼二鬼地方鬼。

说有鬼是没有鬼,

盘龙渠上人闹鬼。

故事发生在1943年,

活鬼出在盘龙渠。

共产党,会捉鬼,

捉的活鬼坐禁闭…….

 

(换词)

刘巧越哭越伤心,

气短声哑抖全身,

我的爹爹做事心太狠,

哄得我和赵家退了婚,

亲老子为啥把亲女子哄,

我一天遇上两男人。

一个好,一个坏,

坏的偏偏抖威风。

世上的人们都听听,

你们看我苦情不苦情。

亲生的老子害女儿,

看这可恨不可恨。

刘巧的苦处实在重,

大江大河推不动。

刘巧哭的天地混,

水不流来鸟无声。

解说词:夸父不停步地追日到了二十世纪,有一位盲人书圣给陕北说书不仅注入新的生命血液,而且将陕北说书推向了艺术的顶峰、推向了大雅之堂,推向了全国全世界,受到了共和国领袖毛泽东的称赞。这人叫韩起祥。老天爷虽然关闭了他眼前的光明之窗,却为他的人生建造起了陕北说书这座富丽堂皇的民间艺术殿堂。1914年,韩起祥出生于横山县韩家园子村一个贫穷的家庭。3岁那年,因出天花而双目失明。13岁那年,他开始学习当时陕北盲人最通常的谋生技艺——陕北说书,14岁开始说书生涯,16岁那年在三皇庙数百人赛书大会上一举夺冠,说书行会贺誉其为“小书圣”。韩起祥会弹唱50多种民间小调,30多种说唱曲牌,以苦音说唱见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他26岁奔赴延安,踏上了革命道路,将陕北说书与革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一名编新书说新书利用新书宣传革命鼓舞革命的战士。他将自己的三弦比作机关枪,将一句句书词喻为子弹,勇敢地向敌人扫射,为此两次被国民党警察局逮捕。韩起祥一生共创作《翻身记》、《刘巧团圆》等新书目五百多部,近三百万字。其中,他给毛主席表演的《张玉兰参加选举会》,就是他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曾于1945年获边区文协特等奖。他毕生都致力于陕北说书艺术的发展,成果辉煌,贡献巨大,被称为现代陕北说书的开山泰斗,被誉为一代陕北高原上的艺术大师。

 

(镜头显示张俊功人生履历及说书画面)

《五女兴唐传》书词选段:

二公子说罢就起身,

要走吴家庄上投亲亲,

头戴个帽子没有顶顶,

身穿个烂袄还短领领,

驴笼嘴裤子四根筋,

穿的两只烂鞋倒短些后跟,

浑身衣衫开窟窿,

腰间缯的一根烂草绳,

肩膀上背了一个烂顺顺,

手里头柱了一个焦头子棍。

路上走,快如飞,

十五里大路他满没愁行,

一眨眼来在吴家的门,

看见门上有两个小后生。

 

龙吃千江水,虎走万里山,

君子一落时,开口告艰难……

(换词)

《杨六郎表功》书词:

乌鸦归林玉兔崔,

家住石州火塘寨,

他保的太祖登龙位,

不知道文武将相多亏谁。

我的父金刀夸马令公位,

我的母佘氏太君女中魁。

天齐庙摆下一百天擂,

路遇我的七弟放学归。

我七弟人小少智慧,

擂台上把潘豹的性命摧。

潘洪拉我爹进宫理论,

八千岁暗中解过围。

 

解说词:张俊功是继韩起祥之后陕北说书涌现出的又一位代表人物,是一位终身接地气坚持走民间化道路、在整个大陕北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说书人,是对当代陕北说书做出重要贡献产生广远影响的民间艺术家。

