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军魂的熔炉

(电视专题片脚本)

秉德 朗夫 家革


铸造军魂的熔炉(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绿色的军营,

雄壮的歌声;

绿色的方阵,

威武的士兵。


迎着灿烂的朝霞,走来一列共和国的士兵,这就是某部双大功七连。她是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连队;她是祖国钢铁长城上一块普普通通的基石。

历史的风风雨雨,时代的熊熊烈焰,增添了这个英雄连队迷人的风采。有人把它比作一座熔炉,一座铸造军魂的熔炉。


推出片名:铸造军魂的熔炉


七连走过的路,是一条充满奋斗和追求的路,是一条浸染鲜血和汗水的路,是一条通向成功和荣誉的路。

1947年,七连在攻打河北正定城时,被晋察冀野战军授予“登城先锋”锦旗。

战争年代,七连先后涌现出全国战斗英雄黄树田、特等功臣王儒、大功荣立者吴志勇等140多名英模人物。

1985年,七连在某次防御作战中,出击歼敌207名,摧毁敌工事38个,荣立集体一等功。连队有19人立一等功,23人立二等功,36人立三等功。

1976年以来,七连先后3次立集体二等,9次立集体三等功。连队党支部连续9年被军师树为先进党支部。两次被军区树为标兵连队。


如果说七连是一座铸造军魂的熔炉,那么,七连的军事训练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多少年来,面对政治风浪的冲刷和社会气候的干扰,这个大比武年代的军事训练尖子连,始终以军事训练为本,不管东西南北风,抓住训练不放松。

如今,在军事训练这块天地里,七连仍然像当年那样,威风凛凛,气势如虹。

他们连续10年全训,年年都是先进,夺得365枚金牌。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每一名士兵,都肩负着捍卫祖国尊严的神圣使命。

七连的士兵,每年都要经受为期3个月的素质强化训练。

他们每天练爬山,练越野,练军体。

也许这座山在地图上很不起眼,而七连的每一个士兵,都在这里倾洒过艰辛的汗水,留下了不平凡的脚印。

在这200多米的距离上,3个来回为一组,一气要跑3组、5组到10组。

铸造军魂的熔炉(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鲁迅说:世间本无路,人走得多了,也就成了路。

士兵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不起眼的山包上,趟出了这条“七连之路”。士兵们在山顶那棵不起眼的树杆上,刻下了不朽的“七连精神”。

他们在不同的地段上,选择了三条越野路线,分别为5公里、10公里和15公里。士兵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蜿蜒起伏的路线上,在这机械、重复、枯燥,艰辛的运动中,他们一次次甩掉惰性,一次次战胜懦弱。有人开玩笑说,在七连当3年兵,流下的汗水要以吨计算。

似滚滚的铁流,碾压出成功的坦途;

似坚硬的犁铧,耕耘着士兵的追求。

这个又瘦又矮的小战士叫于培群,他入伍仅3个月,却完成了3年的训练内容。

残酷吗?不!他们把自己紧紧地捆在军人的使命上!

残酷吗?不!他们须臾离不开神圣的军人使命!

残酷吗?不!他们把自身的法码加在了军人使命的天平上!

残酷吗?不!他们每天要完成的“五个二百下”才更较劲。

这看上去司空见惯,平平淡淡。然而,士兵们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这样练下去,却并非易事。

在每年365个日日夜夜中,他们把这当成了家常便饭。细细算来,这些数字也许令人惊讶,每天5个200下,就是1000下,一年就是365000下,当3年兵就是100多万下。

这,正是构成士兵强健肌体的条条筋骨;

这,正是汇成七连雄浑之力的涓涓细流。

新战士杨新伟:“刚到七连,确实受不了,但想想年轻人吃点苦不是坏事。看看俺七连的兵,站出来有一个是一个,上了比武场又威风,又神气,根本就没对手。这个时候,俺们心里乐滋滋的。要说有点想法,那就是脸晒黑了,找对象可能会成困难户。但那也不是绝对的,没准儿有的姑娘还就喜欢俺们这号黑乎乎、硬邦邦的小伙儿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去年,七连12个训练课目,考核成绩10个优秀,2个良好,连队体育达标率为90.8%。

良好的军事素质,为提高连队战斗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8月28日,七连为韩怀智副总长表演战术课目,受到首长高度评价,称赞他们“个个都像小老虎”,并和战术班的同志们合影留念。


