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
健步跨入新时代
视频:锡伯族人民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面。
图片:锡伯族社会新变化的图卷;舒慕同、赵德林等人的画像。
解说词:新疆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代代遭受旧中国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锡伯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迎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全国锡伯族同胞与全国人民一起用各种方式欢庆解放、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新疆和平解放后,宁西县原县政府及基层政权机构暂时留用,舒慕同仍留任县长。县政府设有秘书室、民政科、教育科、建设科、粮食科、税务局、公安局等科室。基层政权组织也暂时保留了清朝时期的总管制和牛录制,维吾尔和哈萨克族聚集地区则保留了千百户长制。
在党的关怀下,1949年底,锡伯族干部舒慕同和赵德林,同其他少数民族13名干部一起,被中共新疆分局直接吸收为新疆第一批少数民族中共党员。不久,舒慕同由宁西县县长被任命为新疆省公安厅副厅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又授予他“人民功臣”和“解放大西北”荣誉勋章。锡伯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已经到来。
视频: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进驻宁西县的场面;宁西县召开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画面。
图片:解放初期锡伯族民众的各种形象图卷。
解说词: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六军十七师五十团进驻伊犁。4月团部派吕兴银、白云海、杨福生三名中共党员在内的地方工作队,到宁西县组建中共党组织。7月,成立中共宁西县委员会,选举吕兴银为书记。并开始培养锡伯等民族领导干部。5月,宁西县工作团在锡伯中学发展第一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22人,并建立了第一个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6月11—18日,宁西县召开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宣告成立宁西县人民政府。会上塔依尔·达吾列提被选为县长,图奇春为副县长。大会决定废除锡伯族聚集地区自清朝延续下来的总管牛录制度以及维吾尔和哈萨克族聚集地区的千百户长制度,改建为区乡人民政府,宁西县行政区分为四个区二十几个乡。7月,中共宁西县委员会成立,吕兴银任县委书记,委员4名。县委设立秘书室、组织部和宣传部,郭永昌任秘书室秘书,白云海任组织部部长,沙陀任宣传部部长。
视频:丈量土地画面;朝鲜战争视频剪辑。
图片:锡伯族地区农村进行土地改革、民众为抗美援朝捐款捐物、歌舞表演的图卷;那启明与战机画面。
解说词:1951年到1952年,锡伯族聚集地同全国一样,开展镇压反革命、“三反”等运动后,紧接着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广大锡伯族人民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开展爱国增产捐献运动。在朝鲜战场上,锡伯族官兵也不畏强敌,英勇顽强,奋勇杀敌,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辽宁锡伯族飞行员那启明,在朝鲜战场历次战役中,先后击落三架美军战机,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一枚,1955年荣获解放勋章一枚。
视频: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画面。
图片: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牌匾、察布查尔县召开座谈会等图卷。
解说词: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和政府把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区域自治问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相继制订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3年11月,在新疆,首先将伊犁霍城县锡伯族聚居区作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选地区,建立了伊车嘎善锡伯族乡。一个多月后的1954年1月初,宁西县锡伯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设置专门办公室,开始开展创建锡伯自治区的各项筹备工作。1月13—15日,筹备会召开座谈会,全县各界有名望的上层人士、部落头目、宗教人士等32人参加座谈会。会上,由沙陀主任做报告,宣讲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意义,宣读了新疆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计划以及建立宁西县锡伯族自治区的决定。开明人士佟荣昌在会上介绍了参观内地的见闻,通过其介绍,与会人员了解了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物产丰富,知道了内地的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最后讨论决定,以察布查尔大渠名“察布查尔”拟定为自治区名,并经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伊犁地委指派专人,在全疆锡伯族中广泛征求意见,严格审核“察布查尔”一词的词义和来源后,上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
视频: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时场面。
图片: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牌匾等图卷。
解说词:1954年3月17日,宁西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会上宣布成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区(县级)。废除宁西县旧称,以锡伯族人民公认的“察布查尔”大渠名命名锡伯族自治区。会议选举沙陀为人代会主席,吐尔汗·阿西尔、阿瓦斯汗·达路拜为副主席。中共宁西县委员会也随之改称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区委员会。3月25日,中共察布查尔区委和区政府代表察布查尔各族人民,分别向毛泽东主席和西北行政委员会发了致敬电。
