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流之浴血出征 

(电视纪录片脚本)


铁流之浴血出征下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脚本)
闽东特委含溪旧址纪念碑

叶飞、阮英平、范式人召集各地坚持斗争的负责人在寿宁含溪举行会议,重建党组织,正式成立中共闽东特委:叶飞担任书记,组织部长是阮英平同志,宣传部长是范式人同志,委员有许旺、郑宗玉、陈挺等同志。

字幕:独立师分为三个纵队:叶飞率领独立师主力第一纵队在各地机动。范式人同志率第二纵队在福安、寿宁地区活动。阮英平同志指挥第三纵队在宁屏古地区活动。

这一时期,闽东党组织和闽东红军独立师不但在这块孤立的滨海根据地内站稳了脚跟,保存了力量,而且将游击区扩大到闽浙两省23个县域,成为国内革命战争在南方的重要支撑点。

 1935年10月,粟裕,刘英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百余人,在寿宁县的郑家坑和闽东特委会师。双方共同决定,组建闽浙边临时省委,由刘英同志任书记,粟裕同志任组织部长,叶飞任宣传部长兼团省委书记。

面对重新燃起的燎原之火,1936年1月,国民党调整闽浙边区的“清剿”部署,企图围困聚歼闽东红军独立师和红军挺进师部队。

张发奎接任闽浙赣边区剿匪总指挥,国民党五十六师刘和鼎部从霞鼎地区起,经浙江平阳、丽水、龙泉直至庆元布下一道封锁线,每隔二三里即设一岗哨。

这是国民党对闽东苏区的第二次“围剿”。闽东局势再度严峻。

 但就在外部形势极端严峻的时候,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内部却出了“南阳事件”,危及本已危险的闽东革命局势,而叶飞也再次遭遇生死边缘。

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后,双方关系很好。但后来刘英同志与叶飞及闽东特委在如何坚持斗争的方针上产生严重分歧,闽东特委不得不宣布退出闽浙边临时省委。

叶飞完全没有料到,之后等他的是一场“鸿门宴。

字幕:1936年7月,浙江庆元南阳村

闽浙边临时省委通知叶飞到庆元南阳会面。叶飞和陈挺同志立即率一个纵队到达南阳。没想到,当晚饭席间,叶飞、陈挺和闽东的干部当即被挺进师预先布置的人马扣留。在押解途中,遇到国民党军队的袭击。叶飞和陈挺同志才得以脱身。后来称之为“南阳事件”。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闽东党组织虽然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内外交困,但仍然坚守信念,坚持斗争。1936年4月中旬,中共闽赣省委在闽北洞宫山仰头村成立。

铁流之浴血出征下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脚本)
闽东闽北两地党委联席会议召开地仰头村

闽东、闽北两块根据地的联通打开了革命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铁流之浴血出征下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脚本)





铁流之浴血出征下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脚本)

军歌嘹亮

铁流之浴血出征下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脚本)
“百丈英风”摩崖石刻

字幕:1936年9月,蕉城虎贝百丈岩

一九三六年秋天,蒋介石更加疯狂地对我南方根据地进行第三次“清剿”。闽东独立师自组建以来最悲壮的牺牲——百丈岩九壮士就在这时期发生了。

铁流之浴血出征下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脚本)
铁流之浴血出征下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脚本)

当时,阮英平任闽东特委组织部长,率领闽东独立师第三纵队120多人,从连江罗源山区转战宁德,驻扎在虎贝东源村。保安团得知后即从桥头、桃花溪和林口方向扑来。为了掩护纵队主力转移,第二支队长阮吴润率20多名战士在制高点百丈岩顶与敌发生遭遇战。最后,只剩下阮吴润等9名战士毅然砸烂枪支,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九位战士中有6位烈士的身份得到确认:阮吴润、冯廷育、余深德、高细瑶、谢兆量、何帮灿……其余3名战士身份至今仍无法确认……

闽东人民的牺牲精神感天动地——

从1934年秋到1937年冬,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使闽东苏区成为党领导下的南方8省15块游击区之一,先后有7000余人参加或坚持了游击斗争。据不完全统计,仅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领导,闽东各县委及所属区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闽东红军独立师和游击队营以上干部的牺牲人数就达120多人。有2100多名官兵牺牲,25000多名群众遭国民党反动派残酷迫害。

到1936年下半年,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由国内战争逐渐转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

与上级失去联系的中共闽东特委为了搜集党的公开文件,了解国内外形势,每隔一两个月就要攻打敌据点,夺取报纸。与此同时,在福安白区工作的郭文焕同志也转来中央最新文件。

当时在福州有一个秘密交通员,外号叫“莫斯科”,与香港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有联系。经常给闽东党组织买一些书报、武器、弹药、西药,甚至连国民党军军械库里的迫击炮都买来。通过他们,闽东特委才看到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和其他宣传品。

闽东党组织迅即成立了闽东人民抗日军政委员会,代替闽东苏维埃政府,闽东独立师对外也改名为闽东人民抗日红军,开始了开展抗日统一战线的活动。

铁流之浴血出征下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脚本)
亲母岭战役

但是国民党顽固派对闽东特委提出和平谈判的呼吁置若罔闻。闽东三年游击战争的最后一仗——宁德亲母岭战斗打响了。

1937年8月初,敌人侦知闽东独立师一部在连江活动,立刻派出一个加强连“追剿”,一路尾追至宁德老根据地。8月19日,叶飞和阮英平、陈挺率部在宁德亲母岭设伏尾追之敌。毙伤敌11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亲母岭一战将国民党福建当局打到合作抗日谈判桌上。