如果说七连是一座铸造军魂的熔炉,那么,过硬的作风纪律就是必不可少的氧化过程


要表达七连过硬的作风纪律,也许找不到合适的字眼。但是,若说七连有着钢铁般的纪律,磐石般的作风,丝毫也不夸张。

团领导:“过硬的作风纪律是七连的一个好传统。多少年来,七连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这个传统都不变型,不走样,的确是难能可贵。”

机关干部:“不仅在集会场合,一眼就能看出哪块是七连。就是在平时,七连的兵看上去也不一样。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

其他连队干部:“我们二连,在军事训练上敢和七连比个高低。但在作风纪律上要赶上七连,很不容易。”

的确是这样,七连过硬的作风纪律,来源于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来源于各种场合的艰苦磨练,来源于持之以恒的严格要求,来源于每个官兵的自觉养成。

他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把严格的管理和养成贯穿于连队一切活动之中。

他们严格以条令条例为行为规范。在集团军组织的条令条例考核中,连队总评成绩98.1分,其中24人得了满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们人人都是合格的条令兵。

他们注意从点滴入手抓好养成。内务卫生,体现出七连的线条加方块。大小集会,展示出“七连方阵”的风采。点滴小事,也反映出七连的特色。

铸造军魂的熔炉(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有一次全团集会,酷暑下,“七连方阵”纹丝不动。也许是因为训练劳累的缘故,有2名战士不由得打了个盹儿,但端坐的姿势仍像雕塑一般。

团领导说:“七连的士兵打瞌睡也比别人正规。”他们把这句赞语当作批评,回来后全连披着夕阳的余辉练起了静坐,任凭蚊叮虫咬,仍然端坐如钟。从此,七连“打瞌睡也正规”与“全连静坐”的故事传为佳话。

他们把艰苦场合作为作风纪律的训练场。那年,七连参加引黄济淄工程,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每天要突击十五六个小时,每人每天要完成7个土方量。因为水土不服,连队80%的同志拉肚子。在这样异常艰苦的关头,他们没有一个退却。有的单位借来骡马,雇来推土机。而七连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硬是靠人拉车推,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在意志和作风上,也是公认的强者。他们说:骡马和机械可以代替我们劳累的双手,但不可能给连队带来过硬的作风。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中,越是要体现和培养过硬的作风。按常规带兵,带不出严锐之师。该狠心的时候,就绝不能有温情。

他们把服从是军人天职的观念,强化为每一个士兵的自觉行动。

采访战士张学风:“听说在一次5公里越野时,你们班长踢了你一脚,有这事儿吗?”

张学风:“有这事儿。在跑五公里的头天晚上,我的脚扭伤了,班长不知道。当时,我掉在后面,班长心里着急,催了我好几次我也没跟上,一气之下就朝我屁股踢了一脚。我开始觉得挺委屈,回来后把情况跟班长汇报了。班长很内疚,一个劲儿向我道歉,还领我到卫生所上药。”

“对这件事儿,你有啥想法?”

“我想,青年人血气方刚,磕磕碰碰的事儿是难免的。话又说回来,班长也是为我好,是为了班的荣誉。因此,我根本就没往心里去。”

“你认为当好一个战士,最基本的是什么?”

“绝对服从!”

过硬的作风纪律,铸就了士兵们雷厉风行、英勇顽强、压倒一切困难的军人气质。

在集团军组织的建制连军事比武中,这是战士许长福,脚脖子上打着封闭……

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

这种奋不顾身、一往无前的精神,不正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军魂在闪烁吗!


如果说七连是一座铸造军魂的熔炉,那么,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不断吹氧的过程


有位军事家曾这样说过:战争,不仅要战胜敌人的武器,而且要打败敌人的灵魂。

军人的本性就是要征服,要战胜。平时要征服一切困难,打仗要战胜一切敌人。

为了锻造这样一支士气高昂的战斗集体,七连党支部精心设计着思想政治工作的蓝图。

刚刚穿上国防绿的士兵,他们理想的王国五彩纷呈。然而,他们还不明白,为什么历史把最悲壮的篇章壮留给军人书写,生活把最枯燥的旋律交给军人弹奏,命运把最艰难的道路指给军人跋涉……

当稚嫩的理想与生活的现实发生碰撞时,他们引导每一个士兵沿着军人的轨迹,不断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引发思想深处的裂变,用绿色的锦线,编织着理想的花环。

他们把连队的历史荣誉,当当成宝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在实践中加以积蓄、发扬、光大,把革命英堆主义精神,注入每一个士兵的头脑之中。