1955年11月,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根据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要求统一省、地、县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规定,通过决议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区人民政府改成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委员会,原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改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委员会县长、副县长。随即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行政区分为7个区30多个乡。锡伯族集中的8个牛录相继都建立了中共党支部。从清朝延续下来的“牛录”之称,因为在锡伯族人民中深入人心,普遍被喜爱和引用,所以被保留下来,并一直使用至今。
视频:察布查尔地区20世纪50年代生产生活场面。
图片:察布查尔地区20世纪50年代生产生活、医生治病等图卷。
解说词:1955年2月,根据上级安排,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开办互助合作训练班,培训在本县推行互助合作社工作的干部。培训班安排1955—1957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开展互助合作计划。同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农民基本都由“初级社”转入“高级社”。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后,根据上级安排和指示精神,开始建立和完善其他职能机构。1957年3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选举韩少杰为县政协主席,佟荣昌、保伯克·阿丹拜、沙比尔阿洪·伊斯拉木为副主席。6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工作委员会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员会。9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改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妇女联合会。
1958年5月14—20日,召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选举郭基南为县长,别肯·阿都吾木别克、吐尔逊·伊米尔、巴彦图为副县长。大会致电毛泽东主席,衷心感谢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派出医疗专家小组来县根治“察布查尔病”。察布查尔病是1946年开始在锡伯族中流行的病,是人们误食锡伯族制作的正在发酵的面酱“米顺糊糊”而引起的肉毒杆菌中毒的病。察布查尔病根治以前,因少年儿童误食“米顺糊糊”死了不少。
视频:锡伯族干部群众在山上、村镇等地大炼钢铁的场面。
图片:锡伯族干部群众在不同地区土法炼钢铁的画面。
解说词:195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从此,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推向高潮。全国所有锡伯族聚集地都被卷入了该风潮。1958年9月14日,伊犁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隶属的三区改设为火箭人民公社,是伊犁地区成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9月11—14日,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县人委开办试办人民公社训练班,决定在全县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新体制。9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大炼钢铁总指挥部,成立钢铁独立营,下设八个连,组织万余人上山进驻阿勒玛勒沟,自制土炉,土法炼钢,全县开始大炼钢铁运动,几乎全县每家每户闲置的铁制品都溶进了土法炼铁炉里,结果都变成了渣铁疙瘩,弃于荒野。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也抽调大量人力前往界梁子大炼钢铁,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
视频:锡伯族干部群众公共食堂吃饭的场面。
图片:锡伯族干部群众在地里劳动、公共食堂吃饭的画面。
解说词:1958年10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依照上级指示精神,在全县各地陆续建立起公共食堂,在不到几个月时间,全县共建立公共食堂252个,就餐人数达到31865人。当时,所有人民公社所属的每个生产队都建起了几个公共食堂,在初期“吃饭不花钱”的口号下,几个月之中,几乎将集体牛羊、白面都宰光、吃光,并且出现了严重浪费现象。后来中央纠正共产风,食堂的伙食才转归平民化,并要求社员将口粮都交到食堂。进入60年代之后,人民公社社员的生活水平日趋下降,尤其是饮食方面越来越显得低水平,加上全国性“三年自然灾害”,公共食堂的伙食只能勉强维持,伙食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凡适龄儿童是不是已经入学,均不给搭伙。后来,公共食堂在快要办不下去的情况下,每个生产队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允许天气转凉后,让社员自主决定将口粮拿回家自己做饭。公共食堂经过近三年时间的运行,使得集体经济遭受了重大损失,最后不得不陆续停办,社员吃饭都回到了家。
视频:人民公社时期各类视频剪辑。
图片:人民公社化时期锡伯族社会的各种活动图卷。
解说词:1958年底,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党政根据中央及伊犁州的指示精神和具体安排,不落人后,召开全县科级以上干部会议,迫不及待地实行全县农业区人民公社化。决定将原自治县四区和六区合并组建为火箭人民公社,简称火箭公社;原三区和七区合并组建为金泉人民公社,简称金泉公社;原二区组建为团结人民公社,简称团结公社;原一区组建为红旗人民公社,简称红旗公社;原一区所辖海努克合并于五区,组建为东光人民公社,简称东光公社。人民公社下面均分为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实行以队为基础,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的分配制度。人民公社下辖各大队、生产队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设施、农作物种植、生产工具、劳动方式、公社社员的计分形式、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以及年终分配形式等,相互都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很多方面几乎不存在差异性。人民公社体制一直持续到1984年5月。
视频: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各种活动、红卫兵跳“忠”字舞场面。
图片: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各种活动及揭批“四人帮”的图卷。
