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集

民间文艺多乡愁


视频:锡伯族民间艺人在庙宇、舞台上表演各种戏剧、舞剧、舞蹈以及弹奏乐器的场面。

图片:锡伯族民间艺人表演各种戏剧、舞剧、舞蹈以及弹奏乐器的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戏剧、舞剧、舞蹈、音乐和乐器。其戏剧和舞剧是清末民初逐渐形成的。而其自古相传的舞蹈,则是本民族固有的游猎游牧文化特点的粗犷歌舞与其他民族歌舞结合的传统歌舞,如萨满舞、蝴蝶舞、贝伦舞、送荷包舞、狩猎舞、铃铛舞、请安舞等。而音乐既有移植吸收的戏剧音乐,也有艺人创作的歌唱音乐。锡伯族的乐器有几部自己民族特色的弹拨、拉奏乐器。

清末民初,我国陕西、兰州、青海等西北地区的戏剧、舞剧及其音乐、小曲子等传入新疆锡伯族地区。这些文艺形式自传入伊始,就受到了锡伯族群众的热烈欢迎。之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具有锡伯族特色的戏剧、舞剧音乐,锡伯族称为“秧歌儿牡丹”,又称为汉杜春,其剧目则称为“朱春”。汉杜春是一种有曲牌、唱腔和曲调,有生、净旦、服饰、化装和道具,既可以在民间不同场合表演,又可以在舞台演出的传统民族曲艺。主要流传于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八个牛录,迄今仍很盛行。汉杜春源自陕西越调曲子、兰州鼓子调、青海平调以及西北等地的小曲子。清末民初,个别曲目就由锡伯族民间艺人从绥定城引进锡伯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锡伯营八个牛录掀起了学演汉杜春的高潮,涌现出了一批本民族表演高手。其中很多剧目普遍在锡伯营各牛录民间排练演出,每逢节假日,在各牛录都可以见到搭台演出的景象。新中国建立后,察布查尔县各牛录都成立了业余剧团或演出队,通过翻译、移植、自编剧目等,使汉杜春的内容得到很大更新,创作和翻译了许多反映本民族社会生活的新剧种,极大地推动了锡伯族文艺事业的发展。

视频:锡伯族民间艺人演出平调剧《小放牛》《冻冰》等剧目的画面;演出越调剧《钉缸》《碾米》《火焰驹》等剧目的画面。

图片:锡伯族民间艺人演出平调剧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的汉杜春分平调和越调。平调有曲牌和唱腔之分,曲目有《磨豆腐》《钉缸》《小放牛》《下三屯》《绣荷包》《卖香烟》《冻冰》《种白菜》《兰桥担水》《赤壁》《一对红》《西厢记》《闹元宵》《倒卷帘》《送情人》等30多种,曲牌有七八种。起初,平调表演较简单,或坐着唱,或配以较简单的动作走着唱,一曲叙述一个故事或一个情节,后经历代艺人的加工、提炼,形成坐唱和走唱两种表演形式。平调在演唱实践中,吸收了锡伯族民歌音乐的许多因素,曲调多为单乐段,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在平调传统曲目演出中,器乐曲牌在开演前演奏《平调引子》《三伯儿》等曲,有时穿插演奏《四合子》《五少夫》等曲子,演出结束时演奏《柳青娘》等欢快的曲牌。

越调源于陕西眉户调。在演唱风格和语言上大多用锡伯语演唱,因此,越调音乐中加人了不少锡伯族民歌成分。越调由唱腔曲、过门间奏曲和器乐曲牌组成,有布景、服装、道具等舞台器具。唱腔有开场越调、收场越调、五更、东调、岗调、西京、采花调、琵琶调、哭长城、落江月、紧诉、背宫等近40种。越调音乐结构主要有上下两乐句结构、三乐句结构、四乐句结构、多乐句结构等。在锡伯族地区排练演出过的剧目有《张良卖布》《李彦贵卖水》《闸上风云》《西厢记》《十五贯》《吴新保》《银纽丝》等几十种。平调和越调的主要伴奏乐器有四胡、三弦、扬琴、碰铃、简板等,有时也配以笛子伴奏。在锡伯族民间,最受欢迎的是越调。

