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三绝”的历史心声
——王清玉戏曲艺术收藏馆电视专题片脚本


梁 镇 川
巍巍吕梁山麓,滔滔孝河两岸,一座新型的“全国百强县市”——孝义市,奇迹般地演绎着现代化建设的神话。孝义标志性古迹——中阳楼,千百年来蕴育传承着“中和位育”、“行孝仗义”厚重灿烂的孝义文化。皮影、木偶、碗碗腔,正是孝义人民在人文历史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下,用智慧和心血,培育浇灌出来的三朵戏曲艺术奇葩。而在孝义新城西关世纪购物广场悄然兴起的“义乐园戏曲文化收藏馆”,便是平生从事戏曲艺术的王清玉、李继爱夫妇“梦想成真”的艺术杰作。
“艺苑三绝”,是指绽放于孝义大地的皮影、木偶、碗碗腔三朵戏曲艺术奇葩,也是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果连同流行于胜溪大地的晋剧、汾孝地秧歌,那么孝义市就拥有正式列入《中国戏曲志》300多个剧种中的5个。如此说来,号称“中国戏曲之乡”,人称“无孝不成团”的美誉,也就名至实归,当之无愧了!吕梁人民艺术家梁镇川先生曾填词“多丽”,热情讴歌了孝义戏曲艺术。




几千年,中和孝义源流。汇人文,由从亘古,民风乡俗珍馐。影偶演,支杆手杖;碗腔唱,咿呀金喉。离合悲欢,人情世理,台前幕后舞歌讴。逢庙会,吉时婚庆,锣鼓绕山沟。村村建、楼台亭榭,雅韵悠悠。
到如今,号称三绝,奖杯锦旗丰收。柳树坪,红遍三晋;风流剧,享誉京州。国级非遗,标名保护,传承新创又从头。共凝铸,戏缘魂脉,师徒志谋酬。梨园美,奇葩竞绽,粉墨春秋。
正是在戏曲文化艺术魅力的熏陶与感染下,也正是基于保护、传承、发展孝义五个戏曲剧种的担当和责任,王清玉先生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努力,自费创办了“孝义市义乐园戏曲文化收藏馆”。在孝义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布展于孝义市西关世纪购物广场E座,正式挂牌为“孝义市义乐园戏曲文化收藏馆”。展馆占地1300余平米,现在已初具规模,展出的的藏品有:孝义戏曲史话、名伶名家风采、演职人员集锦、名家唱段荟萃、剧目剧照留影、新旧剧作文本、录像录音珍存、唱腔曲谱抄本、戏装道具乐器、各类戏台模型等等,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花花色色,琳瑯满目,堪称戏曲艺术宝库。还有戏曲演艺厅、皮影木偶传习厅、讲座茶话厅等,可谓戏曲艺术家的乐园。


孝义市义乐园戏曲文化收藏馆,将皮影、木偶、碗碗腔、晋剧、孝义地秧歌等五个戏曲剧种集于一馆;把创作、表演、导演、文场、武场、舞美、戏装、导具等融为一体,蕴含了戏曲艺术的审美情趣,再现了近百年来孝义戏曲的人文历史,洋溢着中华传统戏曲的艺术意境。
一旦步入这个戏曲艺术殿堂,我们仿佛梦回艺苑。当历史的记忆再现于现实,那一曲曲婉转悠扬的唱腔唱段,一幕幕情趣宕荡的选段选场,一帧帧满载故事的黑白彩照,一件件风雨沧桑的戏装导具,一幅幅寓意深邃的名人字画,会唤起人们无尽的遐想,激发人们艺术的畅想,无疑会激起人们对中华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和眷恋。
这里有孝义碗碗腔剧团1950年建团以来曾用过的16个团名,近70年的历史演变。
这里有碗碗腔《白洋河》《柳树坪》《三上桃峰》《风流三部曲》《酸枣坡》等里程碑式的经费剧目的艺术风采。
这里有“白昼间木偶作怪,夜间时牛皮成精”的皮影、木偶的发展历程。
这里有老一辈艺人,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优秀演职人员珍藏的玉照。
这里有著名剧作家、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党组书记曲润海,著名戏剧家、原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郭士星等知名人士的亲笔题词与捐赠的艺术珍品。
这里有全红木质地、雕刻精美、充满地方文化特色的“镇馆之宝”皮影戏台。
可以说,件件藏品精美别致,桩桩展品美不胜收,幅幅照片多姿多彩,真是珍稀宝贝,数不胜数。
这是时光的对话。
这是历史的心声。
这是戏曲的缩影。
这是艺术的升华。
吕梁人民艺术家、原吕梁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长梁镇川先生,为展馆撰写《前言》;著名戏剧家、原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郭士星先生,为展馆撰写《后记》。
当你徜徉于这戏曲艺术殿堂,当你流连于这历史沧桑天地,定然会感悟到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和精美绝伦,也会感受到戏曲艺人的学艺艰难和高超技艺,更能体会到展馆主人的艺术追求和无私奉献。
“王清玉义乐园戏曲文化收藏馆”的正式开放,必将对戏曲艺术,对“艺苑三绝”国家级非遗的保护、传承、弘扬,对全市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