解说词:1966年5月20日,根据上级《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声讨“三家村”的紧急通知》,察布查尔县召开县直机关“声讨会”和“文化大革命”动员会,拉开了本县“文化大革命”序幕。8月10日,全县传达《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县中小学开始停课“闹革命”,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红卫兵、红小兵走上街头破四旧,开始革命大串联。到1967年本县“造反夺权”运动进入高潮,县委县政府及部分基层组织陷入瘫痪。
1968年1月初,察布查尔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实行军事管制,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代行公、检、法职权。5月,县、社、队干部开始前往大寨大队参观学习。开展“三忠于、四无限”、“革命大批判”活动。1969年1月26日,察布查尔县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大会,当天,首批知识青年700余人,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报名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0年10月底,全县进行“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运动。1971年6月,察布查尔县召开“落实政策”大会,对部分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文化大革命后期,察布查尔县学习大寨运动十分高涨,县各级部门以及公社、大队、生产队先后都派出人员,到大寨参观学习,频繁召开各级参观学习报告会。1974年3月,察布查尔县委发出通知,开展“批林批孔”和“教育革命”。1976年初,察布查尔县委召开工作会议,要求全县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到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中,保卫“文化大革命”的成果。
1976年10月,察布查尔各族各界热烈庆祝华国锋就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热烈庆贺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之后,全县掀起了揭批“四人帮”罪行的高潮。文化大革命同时在察布查尔县结束。
视频:改革开放以后,锡伯族各项社会活动、家乡各种变化的场面。
图片:锡伯族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变化的图卷。
解说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党和国家已经在各领域开始进行拨乱反正工作。1978年9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安排,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先后为被错划的7名“右派分子”和3名“地方民族主义分子”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安置了工作。12月24日,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员会受上级统一安排召开常委会议,学习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常委们一致拥护党中央做出的撤销“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天安门广场事件”和“两个凡是”方针的决定等。同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党委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为1956年调进该院任俄文教授、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音德善,做出“摘掉右派帽子,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决定,并派该院组织部的干部,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找其侄子传达了该院党委的决定。
1978年,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通知精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革委会办公室负责,开展全县首次地名普查工作。清理部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产生的如“红旗”“反修”“东方红”“向阳”“东风”等地名。1979年6月25日,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决定,撤销自治县“五七大学”。8月,中共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委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精神,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1979年10月20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农业改变过去吃大锅饭的经营模式和制度,全面推行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队包工到组,定额管理,实行“五定一奖”;作业组的划分根据劳动力、土地和资源情况,因队制宜。拉开了农村农业生产改革的序幕。1984年5月,察布查尔县开始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村。全县共建立9个乡人民政府、2个镇人民政府、52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现代体制基础。
视频:东北锡伯族社会活动、东西两地锡伯族之间交流交往的场面。
图片:沈阳锡伯族史学会、各地联谊会、锡伯族乡镇、学校等图卷。
解说词: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恢复和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先,恢复和完善全国唯一锡伯族自治县的各项职能,然后逐步建立和恢复东西北锡伯族地区的自治乡镇。如1983年6月,成立辽宁沈阳兴隆台锡伯族乡。1984年6月,成立辽宁黄家锡伯族乡。同年,恢复伊犁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1985年,成立辽宁锦州市义县高台子满族锡伯族乡。1988年,成立辽宁丹东市龙王庙满族锡伯族镇。1990年,成立黑龙江双城市农丰满族锡伯族镇、辽宁沈阳市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1991年,成立辽宁铁岭市开原八宝屯满族锡伯族朝鲜族镇。2004年,成立吉林省扶余县三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乡。几十年来,这些乡镇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指引下,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很快,人民生活逐步走上小康。如辽宁沈阳市兴隆台锡伯族镇,被誉为“中华锡伯第一镇”。辖17个村委会,镇内有工商、国税、地税、信用社、供电所、后勤、农场等15家驻镇单位。小城镇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该镇结合本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在农业上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2006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镇水田生产全部实现了节水灌溉,水稻种植面积已达3.5万亩,每年生产优质水稻3万吨,所产“锡伯贡米”享誉全国。全镇现有企业近40个,其中规模企业12个,绿色大米、电线、电缆、地热管是该镇的主导产业。该镇的发展变化,为其他锡伯族乡镇的未来发展树立了典范。
