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最早的那一抹春绿——陕西紫阳县茶园“观光”记》

1、大自然总是给予人类,却从不索取。一方水土足以养活一方人,紫阳县的茶园就是一种天然的馈赠,这里的人依赖它生存、发展。

2、这里是陕西紫阳,是秦巴山区的一个小县城。这里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地里几乎看不到其他的任何农作物,耕地的匮乏让种植茶树一直延续至今,只有辛勤的劳动人民才懂得这其中转换的奥秘。

3、正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 ,茶山平均海拔在2200米以上,高山阻隔了从汉江升起的暖湿气流,在山脚形成浓密的云雾,每天随着日出散在茶树上。年平均温度可达到15.1℃,全年温暖湿润,这样的自然条件对于茶树的生长再好不过了。 到了紫阳,就不得不去山上的茶园参观,其实到这山上观光,还要看这山上的另一种“风景”。

4、眼下初春是采茶的好时节,也是茶农最忙碌的时候,新茶第一茬的采摘工作就在这个时候进行。但是今年天气有点反常,细蒙蒙的春雨中夹杂着一星半点的雪花,纷纷淋淋地在山上茶园飘洒着。

5、时令已经过了春分,高海拔的茶山上即使落雪,也留存不下来,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化成了雨水,润着正在吐露新芽的茶树。

6、不像往年,今年的茶叶叶片短小,色泽也不那么好看。望着自己的茶园,一向顺其自然的老王心中有一个期盼。他希望倒春寒天气早点结束,今年的茶叶有一个好收成。

7、天微微亮,老王一家人就背着竹篓上山了。时间容不得他们怠慢,无论今年的茶叶长势怎么样,也要赶在清明节前,把第一茬茶叶采摘完毕。这样才能保证赶在大规模新茶上市之前,自家茶叶卖出一个好价钱

8、下过雨的泥土显得格外湿滑,一家人须得小心翼翼在茶山上穿梭,顶着小雨做着这种细活虽然辛苦,但看着自己竹篓里满满的新鲜茶叶,脸上却是满满的欢喜。

9、接下来一周,老王一家人只能轮流休息,白天要采茶,晚上要安排人手炒茶。对于炒茶,老王只相信自己的双手和眼睛,他懂得火候,以及如何把握茶叶的品质。

10、清明节之前采摘的茶最受欢迎,被称之为明前茶。生长周期长,量少使得它成为茶叶里面质量、口感最佳的,也是最好销售的。

11、以前,茶叶的产量和销量上不去,茶农自产自销,全家人围着自家的小块茶园。一年下来,勉强够一家人日常开支。

12、现在,政府和相关企业借助互联网搭建平台,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拓宽销售渠道。茶农联合成立合作社,依靠现代种植模式和培育手段,规模化经营管理,一人承包,全村分红。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上去了,茶农的收入比过去更多了。

13、政府主导,茶农合资共建,一排排农家乐依茶山而建,集观光体验、美食住宿、特产销售于一体。山上家家户户都通了水泥路,茶农的的出路更多了。今年老王把自家空余的房子打造成了田园民宿,一家人再也不用都围着茶树转了,儿子成了茶园的司机,儿媳在合作社当会计。

14、200,000亩茶园使得全县土地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5000余吨的年产茶量暖了茶农的心,12亿元的产值收入成为县里摘掉贫困帽的重要支柱。

15、每天清晨,浓雾从江面扬起,待它在茶树上散去,山腰上的新绿才显现出来。伴随着清脆嘹亮的山歌,采茶姑娘上山,开始采摘第二茬春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