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心境,或许只有到了耋耄之年才能领悟,亦或只有彭善尧这样的人才能释怀。可是老伴儿王满翠却从此陷入了悲痛,再未踏出过家门一步,来了外人闪躲着不见,当彭善尧上工走了,她默默的把门窗又关了起来,希望有一天她能勇敢的打开家门走出来。
麻料村的木料备好了,工期却出了状况,主家请了风水先生勘察后,认为今年起屋不吉利,决定延后再建,具体什么时候也没有明确说明,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心情有些低落,彭善尧也非常遗憾,他只好指挥徒弟们把木料架空包裹起来。
彭善尧是土家族吊脚楼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然而这重身份却也让他感到一丝惋惜。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里的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扎根”到了山村,凭借坚固耐用,整洁便利的优点,这个外来户慢慢得到当地人的认可,并逐渐在取代传统古朴的木构房屋。
为了传统文化的发扬,为了吊脚楼技艺的传承,彭善尧经过三个多月的走村访巷,却并没有找到有建吊脚楼意向人家,*后,他决定用模型呈现土家族吊脚楼的核心技艺。
一个多月后这座双吊式吊脚楼模型终于完工了。
眼下,彭善尧没有其他项目,酒店也在收尾中,过段时间他带着徒弟们应该会去重庆,听说那边一个旅游区找他建吊脚楼。
善于思考的人,总有火花可以绽放,勤劳的人,总能找到高效的方法。二者兼备的土家人,几千年来不断思考,不断演变,从*初的穴居发展到吊脚楼,这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创造的杰作。这是一幅“天人合一”的中国山水画, “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彭善尧也在不断改良吊脚楼技艺,这栋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扶贫楼,他为它设计了一顶漂亮的帽子,这何其不是一种探索,他为吊脚楼奉献了一生,为了保护传承吊脚楼技艺他还有自己的一个愿望。
梁思成先生曾感慨到:一种新的建筑风格的形成并修炼成一地一域的文脉符号,成为代表一方土地的人文精神气质,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由哪一位建筑‘大师’一时的‘灵感’创出来的。”一个地域建筑风格特性的形成,是这个地区的人民经过千百年摸索、实践、创新、发展而来的。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大承载体,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体系的直观符号。
彭善尧,父母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名字,而他活出了自己,胸膛里装在太阳,他炽热的心照亮了别人,闪耀着自己。在一座座长脚的房子里,有他对人们的祝福,有他对传统的坚持,有他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