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太阳升起,晨练的人们,井然有序的交通,生机昂然的场面。】
又是一个明媚早晨,人们尽情享受着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幸福和荣光。
公元二〇〇五年,年轻的晋城市迎来了她二十岁的生日。
【插入一段过生日的场面,二十根蜡烛,一个美貌的少女,一群现代的年轻人。】
二十岁,一个多么美好的青春年龄。富有朝气,充满激情,意气风发,一往直前。你可以用任何一个美好的词汇来形容她。
二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但是,对于青春的晋城来讲,却有着太多太多值得大书特书的精彩瞬间;将这些精彩的瞬间串接起来,就是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一首首感人至深的壮丽诗篇。
现在,就让我们追寻着青春晋城的成长脚步,去寻找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一种奋力开拓的精神,一条争先发展的道路吧!
第二集 崛起
1.
早在晋城建市之初,几个年轻的摄影家来到市区泽州路的晋翔饭店楼顶,他们想通过自己的镜头,来记录这个城市的面貌。
【采访摄影家韩宽晨:那是1987年吧,晋城刚刚建市不久,已经是阳春三月了,可站在泽州路最高的建筑物晋翔饭店的楼顶,看到的却依然是一片凄凉。整个泽州路光秃秃的,今我们这些搞摄影的同志要多失望有多失望。】
(老新市街的场景)
不知是什么时候,这群摄影家们忽然觉得晋城市开始稍稍有了变化。
【程画梅:起先是邮电大楼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接下来是那几家银行的相继崛起。再以后是煤海宾馆、物贸大厦等。宽阔的街道两旁,一棵棵雪松象孔雀开屏,好看极了。我们纷纷拿起相机,一口气拍了好多照片。】
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了摄影家们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
他叫王慧田,1990年开始,他以华街广场的毛主席塑像为背景,拍摄了一系列的反映时代发展和城市变迁的照片。
【王慧田:为什么选取主席像为拍摄对象】
2004年,王慧田带着他的这些照片去日本参加影展,引起轰动。
【王慧田讲在日本受欢迎,作为晋城人的自豪,感谢城市的建设者给了他创作的源泉。】
应该感谢城市的建设者们,是他们用不竭的才思和晶莹的汗水为我们创作出了晋城这一部激奋人心的作品。
张太平,晋城市第一任城建局长,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城建局长。
【张太平:当时咱们这个市区,其实也就是个小县城的家底,根本没有城市功能,一出县城就是村落和成片的原野。】
当时,按照省委的要求,晋城市必须利用三年的时间,整体从长治搬迂下来。
【张太平:时间紧,任务重呀,咱不吃苦能行?搞城市建设,规划是龙头,没有蓝图不行因此,我带领大家每天都要到野外勘察,滚得满身都是泥,有几次都听到狼叫。】
“要把晋城市建成太行山上的小深圳”,这是当时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了搞好规划,晋城市在省内外邀请了众多的规划设计专家加班加点认真研究设计规划方案,淘汰再淘汰,优选再优选,最后决定放弃旧城建新城、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
【规划专家:当时的城市道路规划为八纵八横,泽州路和凤台街的设计宽度为70米,那个压力和阻力实在是太大了,好多人持反对意见。有人批评说,太原市迎泽大街才6 0米宽,咱们的市区人口少,车辆少,要那么宽的路,不是胡闹么。可是,最后大家考虑到将来城市的发展,还是同意70米的方案上马。】
(1989年凤台街大转盘)
蓝图总算敲定了,可是,修建这个新城,最起码要花七个亿的资金,省里才给了可怜巴巴的2500万元,资金缺口太大,剩下的钱从哪里来?
在这种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一个切乎实际的决策:“启动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在政府的引导下,依靠煤铁资源富裕起来的晋城农民,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城市的商业和餐饮业,建起了一座座大商场、大酒店和贸易市场,总投资等达到了几十亿元。在迅速提升了城市品位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具有晋城特色的城市建设模式一一农民托起的城市。
农民参与城市建设,加速了晋城的城市化进程,反过来,晋城的城市化又提升了农民的素质,推动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焦乐生,白云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上世纪80年代,西巷大队出资建起了白云商场,焦乐生出任商场经理,他以12万元起家,将“白云”品牌越做越大,白云商贸有限公司也完成了从城市建设参与向城市功能服务者的转变。
【焦乐生:这种转变,突出的是人的转变,意识的转变。农民托起了城市,反过来城市也改造了农民,提升了农民素质。】
2.
