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集《海上游击队》


西洋岛是福建省霞浦县海岛乡政府所在地,扼守南北海上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海战史上的奇迹”就在这里发生。1934年10月的一天,国民党海军“通济”号军舰途经西洋海面时,企图登岛刺探情报,窥探海上游击队虚实。海上游击队获悉后,出其不意地发动袭击。
面对敌人有备而来的报复,海上游击队只有木船可用,队长柯成贵立即召集队伍重要成员研究对策。
小木船对战大军舰,两者的悬殊十分巨大。以弱胜强谈何容易,这仗要怎么打?
会上,柯成贵提出了“空城计”和“小木船打兵舰”的大胆设想和具体作战方案,队员听后纷纷附议,表示赞同。
游击队利用夜色的掩护,在队长柯成贵的率领下,乘着多艘小木船悄悄向敌舰迂回包抄。
因军舰的火炮对近距离不能发挥作用。措手不及的敌舰连忙起锚,仓皇逃窜。霞浦海上游击队用小木船打跑了国民党海军军舰,打出了闽东红军的军威。
让国民党当局如此惊恐的柯成贵究竟是何等人物,究竟有什么样的能耐呢?柯成贵出生于西洋岛,少年时就读于私塾。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为人耿直,平时好打抱不平。
1928年春,柯成贵回到西洋岛。发现长乐、连江等地的渔霸与官府勾结,强占渔场,强取豪夺,人们怨声载道。
某一天傍晚,有位渔民讨点小海刚刚上岸,渔霸上前敲诈勒索。柯成贵见此情景,出面主持公道,渔霸转而殴打柯成贵,反抗中,柯成贵将渔霸杀死。随后,他连夜驾着小舢板逃往他乡。
1931年底,柯成贵潜回西洋岛。很快,他聚集了一批儿时的伙伴和曾经饱受欺凌的乡亲们,专门和官府、渔霸针锋相对。柯成贵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行为深得人心,投奔者日益增多,他的队伍迅速发展到100余人,10多条枪。西洋岛上的天后宫见证了这只队伍的成立与壮大。
1933年底,柯成贵得知闽东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便秘密派出西洋岛武装队伍的副队长、福安六屿人林红弟到福安柏柱洋一带寻找闽东党组织。
1934年1月,时任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委员的曾志代表党组织,同陈亮等人前往西洋岛。
此后,闽东红军海上游击队在对敌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海岛乡下辖的浮鹰岛,距西洋岛仅5海里。今天,这里依旧留存着海上游击队的遗迹。在文澳村的三更楼自然村,这些隐蔽草丛中的石头房子,如今已成断壁残垣,据说就是当年的“红军楼”,是游击队员的集体宿营地。文澳村中心的会场,就是当年海上游击队的指挥部所在地。
在闽东党组织的领导下,这支海上部队的组织纪律性逐渐增强,战斗力大大提高。他们以西洋、浮鹰、北礵等岛屿为根据地,经常出没于霞浦、福鼎、宁德(今蕉城)、福安、罗源等地的沿海,开辟水上交通线,购买军需用品,配合陆上红军作战,驰骋千里海疆。
1935年3月22日,连(江)罗(源)县委和闽东红军西南团被迫撤退到西洋岛。敌人闻讯而来,切断海路,对西洋岛进行“围剿”。
危急关头,营长柯成贵沉着冷静,一边指挥部队对敌作战,一边将撤退上岛的同志转移到偏僻的岩洞中隐蔽起来,这个位于横屿岛的红军洞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第二天,柯成贵在给岩洞里的西南团同志送食物时,被敌人发现。为了转移敌人的注意,柯成贵往岩洞相反的方向撤退,最终不幸被捕。
为了迫使柯成贵交出闽东苏区党组织和海上游击队的秘密,敌人百般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但柯成贵始终没有向敌人吐露半点信息。
1935年5月1日,在福州鸡角弄刑场,柯成贵英勇就义,年仅27岁。
烈士与大海同在,遗志与军功传扬。时光流转,不忘英烈。如今,海岛群众、边防官兵自发祭扫柯成贵的衣冠冢,就是最直接、最朴实的情感表达。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宣告成立。不久,在柯成贵曾经战斗过的闽东千里海疆,共和国的海军部队正式进驻,为守卫东南沿海、加强国防建设、促进军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似乎是一种历史的传承。
当年闽东苏区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海军司令员的叶飞上将在回忆录里这样写到:“闽东苏区与其他苏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有海上游击队。全国唯一独特的最早的海上红军就在我们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