一代代官兵培育和铸就了连队之魂:“连队的荣誉高于一切”“处处打先锋,样样争第一”。

这是七连能够经得起战时与平时两个考验,能够连续保持先进荣誉的光辉旗帜,能够具有长盛不衰凝聚和后继力的精神源泉。

铸造军魂的熔炉(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新兵到连队的第一堂课,就是传统教育课。参观的第一项内容,就是连队的历史荣誉。新兵下班的第一个班务会,班长找新兵的第一次谈话,首先强调的是连队的荣誉和争第一的精神。他们经常请老英雄、老战士回连讲传统,使每个新兵萌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为连队争光,为连队留名。

七连的连歌振奋人心:“我爱这火红的战旗,她是大功七连的荣誉,旗下登城立战功,旗飘老山留英名,啊——英雄的连队,啊——火红的战旗……”

每逢重大集会和参加军事比武,他们都用这雄壮的连歌激发官兵士气,都以这铿锵的旋律,迸发心灵的最强音。

当然.七连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把她融汇贯通于各项活动之中,充分体现在“处处打先锋,样样争第一”上。官兵们豪迈地说:“训练就是我们的舞台,比武就是我们的节日。”

特别是在重大场合、重大比赛中,七连这种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展示得更为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有一次,七连参加团歌咏比赛,得了个第二。官兵们心里很不是味儿,全连带到这座山包上,憋足劲儿一气唱了两个小时,官兵们嗓子都唱哑了。打那以后,七连只要参加歌咏比赛,每次都拿第一。他们说,不受失利之苦,难享胜利之甜。

有人说,七连没有后进的士兵,这似乎不符合辩证法。他们也曾遇到过后进的士兵,也曾品尝过转化后进士兵的苦辣酸甜。

战士丁四宝,在家时人称“丁教头”,经常参与打群架。刚入伍时,他的行为习惯与连队的规矩节奏时常发生错格。然而,荣誉的激励,环境的熏陶,气氛的感染,唤醒了他的良知,激发了他的自尊,使他终于转变为闻名全军区的训练尖子和优秀班长,两次立二等功,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战士姚念超,人称“姚二爷”,在其他连队时闹得很凶。调到七连后,他很悲观。连长诚恳地对他说:“你的过去已成为历史,七连不会记你的帐,但希望你重写新的历史。”肺腑之言使他惭愧地低下了头,当晚就向连队表决心:“我一定好好干,为七连争光。”他参过战,立过功。有一次他做错了事,指导员把他带到了连队荣誉室,一起面对牺牲战友的遗像,默哀15分钟。

深沉的哀思,使他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无言的教诲,使他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七连这块净化灵魂的热土,促使他向昨天告别,让人生重新曝光。他当上了班长,入了党。回顾自己的生活轨迹,他深有感触地说:“我要是早到七连就好了!”

这位战士叫臧世伟,在家时很娇惯。初到七连吃不了苦,吵着、闹着非要调出七连不可。连队仍然把他像亲弟弟一样看待。

语重心长的谈话,像春风化雨,滋润着他的心田。不失时机的激励,像滚滚热浪,激发了他的上进心。


如果说七连是一座铸造军魂的熔炉,那么,坚强的骨干队伍就是那坚实的炉基


“班长是军中之母”“班长是兵头将尾”“班长是兵的司令”。古往今来,几乎每一个军事家,都十分关注班长在军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七连,他们把骨干当作连队的“脊梁”来培养、锻冻、信任和使用。

他们选拔骨干之严,丝毫不亚于“考状元”。除了思想好、肯吃苦、会管理的这些条件外,还必须是军事训练上的佼佼者。因此,七连班长的军事素质,个个都是“顶呱呱”,个个都有“拿手好戏”。

一班长蒋志刚——战术标兵

二班长孙仙洲——投弹能手

三班长曹金建——四项全能

四班长史生富——军体标兵

五班长朱向前——特等神手

六班长郑  彪——长跑健将

七班长张保国——队列教官

八班长耿润安——木马王子

九班长李国祥——优秀教练

铸造军魂的熔炉(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他们配备骨干,坚持唯才是举。不搞论资排辈,做到能上能下。1987年底,连队选配18名正、副班长,有17名是当年入伍的战士,许多老兵都在他们的“麾下”。

郑彪当上六班长后,原来的班长马绪民给他当副班长,原来的副班长王祥运成为他们班的战士。

郑彪对他俩直来直去说:“你们资历比我老,原来是我的顶头上司。那时我无条件的服从你们,现在我是一班之长,你们也得听我的,服从我。”

马绪民、王祥运心悦诚服地表态:“班长,你放心,你确实比我们强,,我们绝对服从你。”

他们要求骨干做到:问题不出班。战士出了问题,先拿班长是问。

平时要求战士,无论大事小事,必须先向班长报告,不得无故越位。

战士亲属来队,班长第一个接待。战士家中来电报,班长第一个谈话。

七连的骨干,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

这些士兵精英成为连队的中坚力量,那真会是无往而不胜,无坚而不摧!