人的转变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旧城改造则是大多数城市扩大发展的瓶颈,晋城也不例外。从本质上说,旧城改造也是通过环境的变化来促进人的变化。晋城是个农民城,市区共有城中村43个,面积达8400亩,占到了旧城区的70%,占到了建成区的24%,涉及人口4.8万人。到2001年时,旧城区也仅一个非农居委。城中村内村居混杂,巷狭道窄,垃圾成堆,居住环境差,治安隐患大。居民戏称:“是农民没土地,是市民没身份,城不城,村不村。”群众怨气很大。
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成为群众的期盼和时代的重托!
黄华街是晋城历史上形成的商贸街,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黄华街成为城市快速发展的一个障碍,堵塞了城市南北的通畅,遮挡了东西的对接(现在有反思,认为拆错了,但那时候却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1997年6月29日,黄华街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城区副区长、指挥部负责人,讲主要面临的几个大问题,尤其是资金问题如何解决】
在发展中解决障碍,在发展中树立信心,在发展中寻找经验。
黄华街改造为经营城市做了最好的注解,解放了干部群众的思想,积累了旧城改造的宝贵经验。
历时两年多,1999年8月,黄华街改造工程完工后,原来只有4.5米宽的狭长小街,改造成了连接城市南北长2公里,宽40米的主要干道。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具有东方园林与现代建设双重风格的颇具魅力的商住中心。
【居民的评价】
为了彻底解决“城中村”问题,2003年5月,“城中村”改造工程启动。
【工程启动的新闻资料】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实施工程建设。
【采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城中村改造要坚持“以城养地”的原则,改造区内的土地拍卖出让收益,原则上全部用于建设。这也是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进行城中村改造的主要原因。】
事实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城中村”改造从2003年9月开工到2004年5月第一批住户回迁,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更为可喜的是,这项涉及1500多户,8000多人的工程,没有一户上访。
【采访:“城中村”的回迁户:几十年了,没有想到我活着还能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我市“城中村”改造的经验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得到了推广。
“黄华街”和“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完成大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为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奠定了基础,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青春的气息和活力。
3.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很难想象,一个钢筋混凝缔造的现代城市如果缺少了绿色的装扮,将会是怎样的景象?
值得庆幸的是,作为晋城人,我们生活的周围总是跳跃着绿,铺排着绿,渲染着绿,被绿色所包围。
【园林局局长:我们按照“建一路,绿一路,一街一景,一路一树,因路造景,因景配绿”的原则,塑造了泽州路雪松一条街,凤台街松柏一条街,东环路青桐一务街,黄华街杜仲一条街等颇具特色的绿色精品街道。每一条街道的绿化,我们都是费了很大脑筋的。】
说起城市的绿,不能不提一个名字——王小宽,这个看上去有点土里土气的人,在晋城市却有着一个很现代的名字——城市骄子。二十年来,他和他的园林绿化工人一道,在晋城市区大大小小的角落里,用一滴滴咸涩的汗水,浇灌出一片片嫩绿和花香。城市的道路修到哪儿,他们就把绿色栽到哪儿;城市建设到哪儿,他们就把绿色带到哪儿: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太行山上缔造出了一个“四季如春,花香四溢”的“绿色之城”。
【采访王小宽:“你们看,这就是我们栽种的第一棵松。我们为什么要造雪松呢?因为雪松不但观赏性强,而且对大气中的氯化氢和二氧化碳有较强的过滤作用,可以充当咱晋城的环保卫士。”】
1987年的冬天特别的冷,冒着寒冬,王小宽和园林工人开始在泽州路上栽种雪松,也开始了“绿色晋城”的建设步伐。
【王小宽:严冬挖坑,呵一口热气,胡茬上立刻就结一层霜。大伙儿戴手套挖土不方便,只好光着手憋足力气使劲挥舞着铁镐,镐头刨下去,一镐一个白印儿,虎口震裂了,手臂冻破了,双脚冻得没了一点点知觉,而背上的汗水却浸透了几层衣衫。】
苦战一个月,树坑挖好了,但王小宽却发现泽州路上的土质太差,不利于苗木的成长。于是,他让大家把每个坑往深挖了一米,找来汽车,拉来大粪和坑土进行搅拌后再填回坑里。
在广大园林工人的辛勤耕耘下,泽州路成了全省有名的绿化样板路,成为晋城市一张牛气十足的绿化名片。从此,绿色开始在这座城市漫延、生长……
1989年,晋城植物园建成;
1996年,泽州公园建成;
1999年,人民广场、物贸广场建成;
2000年,七星广场建成;
……
晋城市园林绿化的步子越迈越大。
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大开放、大融合的观念渐入人心、但是,在晋城,机关、单位、学校、工厂还被一堵堵围墙包围着,“满园春色”都被关在了围墙之内,“一枝红杏”也难得能从围墙中跳出来。局促、隔断、堵塞成了城市建设中的一大弊端,机关单位的“小绿”无法与城市的“大绿”对接,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档次和品位。
【《拆墙透绿》的新闻】
2002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拆墙透绿”运动在晋城推开。
几个月后,整个晋城焕然一新,开放的铁栅栏将绿色完完全全地透了出来,不但使晋城变得更美更靓,还大大提升了政府的形象。
4.
