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
铺上最后一根钢轨,钉下最后一颗道钉,我们骄傲地向祖国报告:鹰厦铁路提前一年接轨通车。
这是永恒的纪念,纪念着用智慧和血汗凝结起来的友谊,纪念着这些创造历史的英雄们!
茫茫沙漠,悠悠驼铃。从古至今,多少个世纪,时代的脚步伴着驼铃,蹒跚着前进。人们盼望着一条宽广的大道,通向幸福和繁荣。
这是一九五七年的初春,担负包兰铁路三盛公黄河大桥修建任务的铁道兵部队,冒着塞外的春寒,炸除了黄河上的冰坝,开始了繁忙的施工。战士们把对草原人民深深的情谊和征服滔滔黄河的豪情壮志,一起凝聚在凌空飞架的钢铁长虹上。
1957年春,参加修建包兰铁路的铁道兵施工部队,顶风冒雪陆续向新线工地开进。
劈高山,填海洋,又引长虹跨黄河;越沙漠,过草原,直驱钢龙进银川。铺轨队长驱直入,跨过黄河,挺进沙漠,创造了人工日铺轨十点四五公里的新纪录。经过四百五十个昼夜的艰苦奋战,包兰铁路于一九五八年八月一日,在银川胜利接轨,这条塞外长虹,终于横亘在内蒙、宁夏、甘肃三省区近千公里的大地上。
为了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增强部队在特殊情况下的抢修能力,一九五八年,铁道兵党委决定,在浦阳江上进行一次铁路舟桥演习。
为做好战备工作,克服江河障碍,1959年3月28日,铁道兵在浦阳江上进行铁路浮桥架设演练。
铁路舟桥,是一种用于抢修的制式器材,它便于架设和拆散隐蔽,具有快速性和机动性。架设一座三百米的制式舟桥,只需几个小时便可完成。战时,用于克服江河障碍,保障铁路运输;平时,用于抢险救灾,输送物资。
在浦阳江演习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和完善,铁路舟桥作为战时抢修的制式器材定型并投入生产。一九六六年,又在黄河上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演习。张爱萍同志观看了演习。
铁路舟桥试制成功,为未来反侵略战争增加了新的抢修手段。
担负林业工程的铁道兵部队战斗在林海雪原,在林业工程战线上拉开战幕。
大兴安岭,古木参天,林涛如海。是我国的一座“绿色宝库”。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时,曾四次闯进林区,都为寒冷所逼走。对于侵略者,她是严酷无情的。
铁道兵战士肩头上扛着自己的“家”,走进了茫茫林海。但是,能不能战胜高寒,打开“绿色宝库”,他们也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大兴安岭的战斗生活就这样开始了。虽说艰苦,却也独具特色。
这里冰冻期每年长达八个月,最低气温达零下五十七度。有长年不化的永冻层,有人马难行的沼泽带,要在这样的地方站住脚,谈何容易!
夏天的流水,曾是那样的温柔,隆冬季节,却又变得钢铁一样坚硬。战斗在呼玛河上的铁道兵部队,为了争取时间,一反常规,破冰架桥。
他们可不是黑旋风李逵式的蛮干,而是尊重科学,摸索规律,大胆采用“冻结法”施工,以冻制冻,为高寒地区冬季施工闯出了一条新路。有这样一支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部队,“绿色宝库”还愁打不开吗?