锡伯族的汉杜春戏剧、舞剧等构成了本民族艺术的集合体。其缘起和发展历史各有长短。其发展与本民族历史发展息息相关。锡伯族的戏剧音乐和说唱音乐是民国时期陆续移植的,当时在察布查尔各牛录普遍译成锡伯语演出,直至目前仍不断被民间新编演出。

视频:在舞台上表演萨满舞的场景。

图片:锡伯萨满跳神舞的图卷。

解说词:萨满舞是锡伯族自古流传的传统舞蹈,是由萨满在各种场合所跳神舞和曲调演变而来。萨满舞是通过模仿猎人在山林草原狩猎时与各种凶猛动物进行搏斗的各种动作,来表现舞蹈艺术的古典舞蹈,它粗犷奔放,热烈阳气,再现了古代锡伯人原始奔放的生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粗犷原始的生活情景为萨满舞注入了舞蹈语言,因为,当时的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自由奔跑的动物你争我夺,而萨满跳神舞驱赶的是捉摸不定的病魔,因此,锡伯族萨满舞与氏族社会人们的肢体语言十分相似。

锡伯族的萨满舞分布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八个牛录,其中以爱新舍里镇一三牛录最为流行地区。萨满舞将锡伯族萨满请神、领神、媚神、斗魔、驱魔、送神等过程完整地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在萨满进入“昏迷”状态时,萨满的副手扎里要继续击神鼓、唱神歌、跳神舞。萨满“苏醒”后,在副手扎里鼓点的伴奏下,又开始跳激烈的神舞,做出各种各样的进攻性舞蹈动作。跳神舞时,萨满神帽上的铜铃、腰上的铜镜哈准、手上的神鼓额姆琴,随着各种动作的变化而发出强弱不同的声响,萨满越跳越兴奋,最后神舞达到高潮之后戛然而止。萨满跳神舞以脚上的舞步与鼓点配合有致,兼做扭动腰部、垫步、挪脚、原地碎步、正反旋转、跳转、蹦跳、踢踏等舞步动作,达到形象粗犷、动作原始、声音铿锵、内涵神秘、气氛奔放的效果,并把驱逐妖魔鬼怪、与病魔进行激烈搏斗的神秘可怖形象要展现出来。在萨满舞中,反复出现的模仿猎人追逐野兽的形象、模仿与妖魔鬼怪拼杀和搏斗的动作,都是古代锡伯族先民狩猎游牧生活的一种肢体语言的表现。

锡伯族萨满歌舞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而且在国内只有在锡伯族地区保存着这种歌舞表演形式。锡伯族的萨满文化从氏族社会一直传承至今,虽然锡伯族的萨满教信仰已经基本消失,但它以艺术形式演变为民间歌舞音乐的组成部分,成为锡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享受和民间文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锡伯族原始信仰文化的一种艺术化体现。

视频:在舞台上表演蝴蝶舞的场景。

图片:锡伯族蝴蝶舞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的另一古典舞蹈蝴蝶舞,流传于全国锡伯族地区,在民间有许多艺人表演这种舞蹈。锡伯族蝴蝶舞的形成源远流长。历史上锡伯族的祖先曾经生活在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人们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往往模仿飞禽走兽的各种姿态,创造出模仿各种动物姿态的民间舞蹈,蝴蝶舞就是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形成并流传下来的。蝴蝶舞多以女子独舞或男女对舞表演为主,其舞姿除已经形成的若干个相对固定的动作外,在分节动作上,表演者可以即兴发挥和创新,但基本动作都不能脱开蝴蝶的各种动作形态。在锡伯族青少年女性的心目中,蝴蝶一直都是美的化身、自由的象征。小孩儿自从会走路开始,便与蝴蝶结缘,戏蝴蝶、追蝴蝶、捕捉蝴蝶成为其乐此不疲的游戏。她(他)们爱蝴蝶,从小模仿蝴蝶姿态,蝴蝶也就成为舞蹈的象征。目前,锡伯族地区的蝴蝶舞,基本都是通过对蝴蝶自由自在飞翔的形象描绘以及少年儿童捕捉蝴蝶的整个过程,艺术地展现她们对爱情、婚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蝴蝶舞节奏明快,动作活泼,一个节拍结束后略停顿,再开始第二节拍。音律也由弱惭强,厚重热烈,最后在欢快的旋律中结束。