而晋城市园林绿化的最大手笔,当属“两河治理”工程。
晋城市城西的西沙河和城东的东沙河,是市区两条主要河流,从西北流向东南,横穿市区中心,全长9. 05公里。多年来,这两条河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杂草横生,被人们戏称为晋城的“龙须沟”。
【老百姓:哎呀,别提这两条河了,一提它就恶心,就想吐呢……俺家住在这河边儿,最怕过夏天了。那太阳出来一晒,河水蒸发出来的臭气真真难闻。那蚊子苍蝇,飞得满屋儿都是,心烦得就连饭都没法儿吃……】
【环保技术人员:所谓水污染中的“五毒”:氰、汞、铭、砷、酚,两河里全有,因此说,两条臭河已是“五毒俱全”了。】
刚刚从省城调任晋城担任市长职务的李雁红,目睹了两河给人民群众造成的危害。经历了非典灾难之后,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出发,从创建最佳人居环境,打造国家级园林城市出发,2003年6月,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治理东西两条污水河。
【插两河治理工程启动的新闻】
作为建市以来最大的市政建设项目,“两河治理”工程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拆迁工作中,工作组的工作开展得相当顺利,“两河”沿岸的百姓主动拆迁的事迹,数不胜数,谱写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工程的建设者更是斗严寒、抗酷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建设美丽晋城的诺言。
2005年5月1日,“两河治理”一期工程竣工庆典,正式对外开放。一大早,许多市民便走出家门,争睹改造后西河的优美景观。
【插当时百姓的采访】
两河治理解决了城市防洪、排污突出问题,增添了现代园林,提升了城市品位。
如今,晋城市的公共绿地面积已达229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5%,绿地率达27%,人均公共面积达8平方米,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结合,市区与城郊连成一片的园林绿化体系。
5.
绿地如果缺少了蓝天的映,美丽自然大打折扣。在启动两河治理工程的时候,一项立足于让全市人民呼吸上新鲜空气的“蓝天工程”也同时启动。
【蓝天工程启动的新闻】
【采访环保局局长:为了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200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蓝天工程”,明确要求:“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对我们环保部门来讲,压力很大……】
“蓝天工程”取得了很大实效,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01年的28天,2002年的59天,2003年增加到172天,2004年达到了192天,晋城市区环境大大改善。
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完善。城市住宅、供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等完全可以满足市民生活和工作所需。
6.
在“开放活市”思想的指导下,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的激励下,美丽的晋城展开她热情的怀抱,迎接着八方来客。
(新华社消息:4月1日,在山西省晋城市举行的2004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暨奥运会选拔赛落下帷幕。广东队选手林轶、曾启亮、周嘉威、刘禹(从左自右)在全国游泳冠军赛男子400米混合泳接力决赛中以3分44秒19的成绩获得冠军。)
2004年3月,全国游泳冠军赛暨奥运选拔赛在这里举行,从这里游向了雅典,夺取了奥运金牌。
2004年7月,国际摄影“金镜头”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马克·吕布光临我市:
国际围棋名人赛、中德拳击对抗赛、甲A篮球四强赛……
一系列比赛在晋城的举行,大大提高了晋城的城市知名度,把一个青春、热情、美丽的晋城推向了全国,推向了世界。
7.
【采访规划局局长: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我们于2004年,对城市建设进行了第三次规划,到2020年,晋城市市区总面积将达到54平方公里。将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和良好人居环境的城市。】
按照规划,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为:北抑南拓、西调东移。北抑是指主城区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煤矿采空区,城市建设应抑制向北发展,可利用白马寺山的知名度和森林植被,发展旅游业。南拓是指南部用地条件良好,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区域。西调是指对现有传统工业用地项目进行调整。东移是指依托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形成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教区。
【规划局长:未来几年将建成图书馆、会辰中心、赵树理文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污水处理厂、大型热电厂等项目】
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太行儿女正在登攀。
我们晋城的未来,是诗,是画,会更加美丽,妖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