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穿越沙漠向民勤调水》解说词(播出版)
片头:一组画面+音乐,然后推出片名《穿越沙漠向民勤调水》。
解说:这里是民勤县中渠乡姜桂村,村民们正在为这些撂荒弃耕20多年的土地浇青苗水。
同期声:中渠乡姜桂村六社农民 罗绪业
“今年黄河水来了,我们浇第二次青苗水。以前这地撂荒着,现在我们种上了小麦、茴香。这边还是弃荒地。以后我们还要种很多农作物。”
解说:民勤县的这个村子离黄河最近的距离是200多公里。将滔滔黄河水与茫茫沙漠连在一起的是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现在让我们从400米的高空看一下:
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开始于我们现在看到的古浪县新井村景电二期总干渠南北干分水闸处,工程全长99.04公里,其中86%穿越沙漠到达武威市长城乡五墩,在此处进入洪入河床,再经过59公里的天然河道将黄河水送至民勤的红崖山水库。红崖山水库是亚洲著名的沙漠水库。始建于1958年,水库以下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灌溉系统。
(现场水声)
这里是民调工程5#泄水闸,是黄河水进入红水河床的连接建筑物。这个壮观的水场面拍摄于2000年10月份,它标志着民调工程全线试通水成功,民勤绿洲又有了恢复绿色生机的希望。
同期声:省景电工程指挥部工务处处长 龚长金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和设计的工期,我们顺利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这次试通水的结果证明,我们的工程质量是好的,试通水是成功的。”
解说:现在让我们离开工地现场,去了解一下建设民调工程的背景,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沙海中干旱缺水的民勤。
民勤绿洲处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三面包围之中。由林网和田地绘成的绿色,正艰难地抗击着沙漠的不断侵蚀。
解说:50年代民勤的水资源还较为充足,上游古浪河、黄羊河、金塔河、西营河以及东大河出山口年径流为12.3亿立方米,下游汇成石羊河进入民勤,水量为5.88亿立方米,整个绿洲完全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但是从60年代开始,来自石羊河的水量日趋减少,灌溉用水日益紧缺,由灌溉回归水形成的全县最大的湖泊青土湖湖底干涸、裸露。生活在青土湖周围的村民们向我们描述着当年的湖光水色。
同期采访:民勤县中渠乡 村民
“我是62年生的人,68年我们懂事,当时芦苇长得深,我们掏鸭蛋,到处有小水海,现在是一挂平。”
“我们像这娃娃大的时候,还有林场,现在是一片空白。”
解说:全县30万亩耕地因无水浇灌而撂荒,现存的60万亩耕地,其中的20万亩一年只能勉强浇一次水,剩余的40万亩全部靠提取日益减少的地下水维系浇灌。
同期采访:村民
“这大片荒地,有水就是好地,今年没水,地就荒过去了。家里打过井,结果失败了。打了80多米,井打废了。花了十几万。地下水又苦又寒(咸),机井水浇过地以后,渠道里是碱,白花花的一片。
解说:由于大规模打井提灌,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林木、草场及沙生植物退化,全县目前有4.5万亩沙枣和红柳萎缩,8.7万亩枯梢,200万亩固沙柴湾开始退化,黄沙埋压了大片大片的农田。
更让人担忧的是,绿洲内地下水水质逐年恶化,矿化度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约0.12克。目前全县仍有12个乡镇,536个合作社,8万多人,10万多头牲畜的饮水极度困难。
同期采访:民勤县中渠乡志云村 张林文
“以前,我养了六头牲畜、一群羊。水没了,就把羊卖了,牛、马卖了。只留下这头驴,去远地方拉水。”
解说:据了解,全县盐碱化土地由70年代的19.8万亩增加到现在的38万亩,盐碱化土地的亩产量仅为75—100公斤左右,人均产粮不足200公斤。大量农民举家外迁,很多村子只留下这样的断垣残壁。废弃的村庄已被沙丘埋没,有的村子只剩下两、三户人家。
同期采访:中渠乡志云村 张林文
“这个村只剩下4户人家,18口人。思想还不稳定。各有各的打算。水的问题解决不了,在这里待不下去。我也想走,但家里有病人,没办法。”
解说:据水利专家们推测,若不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增加地面水,仍继续超采地下水,“杀鸡取蛋”“竭泽而渔”,地下水源将会彻底枯竭,民勤绿洲面临着被风沙埋葬的危机,河西走廊东段也有被风沙切断的可能,绿洲的屏障作用将随之消失,金昌、武威也在所难保。民勤水资源危机!民勤绿洲危机!解决民勤水资源问题,这不仅是民勤30多万人民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河西走廊命运的问题。
同期采访:景电二期延伸工程民勤指挥部副指挥
王尚宏
“天气越来越干旱,水越来越少,我们很着急。”