中国第一条地下铁道于1965年7月1日破土动工。中共中央领导人朱德(左3)、邓小平(左2)、彭真(左4)、李先念(左1)、罗瑞卿(左5)等参加开工典礼。
我国度过了由于天灾人祸造成的困难时期以后,经济开始复苏。一九六五年,党中央决定修建北京地下铁道。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邓小平、李先念、彭真等亲临现场,为地铁破土。
北京地铁,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工程量大,是我国工程建设史上的新课题。这对习惯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锻炼和考验。
修建地铁,并非一日之功,还是先让我们到祖国的大西南,领略一番那波山浪谷间气壮山河的战斗吧。
乌蒙磅礴,山高谷深。这里有“老虎嘴”的凶险,也有“狮子口”的艰难,天生桥上再架桥,将有几番激战!然而,更大的难关还是咽喉工程梅花山隧道。
贵昆铁路全长3968米的梅花山隧道,地质极为复杂,担任施工的第5师部队 群策群力,不断总结施工经验,创单口月成洞高达400米的纪录。
这支部队不愧为“穿山虎”的称号,他们在近四千米的梅花山隧道施工中,大刀阔斧,勇猛向前,征服了顽石,穿过了溶洞,创造了月成洞双百米的高产纪录。
西南铁路建设工地指挥部召开庆功大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召号部队努力刷新施工纪录,早日修通乌蒙大道。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会上总结了部队推广应用优选法施工的经验。
贵昆铁路——
隧道施工中,由于地质复杂,开挖导坑经常塌方,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抢立排架,战胜塌方。
工部队举行且乌隧道贯通祝捷大会。
铺架队抵达观音岩隧道。
1966年3月4日,铁道兵和铁道部两支铺架队伍在观音岩大桥胜利会师。
各族人民多年盼火车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包兰铁路
独立桥梁团奋战16个昼夜,架起三盛公黄河便桥,为铺轨队尽早跨过黄河顺利南进创造了条件。图为部队领导为三盛公黄河便桥通车剪彩。
三盛公黄河大桥,墩基承台管桩入土深度为30~50米,共用管桩408根,总延长近15公里。图为夜间紧张施工的大桥工地。
“火车过来啦”!草原人民盼望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1958年7月25日,铺轨队把铁路铺到古城银川。银川各族各界人民热烈欢迎铁道兵。彩门高悬巨幅对联:“劈高山,填海洋,又引长虹跨黄河;越沙漠,过草原,直驱钢龙进银川。”
北京地铁_
参加施工的第12师部队,精心组织,科学运作,采用机械化开挖,加快了施工进度。
施工部队高标准,严要求,互相监督,加强检查,确保工程质量。
1971年3月,铁道兵第12、15师,投入全长16. 1 公里的地铁第二期工程(环城线)施工。1976年2月,参加地铁施工的铁道兵第12、15师及所属单位改为基建工程兵。图为建成后的地铁东四十条站。
嫩林铁路——
担负林业工程的铁道兵部队战斗在林海雪原,在林业工程战线上拉开战幕。
施工部队顶风雪、战严寒,掀起施工热潮。
铁路经过地区,气候严寒,年冰冻期长达7个月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57摄氏度。铁道兵战士以“干劲横扫漫天雪,豪情似火化冰霜”的英雄气概,打破了“高寒禁区不能修铁路”的神话。图为第九师部队在呼玛河大桥工地破冰挖桥基。
第3师部队在塔头沼泽地带建筑路基。
第9师部队在林海新城塔河车站工地,进行紧张施工。
嫩林线共有桥梁116座,延长5.5公里。图为第3师修建的西林吉大桥。
嫩林铁路1972年8月15日全线铺轨通车。中共大兴安岭地区委员会、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在林海新城加格达奇市,树起“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以铭记和表彰铁道兵在战胜“高寒禁区”,开发大兴安岭,修建森林铁路中创立的光辉业绩。
铁路舟桥——
铁道兵紧密结合施工任务,加强战备训练,苦练战时抢修铁路保障军事运输的过硬本领。图为利用制式钢梁进行架桥训练。
铁道兵部队演练在炮火掩护下抢架大桥。
铁路浮桥架设成功。机车牵引列车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安全通过浮桥。图为铁道兵副政治委员王集成(左1)、参谋长何辉燕(左3)陪同浙江省省长周建人(左2)等地方党政军领导在抢架铁路浮桥工地参观指导。
1966年8月5日, 铁道兵舟桥团在山东济南洛口黄河上,用铁道兵自己研制的铁路、公路双线桥器材进行架设演练。
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 (右2)率总部、国防科委、工程兵和济南军区有关领导,临场参观指导。铁道兵副司令员刘金轩(右1)陪同介绍舟桥架设实况。
在宽阔的黄河上,成功地架设了铁路、公路双线舟桥。满载物资的列车以20公里时速,平稳、安全通过;59型坦克和载重汽车多次开过舟桥。
独立舟桥团在蓟运河上胜利架起200 米长的铁路舟桥,确保京山铁路单线提前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