锡伯族的蝴蝶舞有专门曲谱,多以蝴蝶命名,形成固定的曲式。伴奏多以东布尔、斐特克纳等弹拨乐器为主。在舞台上演出时,可用管弦乐器伴奏。蝴蝶舞的演出服装要求新颖别致,基本表现蝴蝶美的形象和形体特征,表演者头上缠一节红头绳,插一朵鲜花,梳长辫披于身后,项挂蝴蝶式项链,身着多种配色的蝴蝶裙,彩裙颈圈、胸围、裙摆部位镶贴金色花边,与彩裙的其他图案和颜色浑为一体,交相辉映。此外,戴耳环、佩手镯、脚穿绣花鞋,表演者右手执一块锡伯刺绣方绢,宛如蝴蝶翩翩起舞,轻盈优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蝴蝶舞作为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项目之一,受到政府和各方面的扶持,成为锡伯族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凡是在节庆之日,只要有民间舞蹈表演,就可欣赏到年轻女子的蝴蝶舞表演。

视频:在舞台上和自由场合表演贝伦舞的场景。

图片:锡伯族贝伦舞图卷。

解说词:贝伦舞是在东西北锡伯族民间最为盛行的传统舞蹈之一。在新疆,凡是锡伯族聚集地都有流传。它是一种即兴舞蹈,具有短小精悍、形象生动、随意性强等特点。贝伦舞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跳,尤其是在男女青年中最为盛行。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屋内堂间,不论人多人少,只要有一人带头奏乐,其他人就会纷纷出场表演。一般为男女双人跳,先是男的出场,独自跳数个回合后,选定一个女舞伴,跳到她面前频频致礼邀请,这时女的就会毫不拒绝地出场相伴。在很多场合,女方往往败于男方,因此想自动退场,这时男的偏偏不让她退场,边跳边拦住退路,直到舞伴频频致礼后才让她退场。男女共跳时,避免两人的身子相触及。贝伦舞的舞姿非常优美,其动作主要体现在上肢,下肢的动作不多,男性上肢的任何动作都不可高出双肩而动,根据音乐节奏扭动臀部和双臂。舞蹈动作一般由慢而快,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和明快感,使观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振奋。贝伦舞的音乐节奏明快、由慢而快,高潮都放在最后,因此,舞者往往是轻松而去,紧张而归。

视频:在舞台上和自由场合表演贝伦舞的不同场景。

图片:锡伯族男女跳贝伦舞、乐队伴奏图卷。

解说词:贝伦舞的伴奏从单一的东布尔发展为三弦、四胡、曼陀林、笛子等乐器构成的小乐队伴奏。贝伦舞是一种群众性、自娱性、即兴创作的民间舞蹈。贝伦舞乐曲旋律流畅,欢快跳跃,曲调简单,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经过民间艺人的整理谱曲,形成相对固定的舞曲。目前,民间贝伦舞有十余种。其中的“呼妻贝伦”最为诙谐幽默。舞中表现小伙子来到姑娘闺房外,向着窗户招手示意。狗叫了,引起姑娘父亲的警觉,老人故意咳嗽,小伙子被吓跑了。但他仍不甘心,自跳一阵,又来到窗下,姑娘终于被他召唤出来,双双对舞。具有较强的喜剧效果,观众与舞者共舞,情绪热烈,气氛欢快。贝伦舞艺术地再现了锡伯族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男女爱情,反映了锡伯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目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积极开展贝伦舞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锡伯族居住的各牛录举办贝伦舞培训班,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定期不定期地举行民间或官方贝伦舞比赛,并在中小学普及贝伦舞健身体操等,收到了很大的效果。

