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1
大家好,欢迎收看《筑梦天下》,我是周瑛琦。纵观当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热词,“一带一路”倡议无疑是最受瞩目的热词之一。今天我们继续介绍绵延千年的丝绸之路以及其古城,这一系列十期的节目,上周开始介绍了“东方古罗马”的“石头之城”撒马尔罕,而今天第二站要到海上丝绸之路看一看被媒体称为小咽喉的大世界,马六甲海峡,她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是亚洲与大洋州的十字路口,是亚洲、非洲、澳洲、欧洲沿岸国家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马六甲海峡这条“世界经济的生命线”,长不过1000公里,平均深度25-27米。最窄处不足600米,全球贸易中1/4货物的运输和差不多一半的石油运输都要经过这里。1869年,苏伊士运河贯通,大大缩短了从欧洲到东方的航路。马六甲海峡的通航船只急剧增加。近年来,过往海峡的船只每年约八万艘,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海道之一。马六甲海峡历史上曾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日本占领,控制水道。1971年11月,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联合宣告,海峡的航行安全由三国负责。虽然如今马六甲归沿岸国管理,但主要被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使用,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按照美国的全球战略,马六甲海峡是要控制好的世界重要的16大咽喉水道之一。 马六甲海峡因马来半岛南岸的马六甲城而得名。这座城的名字也有一个传说,相传一位苏门答腊的王子。打猎时在一棵树下休息,他的一条狗将一只母鹿逼到绝境。为了自卫,母鹿将狗赶进河里。王子对母鹿的勇气印象深刻,决定在他坐的地方建立一个帝国。他就以在下面休息的这棵树的名字将这里命名为"马六甲"。
约在公元4世纪时,阿拉伯人就开辟了从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经过南海到达中国的航线。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马鲁古群岛的香料,运往罗马等欧洲国家。公元7~15世纪,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国家海上贸易船只,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开辟了大西洋至印度洋航线。
中国与马六甲的交流和联系也有久远的历史。早在汉、唐时期,便有中国商人来到这里。那时马六甲称为哥罗富沙,曾向唐朝皇帝赠送过五色鹦鹉。15世纪初的明朝永乐年间,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穿过马六甲海峡,破万顷碧浪,驶过浩瀚的印度洋,将中国人的足迹留在了西亚和东非。
由于郑和船队每次出使,人数均有近3万,历时一年半以上,需装带大量物资,因此,需要在航程中途设立一个固定的物资转运站,存放不急需的物品,缓和船队的运输压力,也为使团的往来船队不断补充应用物资。
马六甲正是郑和船队中转的理想地点:优越的地理位置,从航运角度,既有利于船泊的停靠补给,又有利于船队等待不同的季候风,为南下远航与返回中国争取到最有利的时机。从政治角度来看,通过马六甲,明帝国的影响范围可达整个东南亚。
马六甲航运中转站的建立,意味明代中国建立了以东南亚为基地的战略缓冲区,那时的南中国海真正成为中国的内海。马六甲王朝亦很快成为东南亚经济繁荣的国家。
主持人2
