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遗址公园】
石头城又称“鬼脸城”,是三国东吴时期孙权在赤壁之战后,于公元211年将首府由京口(今镇江)迁至秣陵(今南京),利用清凉山的天然石壁建立的军事要塞,此处地势险要,气势雄伟,是历史沧桑的实物见证。
石头城公园划分为国防春晓、石城霁雪和山居秋瞑三大景区,设21个景点。石城霁雪区位于公园的西侧,北至清凉山,南至清凉门,沿古城墙呈带状分布,是石头城公园的精华所在,也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而山居秋瞑区在公园东侧的山林地带,植被浓密,生机盎然,流连其中,可感受到盛唐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田园诗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公园重修时,著名的燕王河景观也从历史的覆盖中清理出来,重见天日,成为一条两岸郁郁葱葱的清流。不论远观还是就近审视,城墙垂柳,碧水绿树,都是一方绝佳的景致。
【鬼脸照镜子】
“鬼脸照镜子”位于石头城遗址公园内,是一个在历史上就很闻名的景点。在城墙中部有一块突出墙体的椭圆形石壁,远看隐约可见耳目口鼻,酷似一副鬼脸,因此被称为“鬼脸”,“鬼脸” 下有一方水塘,鬼脸倒映其中,恰似照镜子一般,因此被称作“鬼脸照镜子”。
【莫愁湖】
莫愁湖位于南京水西门外,是长江古河道遗留部分,另有一说是秦淮河入江口的河滩,后淤塞成湖。莫愁湖垂柳拂波,水面荷莲飘香,湖畔亭、堂、厅、楼错落,景色宜人,自古就享有“金陵第一名胜”之称。
莫愁湖唐时称“横塘”。北宋乐史著《太平寰宇记》才有莫愁湖之称,是因曾住在湖滨的莫愁女而得名。又因其与石头城相近,也称“石城湖”。
相传莫愁女是南朝齐年间出生在洛阳的一个贫家女儿,她勤劳、善良、聪明、美丽,她“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候。”莫愁自小随父亲学医,15岁那年,父亲病死,为葬父她只好卖身。正巧,家住建康(今南京)石城湖边的卢员外在洛阳,见莫愁美丽聪明,就买为儿媳。莫愁葬父后,远嫁建康,婚后一年,北方边塞受到敌军侵犯,丈夫应征戍边,谁料一别十载杳无音讯。留下她和幼小的儿子。纯朴的莫愁把思夫之情寄托在帮助邻里扶危济难的善行之中,她用医术救治乡亲,深受邻里称颂。但遭公公反对,后莫愁不堪诬陷凌辱,投石城湖而死,以示反抗。莫愁死后,人们为表达对她的痛惜、怀念之情,将横塘更名为莫愁湖。
【赏心亭】
赏心亭是宋朝人丁谓所建,曾是南京水西门内一处名胜。历史上该亭数毁数建,其址也不在一处,但都在水西门内。李白、陆游、辛弃疾等都曾登临览胜,赋诗填词,其中辛弃疾三登赏心亭,并写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
【南京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它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历时21年之久建成。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3.676公里,比首都北京的古城墙还长出0.776公里。
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郭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所以,现在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就是指京城墙。
【赛虹桥】
赛虹桥跨秦淮河支流,曾名赛工桥。此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当时正对着南京城的驯象门,为三拱大石桥,清康熙年间重建。桥宽50余米,分水桥墩长60余米,拱矢高8.95米,至今仍能负载8吨。
赛工桥之名,源自朱元璋筑南京城时的一些传说和笔记。明末,朱国祯在他的《涌幢小品》中写道:明太祖筑南京都城外郭城时,让工部和应天府分段包干。应天府包干的是从驯象门起的八个城门的地段。由于精心组织,他们不仅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而且筑城专款尚有节余。算算时间,还能赶在工部包干的地段竣工前,造好一座桥。于是决定用余款建桥,此桥为赛工桥。应天府造桥的目的,原本是想在明太祖前炫耀一番:我们小小应天府地方政府,敢于和中央的一个大部──工部比赛一番。相传为了这件事,明太祖把工部的官员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应天府一听工部挨训,自知犯了“轻辱上台”之罪,赶忙到工部去赔礼道歉,并引用唐杜牧《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之句,将赛工桥改名为“赛虹桥”。
【越城遗址】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令范蠡在今天的南京中华门外(古长干里)筑城,这是在南京建造最早的一座城池,史称“越城”。因为筑城工程是由范蠡主持的,所以又叫“范蠡城”。之所以在长干里这里建城,是因为此地地理位置优越。这里地势较高,北临秦淮河,南倚雨花台,西控长江。越国在这里筑越城,用它作为进攻楚国的根据地之一。
越城很小,城周只有“二里八十步”,相当于现在的942米,占地面积只有6万多平方米,它是南京地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古城。因此,南京城的历史一般从越城的兴建算起。
【中华门】
中华门是南京城的南大门,又称瓮城、四方城、月城、曲池聚宝门,是南京古城墙13个城门中规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门,也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门分4道,每两道之间的空地称作瓮城。每道城门除置有铁皮包严的木质大门外,城门两边还有石槽,石槽内嵌有千斤闸,战时如木质城门被敌军攻破,可从城上放下千斤闸以阻止敌军前进或退却。城堡上下还设有27个藏兵洞,可埋伏士兵3000多人,以对付困在瓮城中的敌军。如今千斤闸虽已毁坏,但从城上石槽仍能看出当年设计的机关原理。瓮城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条宽11米的斜坡式登城马道,供守军骑马上城,现在马道旁每隔一段都有一个真人大小的将军装束的人偶,供游人拍照留念,马道下的外侧还各有一排7个小藏兵洞。
整个城堡构思奇巧,建造精良,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技艺,是研究城垣建筑史、都城史和古代战争史的珍贵实物。
【长干桥】
长干桥位于今中华门外秦淮河上,因南接长干里而得名。
长干桥最早建于南唐,当时是江宁府城的南门桥。到了南宋咸淳年间时,户部尚书马光祖重建了这座桥,并改名为“长安桥”。明朝时期,传说朱元璋修筑城墙时,曾将一只聚宝盆埋于此,因此,长干桥曾经一度改名为“聚宝桥”。由于架于护城河上,作为南京门户,长干桥遭受了多次战火,最严重的是太平天国时期,多次大战后,长干桥几乎不存。但在清末和民国又被修复,现在的这座桥是1975年建的。
【大报恩寺遗址】
报恩寺位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里。永乐十年(1412),朱棣为报答生母养育之恩重建南京报恩寺,建成后的大报恩寺“佛殿画廊,壮丽甲天下”,寺中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更是作为南京的标志性建筑而享誉海内外,被赞为可跻身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的建筑。但这组美轮美奂的建筑不幸于1854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