贝伦舞在我国蒙古和哈萨克族中也很盛行,长期以来,锡伯族也逐渐吸收这两个民族贝伦舞的舞蹈因素,形成了三个民族既有各自特色,又有共性的贝伦舞舞蹈语言。

视频:在不同场合跳送荷包舞画面。

图片:在民间、在舞台上跳送荷包舞图卷。

解说词:在锡伯族民间舞蹈中,送荷包舞富有人情表达的意义。送荷包也叫爱的纪念、订婚舞。荷包,锡伯语叫“法杜”。过去锡伯人无论男女都喜欢抽长锅烟。凡抽烟的人,随身都带有一只荷包。荷包上通常都绣有美丽的花草、嬉戏的双蝶、形影不离的鸳鸯等,而飞禽中所选两只蝴蝶往往表达甜蜜的爱情。荷包舞表现了姑娘们偷偷缝荷包、绣荷包花的过程和送给心爱的意中人的情景。送荷包舞多为男女双人舞,而在舞台表演时,为了突出艺术性,往往是两对或三队男女双双表演,最终都以女方含情脉脉地送给男方荷包,又羞涩满脸地徐徐推出舞台而结束。

视频:在不同场合跳狩猎舞的画面。

图片:在民间、在舞台上跳狩猎舞图卷。

解说词:狩猎舞,锡伯语称为“阿巴拉西玛赫欣”。过去,在锡伯族生活中,打猎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后来,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成为锡伯族谋生的第一职业,打猎成为锡伯族生活的传统习俗。到了近现代,民间文化生活得到发展,出现了狩猎舞。在锡伯族的狩猎舞中,无论反映近代还是现代生活,都会出现大头棒、弓箭、套环和猎鹰的形象,这很有本民族的特色。狩猎舞粗犷奔放、热情欢快,肢体语言表达刚健有力,时跳时蹦,时追时打,把狩猎时的全过程都干净磊落地表现出来。锡伯族的狩猎舞分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三种,舞者多为男性,但最后往往安排家庭主妇出门迎接满载而归的男人,以表现夫妻勤劳和谐的生活。

视频:在不同场合跳铃铛舞画面。

图片:在民间、在舞台上跳铃铛舞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民间舞蹈中,铃铛舞别具特色,是本民族传统舞蹈之一。铃铛舞,锡伯语称“活恩玛赫欣”。流行于新疆锡伯族聚集地区。这种舞蹈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坠铃舞。舞蹈者多为男子,双手各戴一直径约3厘米的铜铃,一戴中指,一挂手心,让其下坠。舞蹈者随音乐节奏即兴表演,在碰铃、抖铃、甩铃、颤铃动作中变换舞姿和舞步,脚下打出各种节奏鲜明的踢踏点。二是镯铃舞。舞者多是女子,戴项铃,双手各戴一至三个镯铃,即兴表演。手腕动作多变,有绕腕、甩手、摆手、摇手、抖手等柔美的动作。镯铃声节奏与脚下踢踏节奏紧相谐调,碎抖肩使项铃发出清脆响声。舞蹈者越跳越欢,尽兴而止。铃铛舞多用东布尔、苇笛等伴奏。锡伯族有名的舞蹈家春英,几十年前自编自演镯铃舞,曾经受到各民族观众的极大欢迎。

视频:在不同场合跳请安舞的画面。

图片:在民间、在舞台上跳请安舞的图卷。

解说词:请安舞也是锡伯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它反映了本民族注重孝道、尊重老人的文化传统,即用艺术形式表现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帮助、爱护的传统美德和礼仪风貌。该舞蹈多在节日欢乐的场合表演。基本步法是蹭地走步,有三步一停、七步一停,特点是最后一拍或两拍做自古以来形成的请安打迁动作。长辈、同辈、小辈及男女舞者,请安打迁姿势各不相同。男舞者对上辈应左腿跪地,右腿弯屈全脚踏地,双手放于右膝。女舞者为双膝弯屈,双手放在膝盖上。男女舞者对同辈请安,姿势可自由发挥,如拍手、跳踢腿、踏步、掖步、旁点步、拉手、前弯腰等。对小辈除第一个请安动作不做外,其余皆可自由发挥。双手的动作有拍掌、拍肩、拍腿、双手叉腰等,须配合最后姿势互相邀请和交流情感。有固定舞曲。该舞蹈用东布尔伴奏。