到了16世纪初,马六甲城已经十分繁华,成为不亚于当时的威尼斯、亚历山大和热那亚的世界名城。据说这里可以停泊2000多艘航船,流通世界各地多达84种语言。这里也流传着当年一位中国公主和一口神奇的井的故事。相传在15世纪中叶,马六甲的统治者是一位年轻聪慧的满苏沙苏丹。有一天,一艘中国船驶抵马六甲,船内到处插满了金针。船长给苏丹送去一封信,声明他奉中国天子之命,告诉苏丹:"每一根金针代表我的一个臣民,要是你能数得清有多少根,你就会知道我的权力有多大。"苏丹接到信后,思索片刻,命人送了一封回信,并在船上装了好几袋谷米。信中说:"要是你能数得清这艘船上的谷米,就能准确地猜出我有多少的臣民,也就会知道我有多大的权力。"中国皇帝知道后,十分欣赏苏丹的聪颖,决定把自己一个女儿女儿汉丽宝Han Lipo嫁给他为后。中国公主远嫁南洋时,随行的侍女不下500名,而且个个如花似玉。苏丹大悦,在一块65公顷的山地上专门为汉丽宝公主和她的侍女们修建了宫殿,并把这座山命名为中国山,声称她们居住的地方永远归她们所有。至今,这座山丘仍属于马六甲的华人社团所有。苏丹还为汉丽宝公主在山脚下挖掘了一口井,称为"汉丽宝井"。这井不仅水质清冽甘美,而且不论天气有多么干旱,永不枯竭。当地居民为保护这口神奇的井,特筑起护井围栏,井水至今清澈纯净。除此以外,马六甲城还有许多殖民地时期留下不同风格的城堡和广场。
葡萄牙城山(Porta de Sangtiago)在马六甲市西南,靠近马六甲河口,是马六甲苏丹拜里米苏拉将中国明成祖赠送的金龙文笺勒石树碑之处。明成祖曾封此山为"镇国山"。此山后又称"圣保罗山"。山上有一个古堡,又称"圣地亚哥碉堡",是当时的葡萄牙殖民者为防范被击败的马六甲王国军队的反攻而修筑的。能看到的是一片残墙断垣,只有古堡城门楼依然屹立在门顶。这座高三十多米的城楼,壁上雕刻着当年葡萄牙军队的许多图案。城堡内几块石碑保存完好,给人类留下了若干历史史实。
在众多殖民国家中,荷兰给马六甲打下的印记尤为明显。
荷兰占据马六甲的时间长达百年,所以有充分的时间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构思去改造这个东方古老的城市。荷兰人将马六甲当成了另一个荷兰小镇,并为它绘制了美好的蓝图。在他们的构思中,有色彩艳丽的小巷和似锦繁花,充满趣味的风车在幽幽的马六甲河边轻巧地转动,人们可以在鲜红的教堂和市政厅里完成与神灵和众生的交流。
一切都无比美好。当蓝图变成现实,估计当时的统治者应该很满足,也做过千秋万代的美梦吧?
徜徉在荷兰广场上,围绕这座红色的灯塔和维多利亚时代修建的喷水池,四周均为荷兰式红色建筑物,它们是荷兰人在东方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建筑,大都建成于公元1641年至1660年前后。透过喷水池的水花看这些浓烈的建筑,以及附近热热闹闹做着游客生意的小摊贩,骑着装饰得花里胡哨的人力三轮车的车夫们热情的招徕声不绝于耳,刹那恍惚,禁不住要问一句今夕何夕?
在众多荷兰特色的建筑物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荷兰红屋(Stadthuys)。最初,荷兰人赋予它的乃是纯洁的白色。直到1820年,英国人才将它刷成红色。这座恢弘的建筑物原为市政厅和总督府,门前宽阔的石阶、厚厚的红砖墙和笨重的硬木门都在诉说着她曾经的辉煌和重要。
主持人3
关于葡萄牙城堡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年,葡萄牙人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离间和战胜了马六甲的各个苏丹统治者。成功占领后,他们驱逐了城里的穆斯林商人,拆除了主要的清真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名为A Famosa(意为著名的)的城堡,以求从此高枕无忧打通了葡国通往中国的香料路线。可惜,后来荷兰人和英国人以相同的方式结束了葡萄牙的统治,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提供了一个绝妙的注脚。当年葡萄牙殖民者为防范被击败的马六甲王国军队反攻而修筑的碉堡,如今只剩下一面门供人缅怀感慨,这也是西方在东方和南亚留下最古老的建筑。这个残破的大门曾经连接着一座坚固的堡垒保护着葡萄牙人在马六甲的利益和统治,如今这一切早已消散,留下来的只是这个建筑的一小部分和片刻记忆。但据说,今天马六甲郊区的海边,有一些具有葡萄牙建筑风格的村落仍然保存完好,住在那里的人们至今仍说着16世纪的葡萄牙语。可见文化的影响远远超越了炮弹的力量。葡萄牙城堡早已破败,荷兰广场已经易主,只有中国山依旧香火兴旺,华人聚居的鸡场街依旧熙熙攘攘。