字幕:1937年秋,宁德桃花溪

那时,部队全部集结宁德桃花溪整编待命。叶飞曾在回忆中提及,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宁德的梅坑及桃花溪地区是党和红军值得完全信赖的红色堡垒。那里的人民群众不怕牺牲,支持革命,为闽东革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据蕉城区老区办统计,桃花溪地区有126人参加革命,有34人牺牲,有57人被评为“五老”。

亲母岭战斗后,1937年9月,国民党福建当局和闽东党组织第一次谈判地点设在霍童文昌阁,国民党方面由省保安处处长黄苏为代表。

国民党当局提出要叶飞亲自去谈判。特委经认真研究决定:不宜由叶飞出面谈判,派范式人同志作为全权代表去谈判。

铁流之浴血出征下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脚本)
第一次闽东国共和谈旧址——霍童镇文昌阁

在霍童文昌阁,我方提出闽东人民抗日红军(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愿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队等五个条件,而国民党坚持要把红军收编为“保安师”。我们要改编,他们要收编,一字之差,第一轮谈判无果。

到10月,八路军南京办事处派张云逸到闽东,想与闽东特委取得联系,国民党当局却加以阻挠。

独立师获悉后立即陈兵宁德城下,吓得黄苏急令紧闭城门三天三夜,并派人找闽东特委再次谈判。第二、三轮谈判,由范式人、阮英平同志分别到宁德城关天后宫与黄苏继续谈。但都没有谈成。

铁流之浴血出征下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脚本)

第二、三次闽东国共和谈旧址——城关天后宫

12月初,八路军南京办事处派少校参谋顾玉良经福州与国民党福建当局交涉,前来桃花溪,向闽东特委传达了周恩来同志派他来闽东了解情况以及中共中央组建新四军的决定,要求闽东特委尽快实现国共和谈,完成闽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的任务。

至此,中共闽东特委终于与中央接上了关系。

那时,中央在南昌建立了长江局东南分句,决定将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并在南昌成立了军部。

12 月中旬,叶飞受命与顾玉良一起赴南昌新四军军部接受任务,途经福州时会见了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陈仪迫于形势,终与中共闽东特委达成五条合作抗日协议,闽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第2支队。

字幕:福建人民出版社《风展红旗》(第二辑)范式人:《闽东和谈前后》——

铁流之浴血出征下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脚本)
霍童桃花溪

“闽东和谈的胜利,应归功于党中央长江局,归功于周恩来同志”

与国民党福建当局谈判期间,闽东特委将闽东红军独立师和各县游击队及新入伍的战士共1300多人陆续集结在桃花溪整编,进行抗日军政训练。

在改编集结地点上,我们坚持“独立自主靠山扎”原则,部队集中在宁德根据地中心的桃花溪地区,决不去国民党当局指定的县城,以免被包围缴械,而且桃花溪周边百里内,国民党军一概撤离。

但国民党军在桃花溪区域迟迟不撤军,双方在桃花溪区域针锋相对。经过一番的斗争,双方才撤回各自的防区。

和谈内容其中还有一条:闽东红军停止打土豪以供给部队。但随之寒衣、伙食都成了问题。向国民党当局借,对方又提出了“收编”的老套。闽东特委当即提出:自由行动,自己解决,恢复“打土豪,做财政”。国民党当局闻之魄散,只好拨出八九百套棉衣、棉裤和伙食经费1000元。

整编训练期间,桃花溪群众都争着帮助部队采购日常用品,编制草垫、草席、草鞋,帮助砻谷、椿米,赶制、缝补被褥和军服。宁屏古根据地的群众也纷纷前往桃花溪输送物资。

1937年12月,闽东红军独立师移驻宁德虎贝石堂集训。

铁流之浴血出征下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脚本)
闽东独立师北上抗日石堂集训遗址

1938年1月下旬,闽东红军独立师开拔到屏南县棠口村。2月14日,六团分别从棠口、双溪出发,经屏南、政和、松溪,进入浙江,直奔皖南,挥师北上抗日。

铁流之浴血出征下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脚本)
屏南县棠口村

1938年的春天,山海闽东,莽莽山川,映山红遍。

字幕:《叶飞回忆录》:

旁白:“我在南昌接受了新四军军部命令,部队开到屏南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任命我为团长,阮英平同志为副团长,全团约一千三百多人,开到屏南县城集中。

一九三八年二月十四日,我们奉命离开了战斗多年的闽东,踏上抗日征途,留下范式人同志在闽东坚持斗争。”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铸造这支“铁流”,闽东儿女有4万多名革命群众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残酷迫害,被杀害20044人,被灭绝户173664户。闽东全区记录在册的革命烈士7326人,更有无数无名英烈无法统计。他们永远长眠在了共和国大厦底下。

我们的江山是人民的鲜血染红的。

我们要永远铭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新四军军歌或新四军六团团歌渐起,愈发嘹亮。)

(片尾字幕逐现:

一九三八年三月下旬,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到达安徽岩寺地区集中。

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日,改编为新四军1师1旅;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一日,编入新四军第1纵队为1旅;

一九四六年一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1旅;

一九四七年一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1师;

 

该师战斗力强,被新四军军部定为甲等旅,是三野头等主力师,有百旅之杰的美称。

抗日战争,参加过著名的郭村保卫战、黄桥决战、苏中反清乡作战、天目山反顽作战、宿迁战役;

解放战争,参加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解放上海战役;

抗美援朝,一九五0年十一月改称志愿军第58师入朝,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在长津湖战斗中,第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一九五二年十月回国,恢复第58师番号。

一九七九年三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一九八五年十月,改称陆军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执行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

一九九八年九月,缩编为摩托化步兵第58旅,不久即改装机械化步兵,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机械化步兵旅。)


铁流之浴血出征下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脚本)

谨以此片

献给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浴血疆场的

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将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