视频:东西北锡伯族同胞在察布查尔、辽宁沈阳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等地进行四一八节联欢的场面
图片:东西北锡伯族专家学者进行各种学术交流的图卷。
解说词:1764年部分锡伯族西迁、锡伯族同胞形成东西两地分居的局面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1809年图伯特、1956年管兴才等5人访问过本民族东北故乡。改革开放后,东西北锡伯族地区相继成立了方便两地同胞交流交往的各类学会、联谊会、文化传播中心等民间团体,如1980年成立新疆锡伯语言学会;1986年成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学会;1987年5月成立辽宁锡伯族史学会,次年4月,辽宁锡伯族史学会大连分会成立;1988年6月,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成立,7月,齐齐哈尔市锡伯族联谊会成立,8月,长春市锡伯族联谊会成立,11月,恢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2月,哈尔滨市锡伯族联谊会成立;1989年7月成立锦州市锡伯族联谊会;1994年,成立辽宁省凤城市锡伯族学会;1996年,黑龙江锡伯族研究会在哈尔滨市成立,辽宁抚顺市成立锡伯族联谊会;1999年,黑龙江鸡西市成立锡伯族联谊会;2004年,新疆嘎善文化传播中心在乌鲁木齐成立。这些学会、联谊会、文化传播中心作为两地锡伯族同胞交流交往的平台,为两地锡伯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发挥了很大作用,几十年中数千人次实现了相互交流交往,多次召开了有关锡伯族语言文字、爱国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学术研讨会、座谈交流会等。
视频:东西北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项目的视频。
图片:东西北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证书、各级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弓箭制作、刺绣等图卷。
解说词: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之后,全国锡伯族聚集地区根据当地相关部门的安排,纷纷召集锡伯族专家学者,开始从事搜集整理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工作,经过较长时间的田野调查、论证、筛选,确定了50多个申报项目。它们涵盖锡伯族特色文化的方方面面,并且都具有代表性。到目前为止,其中很多项目被入选国家级和省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西迁节”“锡伯族萨满歌舞音乐”“汉杜春”“朱伦呼兰比”“锡伯族弓箭制作”“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萨满歌舞”“锡伯族东布尔艺术”“锡伯族刺绣”“锡伯族书法艺术”“锡伯族婚俗”“锡伯族民间故事”“锡伯族射箭”“锡伯族杭西”“锡伯族蝴蝶舞”“锡伯族全羊席”“锡伯族民歌”“锡伯族拔火罐传统疗法”“锡伯族抹黑节”“满文锡伯文书法”等几十个项目已列入国家级和自治区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名录,还有不少项目列入自治州一级代表作名录;顾玉林、吴景石、月香、全福、富秀昌、佟铁山、佟宝、鲜志、陶文新、苏崇安、金永辉、文艾新阿、塔琴台、金忠、杨秀玉、格吐肯、文秀成、文军、关双留、何钧佑、佟李美、伊春光等二十多人被评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他们为传承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很大贡献。
视频:进入21世纪后锡伯族地区乡镇、县城新变化、新气象。
图片:锡伯族男女老少欢乐的面容、博物馆、展览馆、锡伯古城、各类图书等图卷。
解说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东西北锡伯族地区的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突出变化,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发生了根本改善,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农村居住条件大有改观,所有乡镇都通了柏油马路,田间规划正在往现代化发展,美丽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文化教育使本民族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也认识到以文化教育振兴民族事业的深刻道理,因此,锡伯族的教育普及率在各民族中名列前茅。察布查尔素有“箭乡”之美誉。目前,察布查尔各乡镇级学校多数组建了业余射箭队。锡伯族中涌现出了不少高级教练员、国际级和国家级运动健将。
文学艺术创作作为锡伯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方面,几十年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批文学创作者先后推出汉锡文字的长短篇小说、纪实作品、回忆录、散文、诗歌等数十部。锡伯族历史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研究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已出版200多部资料集、研究专著、文集、译著、通俗读物等。人民生活中每日离不开的广播、影视、网络通讯等,在锡伯族地区已有了飞速发展。小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已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锡伯族的民间歌舞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创新、移植为手段,表现出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越来越多自发成立的民间舞蹈队、演出队等,日益丰富着本民族的文化生活。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休闲娱乐活动,出国游、出省游、出疆游、省区内游已经成为常态。至目前,在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下,所有锡伯族地区的乡镇、县都已摘调贫困帽,正在向更高小康水平迈进。可以相信,随着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锡伯族的幸福生活将会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