视频:东北地区锡伯族的传统舞蹈太平鼓、大秧歌、二人转和皮影戏等的画面。

图片:东北地区锡伯族的传统舞蹈太平鼓、大秧歌、二人转和皮影戏等的图卷。

解说词:东北地区锡伯族的歌舞也很丰富,其中太平鼓、大秧歌、二人转和皮影戏等最为著名。太平鼓舞是以太平鼓为伴奏的一种舞蹈,一般以男女对舞为主。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执鞭,上下翻飞,左右摇晃,翩翩起舞。太平鼓舞的动作取材于生活,它既可以舞台表演,也可以走街串巷表演,和古代贝伦舞的表演形式相同。

太平鼓是清康熙年间形成的一种集说、唱、舞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当时因创作于所谓“太平盛世”,故以“太平”名之。太平鼓又称单鼓,它按照一定的表演程序,通过演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来达到祭神、祭祖的目的。太平鼓音乐是在萨满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二人转、东北大鼓、东北皮影和民歌音乐的因素逐渐形成的,是锡伯族南迁辽沈地区以后,和满、汉两族人民一道创造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太平鼓的音乐有“九腔十八调”之称,所用曲牌约有一百多种,这些曲牌中,有的长于抒情,有的便于叙述故事,多数曲牌节奏鲜明,旋律和谐,便于舞蹈。

大秧歌是在东北古代各族民歌、歌舞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扭、唱、逗、耍、扮相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每当节庆,锡伯族聚集的村落和其他民族村落一样,将早早排练熟悉的大秧歌奉献给全村民众。

二人转因在形成初期称为“小秧歌”,故称这种形式为大秧歌。大秧歌的歌舞部分有“大场”和“小场”的区别,大场是众人一起表演的形式,舞姿豪爽活泼,小场则是少数人表演的歌舞、小戏或杂技式的“绝活”。秧歌的伴奏最初只用打击乐器,在清代中期加进了唢呐,形成了用吹打乐伴奏的形式。二人转是在东北广为流传的集歌舞和说唱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有单出头、双人转、群唱群舞、拉场戏等不同的表演方式。演员手持彩绢、扇子、花棍、灯碗、大板等道具表演,用唢呐、锣鼓等乐器随同伴奏。

皮影戏也在锡伯族群众中流行,其剧目多歌颂江湖游侠、绿林好汉,最著名的有《三国》《江湖二十四侠》《白蛇传》《明英烈》等。皮影戏的主要唱腔有男腔女腔之分,是板腔体唱腔。此外,皮影戏还采用民歌小调的曲调。皮影戏采用三弦、二胡、板胡、扬琴以及多种打击乐器伴奏。

视频:沈阳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镇小学生表演锡伯族歌舞场面。

图片:沈阳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镇小学生表演锡伯族各类歌舞图卷。

解说词:2000年,为了弘扬和传承锡伯族传统文化,沈阳新城子区政府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政府协商,调原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工团任总导演的阿吉肖昌和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少年宫少儿艺术团任团长的伊文兰,安排在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镇中心小学和黄家锡伯族乡希望小学担任教师。夫妇俩十几年来兢兢业业,为该地锡伯族学生传授锡伯族传统歌舞文化,使早已在东北锡伯族中失传的传统歌舞得以复兴,又使在新疆锡伯族中形成的西域特色歌舞得以在东北锡伯族中传播,此外,夫妇俩还给学生教授锡伯语锡伯文以及锡伯族乐器演奏,成为东西两地锡伯族同胞之间的文化使者,受到两地锡伯族人民的普遍赞许。