鸡场街是马六甲中心最热闹的街,尤其适合夜幕降临后过来活动。Jonker一词源自荷兰语Jonkvrouw,意为荷兰贵族,所以直译街名的话为“荷兰贵族街”。华人讲的马六甲的鸡场街、古董街、会馆街、荷兰街都是指的这里。曾经的鸡场街,住的都是马六甲有钱有势的峇峇娘惹(Baba、Nyonya,15世纪初期定居在马六甲、印尼和新加坡一代的明朝后裔,是中国人和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沿街的一排排大房子里,格局、摆设、家具和建筑材料全是由中国运来。
马六甲早在十三世纪就有华人居住,从郑和下西洋开始,华人已经有这里居住了几百年。在这条街上买买买,你根本不用担心语言的问题,这条街的每一个老板都会说中文,如果是福建或者广东游客,用家乡方言交流的话,会更多一份亲切感。
主持人4:马六甲海峡这条“世界经济的生命线”,长1080公里,宽约37公里,最窄处不足600米。自19世纪初起,马六甲狭长的海域就成为海盗的“天堂”、全球海盗事件的中心。根据“国际海事局海盗报告中心”的统计,单单2004年,有记录的海盗事件就有37起。如果算上马六甲海峡西部的印尼海域和南中国海,则高达169起,占当年全球海盗案件数的将近一半。保险公司有一个估算,若速度能够在快到一定水平,海盗就无法登船,可惜的是马六甲海峡太窄,船又太多,所以商船都要按照事先规定的海道分道航行,速度也不能太快,这就使得海盗的快艇很容易追到。尤其是走到一些浅滩时,如果碰到海盗,商船连走“Z”字形加速摆脱的空间都没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把自己包围。为了对抗海盗,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三国海军于2004年7月开始已经增加了巡逻次数,要全年全天候巡逻马六甲海峡。三国甚至还讨论了建立一支统一指挥的“联合舰队”的可能性。
P2
主持人4:马来西亚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根据史料记载,在郑和的船队没有达到马六甲之前,原居民基本上处在信仰多神,信仰上处于一个较为原始状态。公元1405年,郑和陆续和他的大队人马近三万人到达马六甲之后,由于祖籍云南的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教,在当地进行不同的祭祀活动,成为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者,推动了伊斯兰教在马六甲的发扬,也传到了郑和下西洋的所到之处。除此以外,当年还有波斯商人经马六甲到南亚经商,把伊斯兰教教义带到马来西亚,后来华人从中国沿海的福建、广东等地“下南洋”,把佛教和道教带到了马六甲,印度人之后又把印度佛教带入马六甲。随后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相继殖民。1957年的8月31日,马来西亚脱离了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独立。今天在马来西亚能看到清真寺、佛教寺庙、道教道观、以及天主教教堂。人们信仰自由,性格温和,各民族和睦相处,在马来西亚酒店,会发现在天花板上有这样一个绿色标记。那是一个箭头指向信徒们每天祈祷五次,对着心中的圣殿——麦加的方向。有了信仰自然有了方向,这就是信仰的力量。马六甲清真寺位于马六甲古城海岸旁的沙洲 ,这片沙洲上建了不少楼房,不过十分宁静。虽然在亚庇有水上清真寺,莎阿兰的蓝色清真寺也有一片湖水照映,布城的粉红清真寺也有大片水岸。但这座海峡清真寺无疑是真的水上清真寺,它就伫立在马六甲的海洋上,只有入口处与陆地接壤。建筑地基以柱子打入海中,让整座清真寺如干栏式建筑般浮在海面上。每当海水退潮时,清真寺便悬在水上;而海水涨潮时,清真寺宛如浮在海上。海峡清真寺建于2003年,花了3年时间建筑,结合了马来和阿拉伯式建筑设计。清真寺同一时间可以容纳1500人。规模虽然不大,但因其特殊的环境,却也使它有了独特的美丽。只是或许交通不便,来这的人较少,但这也好,让这保持了一丝清幽。清真寺的建筑成本约1000万马币。。2006年11月24日由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端姑賽西拉祖丁主持开幕式。白色的清真寺秉承了伊斯兰教建筑一贯的精美。白色的外墙金色的穹顶五彩的玻璃,映衬在蓝天碧海边,无与伦比使整个清真寺,看起来更像一个梦幻的主题公园而不是宗教机构。日落时分,整个世界被一片柔和的金黄笼罩,金色的余晖布满了清真寺的金色穹顶,也布满了平静的海面。宣礼塔顶上传来低沉的诵经声,伴随着阵阵海浪声,温柔地迷醉了人们。相互倚靠着坐在不远处的堤坝上,不需要什么言语。静静看着夕阳平静地落下,没有火烧云那般震撼,或许这大概是最完美的日落。