解说:民勤的出路在哪里?沙漠绿洲能否继续存在?这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民勤人民和各级党政领导的面前。从1983年开始,民勤县和地区的历任领导,为争取外流域调水,走兰州跑北京,想办法。省委、省政府忧心如焚,多次派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及水利专家全方位勘察民勤外流域调水线路。他们翻山越岭,在腾格里沙漠几进几出,并提出了建设景电三期,引庄浪河入民勤、景电二期延伸等“五小一大”六个调水方案。
1992年11月省上召集专题会议,本着投资省、见效快的原则,最终确定采用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的方案。1994年12月民调工程可行性报告经水利部审查通过。
同期声:原省景电指挥部总指挥总工程师 甘肃水利学会理事长 陈可言
“大沙漠里修一个长近百公里的渠道,在国内是没有先例的,另外这个工程的立项也是来之不易的。”
解说:1995年4月甘肃省委第37次常委会议决定:兴建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这是全省重点基建项目,是近期解决民勤群众生活的温饱工程。这个工程主要是:利用已建成的景电二期工程的空闲容量和灌溉间隙,充分发挥现有工程设施的作用,跨流域调黄河水到民勤,向西延伸自流渠道近百公里,设计流量每秒6立方米,每年向民勤调水6100万方。
作为建设单位的景电工程指挥部立即着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他们首先做的是与设计院一起,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背着干粮水壶,徒步行走腾格里沙漠,反复在野外踏勘研究,比较选择,优化了原初设线路。这条沙漠线路的确定,解决了原线路占地过多、征地、搬迁多次跨河、深挖方多、渠线过长等不利因素和社会矛盾,为工程的建设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民调工地的现场,记者采访沙漠线路的提出者,景电指挥部总指挥,景电管理局局长——李恒心。
同期声:景电指挥部总指挥 景电管理局党委书记 局长 李恒心
“一个好的工程,要有好的设计,就像打仗一样,我们选择“北线方案”走腾格里沙漠,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但它不占耕地,和群众打交道少,这样对工程以后的管理都是比较方便的。”
解说:选择了沙漠线路也就是意味着选择了艰难困苦,选择了与风沙、炎热、寒冷共同度过1800个日日夜夜。
同期声:甘肃省水电设计院民调工程设计总工程师 徐德富
“工程的地基处理在沙漠里是最难的,俗话说“沙中建塔”,平常是用来讽刺人的,可我们偏偏跑到沙漠里来搞工程,最高的建筑达到22米,是渡槽,而且这个沙漠是八度地震区,属于强震区,对此我们都采取了措施。”
解说:民调工程是在1995年11月8日开工的。开工之前的一个首要任务便是用50天的时间在沙漠中开通道路,这是工程开工首先要打开的一道关口,一个难题。
然而,当时的工地现场就是这样一片茫茫的沙海。没有路、没人、没有水、没有电,甚至连一只鸟都没有。
同期声:景电指挥部总指挥 景电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李恒心
“很多人担心,省上的领导也担心,水利部的专家也担心,问这么一个问题,你这个水到底能不能送过去。”
解说:当时的任务是修沙漠道路70公里,每公里概算投资仅有5万多元。这个任务相当苛刻而又艰巨。不用说国家每公里投资数百万的高速公路,即使在地理条件较好的地区修筑一般公路,每公里5万元也远远不够。顶着压力和困难,时任景电工程副总指挥的李恒心和他的同事们在沙漠里反复踏勘研究,寻找既节约投资,又满足施工需要的筑路方法。他们想过在路基中夹铺纤维袋子,以增强路基稳定性的方法,但代价高,又容易破损。而用沙砾石,运费又十分昂贵。就在万般无奈之际,沙漠里固沙的草方格,给了他们铺路的灵感。于是一个风积沙路基上铺一层麦草,压一层壤土,再铺一层12cm厚的沙砾的沙漠修筑简易道路的方案形成了。
解说:这种铺路法既经济又方便快捷,先用推土机在起伏的沙丘中推出一条平路,然后铺上麦草,压实的厚度达到3厘米便可以起到防止车辆下陷的作用。接着又在麦草上铺10厘米的壤土,整平,洒水,再用拖拉机碾压三四遍,接下来铺上一层12厘米的砂砾石,一条完全可以满足施工运输车辆通行的简易公路便修成了。
同期声:景电指挥部总指挥 景电管理局党委书记 局长 李恒心
“草要压实三公分,这个路关键是这个草,草要铺好,到时候验收,要挖开(看),挖开不够三公分要返工,听清楚没有,这个草不够,尽快返工。”
解说:就这样,随着工程建设进展的需要,沙漠施工道路也不断的向前延伸。每公路5万多元的概算没有超出。有人称这是民调建设中的又一个创举。
解说:在连绵不断的沙丘上开挖渠槽,最深处近20米。往往是刚刚挖了,就塌了;塌了,再挖,又被风沙埋了,一切还要从头再来。这是工程施工中最让人头痛的。
同期声:民勤县委副书记 民勤指挥部指挥 毛集高
“八级风刮到腾格里沙漠,这里没有一棵树”铁道部的同志感觉到,像是原子弹爆发了,他们没见过,大风一刮能见度很差,对面见不到人。”