视频:在不同场合跳射箭舞、面具舞、单点舞、双点舞、王玛么舞、伊克尔德克、醉汉舞、扎库初路登登、铁锹舞、手绢舞等的画面。

图片:在民间、在舞台上跳射箭舞、面具舞、单点舞、双点舞、王玛么舞、伊克尔德克、醉汉舞、扎库初路登登、铁锹舞、手绢舞等的图卷。

解说词:1949年以前,锡伯族舞蹈的种类还很多,而且察布查尔各牛录之间也各有不同。据老一辈民间艺人回忆,各牛录就有几十种舞蹈形式仍在人们的记忆当中,如:射箭舞、面具舞、单点舞、双点舞、王玛么舞、伊克尔德克、醉汉舞、扎库初路登登、铁锹舞、手绢舞、唤妻舞、拾麦穗舞、送饭舞、烧茶舞、手鼓舞、拾粪舞、刀剑舞、走马舞、猴子舞等。这类舞蹈粗犷短小,节奏明快,即兴表演,形象活脱。其动作主要表现抖肩、叉腿、小蹲、大蹲、弓箭步、大跪、小跪、双手叉腰、单手叉腰、拍手、屈膝、甩手、弹手腕、胯部摇摆、半转身、全转身、小跳、滞步等。以上多数舞蹈最受年轻人欢迎,因为它们不受表演场合和地点的限制,在劳动小憩、房间屋里、移动的交通工具上等,只要有人哼相应的曲子,都可以即兴表演。

视频:锡伯族乐器制造、演奏、展览等场面。

图片:锡伯族各类乐器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的乐器种类不多,但有几种独特的乐器值得介绍,即墨克纳、东布尔、苇笛、菲特合纳、葫芦琴。

墨克纳是口弦琴,是用二寸钢片制成的吹奏乐器,吹奏时置唇间以右指弹拨左边的细钢片而振动发声,以张嘴的大小程度来控制声音的高低,一般只有五度,音域不广。它是锡伯族妇女喜欢吹奏的乐器。

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琴头和扳指像三弦,共鸣箱与哈萨克族的冬不拉相近。东布尔用山羊肠线制弦。此乐器在民间主要用于舞蹈音乐的伴奏,尤其是多用于贝伦舞的音乐伴奏。

苇笛是用芦苇秆制成的双管双簧笛子,每根管上各开六个孔。苇笛一般用于独奏。苇笛的管子虽然细小,但是,因为是双管双簧,所以音量较大,声音柔美,静夜里远处都可闻,这种乐器主要在田间地头作为劳动小憩的消遣乐器吹奏。也用于跳各种即兴舞时的伴奏。

菲特合纳是锡伯族现代所创乐器。菲特合纳为锡伯语,是花儿开放之意。菲特合纳又称弹拨琴,它是在锡伯族传统弹拨乐器东布尔的基础上,由锡伯族民间艺人安彭德根据东布尔的弹拨原理,加以改进和创新的一种弹拨乐器。20世纪70年代末,安彭德在锡伯族弹拨乐器东布尔的基础上,改东布尔琴箱的板面共振为膜板共振,缩短并加宽琴杆,指板增设品位,采用齿轮弦轴,改羊肠弦为钢丝弦,增设系弦板和护弦板,创制出新型菲特合纳。

葫芦琴为锡伯族传统乐器的一种。1764年部分锡伯族军民西迁后,锡伯族每一家庭都种植葫芦,后来民间艺人制作成类似于哈萨克、蒙古等民族东布尔的乐器,为民间的各种舞蹈伴奏。但到中华民国年间,随着各类乐器的引进,葫芦琴逐渐被人们遗忘,在民间几乎见不到这种乐器了,只留下了历史的记忆。20世纪70年代,锡伯族音乐工作者在民间采访中,发现在民间仍有人记得这种乐器的形状、制作技艺和演奏特点。他们根据民间艺人伯也额、寿林太、克新保等人的回忆,以及锡伯族已故老画家崇智提供的原始材料请木工制作,经反复试制,使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以重生。此外,还有一种鸳鸯琴,它是几十年前锡伯族艺人创制的拉线琴。

除了本民族特有的墨克纳、东布尔、苇笛、菲特合纳等乐器外,也吸收了其他兄弟民族的乐器,如四胡、二胡、京胡、三弦、小提琴、笛子、萧、锣、鼓、镲、碰铃、木鱼儿、扬琴、手风琴、满大林、吉塔等。它们主要用于戏剧、舞蹈的伴奏。其中有的乐器,还用于本民族传统舞蹈贝伦舞、蝴蝶舞等舞蹈的伴奏。上述外来乐器中,除满大林、小提琴、吉塔尔、手风琴的使用历史较短外,其他乐器都有较长的使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