主持人5:
据说落日余晖下的马六甲清真寺最美,广播里传出的诵经声与海浪声相互交织,旁边还有教堂当然还有中国的寺庙。青云亭座落于马六甲城的庙堂街,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两地历史最悠久的古庙,虽亦称观音亭,但其实庙内同时设有儒释道三座祭坛,当地华人大部分都认可同时信奉三教,在观音还是关公前都求得多一份安心。在海外的中国建筑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保留了许多不同时期中国的建筑风格特色,青云亭的建筑结构上具有中国古老的艺术性,装饰手法就有雕、塑、彩、贴、砌、写、画等七种,由不同的匠师负责,至今依然在修复保留着。从青云亭细节中的方方面面我们能看到,远在他乡的华人内心中对故土的依恋,建筑从样式、装饰和文字的表述,都在试图浓缩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全部精华,急迫地代代相传。青云亭之名是取平步青云之意,也是中国人对后代的期许。庙宇雄伟庄严,三百多年以来曾扮演过许多角色,在葡萄牙和荷兰统治马六甲时代,曾经华人甲必丹的办事所和解决纠纷的仲裁处,也是华人会议中心,更是医施药所,日据时期因为对华文教育的禁令,孩子们是被送到这里来,以学佛的名义悄悄学华文,青云亭的金明法师在战火中维持了中华文化的命脉。可以说这里为当地华人从宗教、信仰到社会公平,身心的健康提供了全面的服务。1949年9月28日英国政府通过青云亭法令,青云亭作为维护华社信仰者的权益和地位,从此受到有关法律的保护。远眺马六甲海峡,缅怀历史,谈古论今,这里到处都能体验到马来西亚民族来自不易的文化交融。
古代商贸的兴盛未能延续滨海之城马六甲的繁荣。长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泥沙冲刷导致马六甲河道变浅,加上20世纪80年代起马来西亚槟城、巴生,以及新加坡等周边港口逐渐兴起,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马六甲渐渐衰落。
站在马六甲河口与马六甲海峡交汇处的大桥上,极目远眺,海面上偶尔见到几艘行驶而过的油轮,河道中虽然依旧有小船停泊,但不再是用来接驳货物,而是供游客乘坐游览追忆昔日风光。
但不久的将来昔日的荣光即将再现,随着国际航运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需要,因新加坡港的不足开始明显,地处马六甲的皇京港建设一个能够满足大型货船需要的深水码头,就很有必要。马六甲皇京港项目地处马六甲海峡战略位置,由3个人造岛和1个自然岛屿组成,占地1366英亩,计划总投资800亿马币。按照规划,第一岛将建造旅游、文化遗产及娱乐区;第二岛将建成物流中心、金融、商业、补给与高科技工业区;第三岛为综合深水码头及高科技海洋工业园;第四岛则为码头、临海工业园。投资80亿马币、预计2025年完成,届时将成为新的国际旅游景点。
主持人6:
张爱玲说,男人总是贪心的,有了单纯的白玫瑰就想要热情火辣的红玫瑰。马六甲河两岸风格迥异的建筑群就像红白双色玫瑰,各自散发出浓烈的迷人气息,映衬了这片海域,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的风采。芸芸众生,在此安居乐业,在此寻求财富和梦想。马六甲海峡是海上丝路一条狭隘险要的通道,但通过她能从西到东,再从东方通往西方,从现实通往希望,反正她总是有理由,让人们对她充满无限的想象。2019年即将完工的深水港马六甲皇京港也将为这里带来一抹新的亮色,它超越新加坡港成为马六甲海峡上最大的港口,全部配套工程将于2025年竣工。皇京港的建设,是马六甲恢复荣誉的历史性机遇,也意味着本地区港口之间的竞争出现了新态势。马来西亚人说:没到过马六甲,就等于没来过这个国家。无论是郑和下西洋,还是荷兰“海上马车夫”,抑或英国东印度公司,都绕不过这一站。在这个东西方最便捷的海上通道——马六甲海峡,几百年来南来北往的过客和他们的子孙们,早已把世界多民族的精华和精神,都浓缩在了这个地球最细的咽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