陕北说书从第一代大师韩起祥到第二代大师张俊功是一个巨大的转折。“韩启祥的帅、张竣功的怪”,“怪”是人们对张俊功说书风格的形象概括。张俊功的贡献在于把陕北说书从过去比较单一、沉闷的“老调子”中解放出来,大量吸收了道情、眉户、碗碗腔、秧歌、话剧、电影等音乐元素,打造出了一种他自己命名为“眉花调”的说书音乐。这种调式委婉动听,幽默滑稽,非常适合现代人的耳朵。从表演形式上也大胆突破,将韩起祥时代首创的“多人坐唱”改为“一人站唱,多人应和”。将主唱人从怀抱三弦的“坐唱”改为手拿四片瓦的“站唱”同时,他大胆创新,有意识地改革说书传统,打破过去只有盲人才说书的格局,不仅收明眼人为徒,还招收女弟子。这是陕北说书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千百年来陕北说书艺人一直是坐着说的,现在突然从板凳上站了起来,这应当是艺术行为上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解放了说书人的身体,拓展了说书的动作表演空间,从而整体上提高了说书的表演魅力。他是将陕北说书再次推向辉煌巅峰里程碑式的民间艺术大师。孙鸿亮教授这样称誉:“张俊功是一位百年不遇的艺术奇才,他破坏传统,同时又形成新的传统。张俊功之后才真正具有本土化的风格”。

专家韩应莲(韩启祥女儿、省曲艺界协会副主席)谈陕北说书:陕北说书生于民间、长于民间,陕北人民对陕北说书感情深兴趣浓,是陕北人民逢年过节、婚丧办事、集市庙会、乔迁贺喜等民俗行为必需的文化活动。陕北说书主要乐器有三弦、琵琶、二胡、甩板、马喳喳等,表演时艺人手足并用、说学逗唱、绘声绘色,特别吸引听众。陕北说书大的流派就是三弦说书与琵琶说书,音调上分为“单音调”与“双音调”,表演形式也由一人自弹自说自唱到多人弹、说、唱,每人演奏一件乐器,各扮演一两个角色,现又创改出说书剧,即众人合说一部书,运用独唱、对唱、合唱等表演形式,探索出“紧、平、快、慢、喜、怒、哀、乐”等演示人物的艺术技巧。陕北说书前景光明、后继有人,且人才济济。据不完全统计,陕北地区现说书队伍达一千三百余人,只不过现在艺人绝大多数是明眼人,女演员和有文化的青年艺人越来越多,演出也逐渐走向正规化、舞台化。陕北说书正以不断创新、顺应新时代审美口味的面目姿态呈现给繁华盛世。有的说书演员仅十几岁,就年少成才,在大的说书赛事上获奖。有的说书演员在央视《星光大道》上大展风采。正如山丹丹花亘古要装扮陕北风景一样,陕北说书永远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舞台上一枝独秀异香的奇葩。

 

(镜头画面盛大宏观:银河系亮丽辉煌的景状。中华民族日新月异繁荣昌盛的情状)

解说词:2006年国家将陕北说书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如今,被称为陕北民间艺术中最耀眼的技艺之一的“陕北说书”,虽然在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滋养下,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历史文化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但随着影视网络的普及、艺术传输的快捷便利,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有了更新的要求,说书市场面临冷落趋势,喜欢听书人越来越少。“陕北说书”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便成了亟待思考、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有人忧思,陕北说书快要结束它几千年来的历史使命了。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美好事物,生命进化、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如何使陕北说书凤凰涅槃,得到新生,是说书艺术家与专家需要求索的漫漫长路。陕北说书是我华夏民族的原始文化食粮,是炎黄子孙早期的精神果实。漫长的岁月长河里,陕北说书取悦时代情绪、传述历史真相、传道民声疾苦、宣扬善恶报应、教化疏导民风,功能无可替代。正如粮食酿制成美酒、水果榨出果汁一样,陕北说书被高科技演绎成影视网络文艺美酒,被现代文明榨制成精爽的娱乐果汁。不是吗?陕北说书的诸多故事材料被拍摄成影视剧热播,陕北说书的灵魂幻影在日益创新的各种文艺曲目中隐显,陕北说书的精神正在新型的艺术表演里发扬光大。

陕北说书这颗独特的民间艺术之星将永远定位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光辉里闪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