如果说七连是一座铸造军魂的熔炉,那么,每一名干部就是起关键作用的炉前工


军人,是一个奉献的岗位,是一种牺牲的职业。军人,与奉献为伴,与牺牲同在。

在七连这块奉献的绿洲,每一名干部都在用自己粗糙的双手弹奏着奉献的乐章,都在用自己火热的身躯背负起奉献的责任,都在用自己艰辛的汗水浇灌出奉献的果实。

七连干部对“双大功连”,时时怀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心。他们说:“七连的旗帜上,浸染着先烈们的鲜血,浸染着几代人的汗水。如果七连的旗帜在我们手中倒下,那就有愧于人民的重托,有愧于战士的信任,有愧于先烈们的在天之灵。我们只能为连队树碑添彩,不能给连队败家抹黑。”

原连长孙兆群,一等功臣。他曾在某战场上当过突击队队长。至今身上还留着7块弹片,常常抬不起胳膊,迈不动步子。但他总是风里来,雨里去,施工训练一马当先。

原二排长孙宜国,战中身上中有几十块弹片,腿骨致残,仍然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

人们也许还记得,在没有新郎的婚礼上,由妹妹陪着妻子入洞房的故事。原一排长李清海,就是那位因参战而缺席婚礼的新郎。如今,他已是双大功连一连之长。后来,在妻子分娩时,他又因带队给总参首长作战术表演,不能守护在妻子身边。在妻子剖腹产需要丈夫在手术单上签字时,他又一次缺席。医生们对这位默默奉献的军人深表敬仰,对这位含辛茹苦的军人妻子给予了极大的关切,破例为她做了手术,并给予了特级护理。

指导员阎士雷,爱人嗓子失音,向丈夫表达意思全凭打手势、递纸条。爱人抱着希望来到部队,想让丈夫陪着到医院诊治。然而,阎指导员一直不得闲,把这件事一拖再拖。爱人委屈地给他写了一张洒满泪水的纸条,上面写道:“老阎,你太过份了。”

无情未必无情未必真豪杰。七连的干部也是血肉之躯,也有脉脉温情。在生活的百花园里,也有他们带来的徐徐春风,也有他们吹绽的家庭之花。然而,当个人利益与连队需要发生冲突时,他们心灵的天平,毫不犹豫地向着连队需要倾斜。这就是一个军人的情怀,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奉献。

铸造军魂的熔炉(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七连的干部始终抱定一个宗旨:战时和士兵生死与共,平时和士兵同甘共苦。他们时时处处,把自己摆在排头兵的位置。

跟班作业,是七连干部的家常便饭。三排长潘世却刚刚调到七连时,看到干部每天和战士一样摸爬滚打,有点不理解。一打听才知道,这是七连的传统。特别是在艰苦的场合,哪里有战士,哪里就有干部。

别看阎指导员身高不过1.65米,今年已经32岁,是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可要是论军事素质,他却一点儿也不含糊。翻越障碍,他能跑出21秒的好成绩。在集团军建制连军事比武中,连队5名干部参赛4个课目,成绩均为优秀,平均成绩高于战士。

一排长聂传祥,是院校本科毕业生。在七连实习期间,连队火热的生活,使他立下了“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的坚定信念。刚刚到七连时,他单双杠只能完成1—5练习,投弹不过40米。差距使他忧虑不安,使他奋起直追。他经常利用晚上和星期天时间忘我训练。“士过几月,刮目相视”,在集团军比武时,他条令考了99.7分,投弹49.5米,障碍22.8秒,射击9发7中,有三项成绩在连队干部中名列前茅,荣立三等功。

七连这座铸造军魂的熔炉,锻铸了非同一般的军人品质,军人胸怀,军人气度,军人风采……

几年来.七连的种子洒遍了绿色的军营,洒向了祖国的大地。他们为团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骨干,为祖国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绿色的军营,

雄壮的歌声;

绿色的方阵,

威武的士兵。

这是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连队。

这是祖国钢铁长城上一块普普通通的基石。

他们迎着灿烂的朝霞,走向新的未来!

1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