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前两年,打开荧屏,最流行的就是穿越剧,剧中主人公总是能借助一个神奇的契机一不留神就穿回了历史。其实,走进床单厂创意园区,人们仿佛行走在现实和历史之间,在那个空间里,你也有可能会“穿越”出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现场同期图像+字幕】2014年12月,床单厂创意园区。

【正文】“谝壳子”在大理方言中是吹牛聊天、摆龙门阵的意思,这天聚在一起“谝壳子”的既有创意园区的艺术家也有原床单厂的老职工。75岁的马家良是床单厂原厂长,尽管他家离厂里只有几百米,但从1996年退休后,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他几乎再未踏进过这道厂门。这次是他应邀第二次回厂,当然,现在的厂子已经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在马家良的眼里,这一切的改变既熟悉又陌生。

【正文】退休不回厂,马家良有着自己的心结,但说到底是他太珍视在床单厂奋斗过的岁月,直到现在,他还完好的保留着当年外出推销时留下的产品照片,甚至自己生产的床单和手帕。从1964年24岁进厂,这里框住了他激情燃烧的30多年。回过头看,马家良担任厂长的那几年,是厂子发展得最好的几年。1993年,在马家良担任厂长期间,床单厂年创利税40多万元,在当年算得上是名符其实的“纳税大户”。想起刚进厂的日子,马家良想不到自己会在这里耗掉那么多的青春。

【同期声】马家良 那时进厂主要是找一份工作,有碗饭吃,就行了,非常简单。

【正文】马家良住在大理古城复兴路45号,这是几家共用的一个大杂院。作为穆斯林,退休后他最乐意做的事是每天用工整的行书一笔一划地抄录古兰经。从少年时代开始,马家良就对书法和绘画着迷,而就在他进厂不久,第一任老厂长就慧眼识珠地发现了这个年轻漂染工的特殊才能。

【同期声】马家良  这个还是要感谢我们第一代的那个厂长叫唐鹤立,那个人他很重视人才,我进去当漂染工的时候,他从侧面打听到我会画画,有点艺术才能,他们打算要搞印花床单的时候,他就把我调出来,专门叫我去设计,画几张画给他瞧瞧,他就直接点说,你就设计手帕,你把手帕设计几张出来。

【正文】1964年,这个厂子小得不能叫厂,它对外的正式名称是:大理县纺织生产合作社。从现在看,就是类似一个集体手工纺织作坊。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是统购统销的商业模式,合作社的十多个职工要想生存,只能努力争取商业部门下达的生产指标,争取到了,他们可以收取微薄的加工费。手帕是那一年他们正在奋力争取的一个产品。由于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工人用的甚至还是极为落后的木质织机,制版和印花则全是手工操作。马家良接到这个设计任务后,既高兴又紧张,他挖空心思,用尽全力设计出了一个花样。

【同期声】马家良  我设计的是大大的一朵南瓜花,非常简单,就是有几片叶子,一朵大花一朵小花,两个衬着来,颜色也很简单。

【正文】当时马家良还没有搞懂所有的生产工艺,对纺织印染其实还比较陌生,老厂长下达任务时唯一嘱咐他的话就是,画简单一点,简单到他们有能力把花印出来。花样设计出来后,合作社几个有经验的师傅就拿去制版,通过他们的精心调制生产,产品终于成型了。

【同期声】马家良 我们跟下关针织厂竞争这个产品,当时两家的产品都拿到商业部门二级站以后,最后,他们拿出一壶开水来,拿两个盆分别把我们的两个产品放在盆里边,一壶开水倒下去,他们的那个产品全部掉色,我们的色没有掉,结果就把产品固定在我们这里生产。

【正文】样品检验通过后,他们和大理市商业局二级站建立了委托加工关系。

【同期声】马家良  这件事情是很大的鼓舞,不单是我心里高兴,全厂职工都高兴,因为我们有碗饭吃了嘛,大家是只有这种希望,就是能够有一个固定的产品,做出一点能够在市场上销售,我们大家的饭碗就很有保证。

【正文】印花手帕成功了,后来他们又开发出了印花头巾,这个品种在民族地区非常受欢迎,产品经常脱销。就在合作社生产开始有些规模的时候,老厂长又有了一个新打算。

【同期声】马家良 我们这个厂长,他真的是脑子很好用,他说,我们来商量一下,既然有了印花头巾,我们完全可以织床单,当时这个机器没有,就用那种他们现有的那种从昆明淘汰下来的铁木织机做样板,我们自己设计了4台床单织机。

【编后】从手帕到床单,那一辈人就这样在一寸一尺之间延展开了他们的创业梦,说起往事,马师傅始终带着微笑,这个微笑让我想起白岩松的一句话——“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才那么幸福。”在那段几乎被遗忘的时光里,马师傅他们在床单厂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明天我们继续为您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