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集《敢做木头不怕钉》


解说词节选

畲族歌曲:“我爱畲乡好地方,岗头草木青又长。条条溪水悠悠落,牛羊成群满山上。”

畲族,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宁德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现有畲族人口约19万,占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在畲族文化中,“忠”和“勇”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有着永恒的文化魅力,并且成为畲族民族性格的基本因子。可以说畲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充满忠勇精神的编年史。

《红色闽东行》第十四集:《敢做木头不怕钉》解说词脚本

在革命战争中,闽东畲族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被杀害的畲族群众达5000余人;畲族被拆毁的村庄153个;被烧毁房屋10500余间。

《红色闽东行》第十四集:《敢做木头不怕钉》解说词脚本

1934年,闽东革命最低潮时期。那年8月,时任闽东福(鼎)霞(浦)县委书记的曾志身患重病。组织上安排她在霞浦盐田西胜寺的红军后方医院养伤,但因医院地址暴露,曾志被转移到福安松罗与霞浦盐田之间的一个小山村养病。

《红色闽东行》第十四集:《敢做木头不怕钉》解说词脚本

当时,白色恐怖笼罩闽东苏区。一天清晨,一声枪响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敌人又来“清剿”了。听到这个紧急情况,村民简单收拾生活用品迅速的往后山躲藏。

《红色闽东行》第十四集:《敢做木头不怕钉》解说词脚本

此时枪声越来越近,曾志却昏倒在路旁,蓝金妹俯身试图摇醒她,可当时曾志已不省人事,想背曾志离开,自己背上又背着三岁的孩子,情况紧急,不得迟疑,蓝金妹解下裹布将孩子放在草丛里,不顾孩子那令人心碎的大声啼哭,毅然背起曾志向山间隐秘处转移。

《红色闽东行》第十四集:《敢做木头不怕钉》解说词脚本

刚到一个较安全的地方,就听到村里响起了激烈的枪声,畲嫂整个人瘫倒在地。

《红色闽东行》第十四集:《敢做木头不怕钉》解说词脚本

1994年,曾志回到福安参加闽东苏区创立60周年纪念活动。她盼望见到朝思暮想的救命恩人畲嫂蓝金妹,然而却被告知,蓝金妹已经离开了人世。在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里,曾志望着墙上蓝金妹的肖像,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红色闽东行》第十四集:《敢做木头不怕钉》解说词脚本

主持人出镜:

“这位好心的畲家嫂子,知道曾志是为她们穷苦人做事的好人。正是出于这种纯朴的阶级感情,她连自己的孩子都不顾而来救曾志。在那段烽火岁月里,闽东畲族同胞为革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无数村庄被反动派毁灭,而这个小山村仅只是其中之一。在福安白云山南麓,有一座名叫竹州山的畲族村, 谁又能想到80多年前,这里屡遭敌人摧惨。”

竹洲山,位于闽东最高峰白云山的西南麓,福安与周宁的交界地带。这里重峦叠嶂、峰奇崖险,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从周宁到福安穆阳,须步行崎岖山路,并用藜条拖拽竹筏摆渡深谷的溪涧,故村名亦称“竹舟山”,是一个纯畲族村落。

《红色闽东行》第十四集:《敢做木头不怕钉》解说词脚本

在革命战争期间,当地畲族同胞积极参加贫农团和赤卫队,与红军游击队并肩战斗。他们出门劳作时,特地把大米饭捏成一团,埋到小麻袋的甘薯丝饭中,或把食盐装在竹枪担中,乔装成上山砍柴、施肥、采野菜的模样,千方百计为红军送去食物;每当发现敌人搜山时,畲族群众用暗语高喊:“山猪来啰!”及时为红军通风报信。

《红色闽东行》第十四集:《敢做木头不怕钉》解说词脚本

钟日住,1892年6月出生在竹洲山一个贫苦畲族农民家庭,以砍柴换米度日,从小就磨炼出刚强的性格。1933年,他参加秘密农会,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宁寿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安周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他全身心地投入于革命斗争中去,在创建各级苏维埃政权和竹洲山根据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红色闽东行》第十四集:《敢做木头不怕钉》解说词脚本

1937年1月28日,敌人第三次对竹洲山进行“清剿”,钟日住趁敌烧山慌乱之际,带领畲族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兵工厂枪械修理所和后方医院的伤病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同年农历正月初二,敌人利用春节期间突然包围了竹洲山,钟日住在指挥群众迅速撤退时不幸被捕。

《红色闽东行》第十四集:《敢做木头不怕钉》解说词脚本

敌人试图从钟日住的口中获得红军的去向和修械厂、后方医院的位置,用铁锥子刺他,将他推入冰冷的龙井涧水中闷溺,用烧红的铁钳烙他,甚至用枪刺挑出他的一只眼珠,但他始终坚定地回答“问墙”。那年的农历二月十七,天气阴沉,对钟日住无计可施的反动派恼羞成怒,残忍砍下他头颅,悬挂在村口示众。

《红色闽东行》第十四集:《敢做木头不怕钉》解说词脚本

当年在闽东浴血奋战的开国上将叶飞曾说:在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年代,畲族人民作用很大。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诚;二、最团结。

畲族歌曲:“敢做木头不怕钉,敢做笊篱不怕淋;火烧王茅心不死,杀头也要干革命。”

《红色闽东行》第十四集:《敢做木头不怕钉》解说词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