解说:沙漠的气候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夏季最高气温41,最高地表温度达到76。冬季最低气温为零下31。参与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的全体同志们就是在这样的帐篷里,在这样的土房子里,在缺水缺蔬菜的艰苦环境下,风餐露宿,坚忍不拔,在茫茫沙海中劈波斩浪,创造辉煌。
解说:这个庞大的机械叫钢模台车,它是工程指挥部与施工单位在多年施工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民调工程的需要,共同研制出来的。采用这种设备,可以使钢筋混凝土箱型暗渠一次浇筑成型,它可以连续作业,省工、省时,保证质量,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
同期声:副总指挥 马洪程
“在沙漠里搞水利工程,这样的暗渠是保险,不然接缝太多,水漏了无法管理,因为时间一长,管道可能就看不见了,这个钢模台车我们反复研究较长时间。”
解说:工程的另一个关键问题便是钢筋混凝土的养护。按照常规办法刚刚完成的暗渠要定时洒水养护,但这样既费时、费力、费水,又不合乎沙漠风沙大、蒸发量高的实情,砼养护质量不能保证,为此景电指挥部的工程技术人员试制成功了砼养护剂,喷涂一遍,即可满足需要,解决了沙漠中砼养护问题。
同期:陈可言 现场一段讲解
解说:这些或笔直或弯曲的输水暗渠,在阳光的映衬下,熠熠闪光,如同游迤于茫茫瀚海中的钢铁巨龙,愈发威武雄壮。它是工程建设者们在沙漠中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心组织、严格管理的奉献精神的结晶。
同期:李恒心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把水送到民勤去,我想大家的目标不仅是要送到民勤去,而且这个工程要运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不坏。”
解说:在5年的施工过程中,景电工程指挥部全面推行以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为主的各项管理制度,引进竞争机制,以邀请招标为主要形式,择优选择一流的施工单位。共有省水电工程局、省水利工程地质建设公司、民勤指挥部、古浪指挥部等10个施工单位通过招标承包,参加了施工建设。监理单位驻在现场,监理人员跟班监督,随时与施工单位协调通气,并做到一周一次协调会,一月一次现场会。施工单位有什么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
在武威地区水电工程局的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严格的自检互检。
同期声:武威地区水电工程局副局长 俞长松
“这段施工区总共有7个分项工程,我们一项一项地进行,包括土方开挖,砂料石垫层,然后是钢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还有伸缩缝止水工程。”
解说:省景电工程指挥部质安处副处长卢河瑜告诉记者,向民勤调水工程全部实行三检制,有初检、复检、终检,还有监理工程师同时把关,一道工序验收完毕,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从工序把关开始,确保工程质量。工地监理负责人王恒元说,我们监理工程师常驻工地,以合同为依据,以质量高、进度快、投资省,严把工程质量关,按作业程序跟班进行检查,坚持每周召开一次现场监理会议,努力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解说:截止2000年10月,民调工程共完成投资2,9503万元。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累计完成渠道99.04公里,其中明渠14.4公里,钢筋砼箱型暗渠83.9公里,渡槽5座长1.5公里,跨铁路涵洞2座,消力井、节制闸等其他建筑物53座。据了解民勤调水工程从开工到现在,共验收分部、分项工程78740项,合格率100%,其中优良率94.68%。
解说:工程建设成后,调给民勤的黄河水,通过红崖山水库的调节,与石羊河天然径流、灌区地下水联合运用,可缓解民勤近期水资源的紧缺,所调黄河水可以灌溉15万亩耕地,同时,可以大大减少民勤县地下水开采量,有利于地下水位的逐步回升和地下水质的逐步淡化,有利于大面积沙生植物的逐步恢复。因此,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解说:2001年6月上旬,在民勤县最贫困的中渠、西渠、东镇几个乡镇,记者看到:昔日干涸的渠道正将黄河水输送到田间地头,这里的农民平均每人由原来一亩水浇地增加到二亩,地里种上了小麦、玉米、西瓜、蜜瓜、棉花、茴香、沙米等农作物。
同期声:民勤县中渠乡水管所 所长 李斌
“这个麦子长势良好,茴香也好。我们要树立节水意识,管理好。”
同期声:省景电管理局 副局长 康国玺
“我们搞民调工程,就是为了让民勤的老百姓喝上水,种上地,增加收入。我们还会进一步管理好这个工程,切实为老百姓做实事。”
解说:水,是全人类的命根子,更是民勤人的命根子。跨越千山万壑穿过大漠戈壁,费尽千辛万苦,穿越沙漠调来的黄河水,一定会让民勤这片古老而著名的沙漠绿洲焕发新的生机、燃起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