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斯堡:美国的摇篮
引子:1929年10月,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美国,痛苦、恐惧和绝望四处弥漫。而在美国东海岸的威廉斯堡,却是另一番景象,在洛克菲勒家族的资助下,大兴土木。洛克菲勒家族为何垂青这座小镇?
1933年,罗斯福临危受命,坐镇白宫大刀阔斧地改革。第二年,罗斯福来到威廉斯堡。总统为何亲临此地?威廉斯堡,蕴含着怎样的美国精神?
(出片名 威廉斯堡:美国的摇篮)
P1
1主持人:你好,欢迎收看《筑梦天下》,我是周瑛琦。今天要带你走一趟美国的摇篮Virgina,弗吉尼亚州。其实它的地名的由来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四百多年前英国探险家开始登陆美洲,当时的英女王是伊丽莎白,而从新大陆归来的探险家们恰好汇报说,他们所上岸的这个地方,印第安人总是对他们说同一句话,他们误以为这就是地名,而且稍微修掉那个尾音,听来就象是Virginia。终身未嫁的英女王有一个称号叫VirginQueen,童贞女王,这个Virginia听起来,对她来说,非常的顺耳,她就决定了,她就拍板这就是地名了,当时她并不知道其实这句话是印第安人看到白种人时候,说的一句“你的衣服真好看!”但是无论如何,弗吉尼亚就成为了美国最早的,英国人指定的英语地名,弗吉尼亚也就此开始书写自己的历史。美国建国首位这个总统,应该说五位中就有四位是弗吉尼亚人。那里有一个美国人心目中最神圣、最具历史意义的旅游胜地,叫做威廉斯堡,威廉斯堡虽然只是一个一万四千人口的小镇,但每年能为弗吉尼亚州吸引四百万观光客。为什么呢?因为你来到这儿,你可以回来三百年前的英属殖民地,在那里看到这些建筑简直就是栩栩如生地重现在你眼前,连当地人们的穿着、工作、甚至邮局的邮票、说话的用词、语法都是按照建国初期时的那样,更重要的是,它是美国一座活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殖民时期的历史重镇。简单来说,没有它,就没有美国,更没有美国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
VCR:威廉斯堡位于美国的东海岸。这里曾经是弗吉尼亚殖民地的首府。如今威廉斯堡的中心区还完好地保留着殖民时期的古城,这里恐怕是美国惟一的一个不允许汽车进入的小镇。街上的徐徐而过的旧式马车,好像在提醒着游人,你已经进入了殖民时代。
VCR:这里俨然是一幅17世纪英国小镇的风景画。一幢幢乔治亚式的大尖顶楼房,飘扬的米字旗,身穿古装的村民在悠闲的聊天。街道上不时会响起一阵鼓乐声和整齐的脚步声,头戴三角帽、手持长长火枪的民兵巡逻队威严地走过。
VCR:这儿没有水泥铺地,没有电线杆和蛛网般的电线。大到教堂、商店、断头台,小到门把窗扣,点点滴滴,所有的一切都是殖民时代的旧式样。这个小镇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呢?
VCR:1780年,弗吉尼亚将首府迁到里士满。威廉斯堡逐渐失去它作为北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都市化,使得威廉斯堡和美国几乎所有的小镇一样,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老房子倒的倒、塌的塌,殖民时代的威廉斯堡,眼看着就要消失了。1902年,威廉斯堡来了一个牧师,叫威廉·古特温。在这个衰破冷落的小镇上,穷牧师为自己踩在国父华盛顿曾经走过的土地上而激动不已。他下定决心,只要他在这儿,就要设法不让这个伟大的小镇衰败下去。
2主持人:1924年,威廉和玛利学院在北方举行的一次活动上,古特温偶然碰见了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儿子John D.Rockefeller Jr.,这个小洛克菲勒是非常的诱人的这么样的一个人物。那这位牧师当然不会放过任何机会,马上就邀请小洛克菲勒访问威廉斯堡。不过呢,这个邀请当场就被他谢绝了。四个月之后,这位穷牧师又打电话到小洛克菲勒的办公室要求捐款,当然又碰壁了。第二年,古特温仍不放弃,给小洛克菲勒寄去了一封邀请信。信里动情地说,你带着钱包来也好,把钱包留在家里不带来也好,都没关系。但是一定要来。这封信想来是让大富翁有所触动了。不过,古特温还是收到了表示谢绝的回信,可是这一次,是小洛克菲勒亲自签名的。连连碰到这样冰冷而礼貌的钉子,要是常人早就泄气了。一年之后,古特温听说,小洛克菲勒在威廉斯堡附近要出席一个活动。古特温依然非常热情地过去再次邀请小洛克菲勒顺便来威廉斯堡看看。这一次,小洛克菲勒终于答应来了。他带着儿子大卫一起来到了威廉斯堡。
VCR:正是从这次威廉斯堡之行开始,大富翁和穷牧师,走到了一起。不久之后,小洛克菲勒再次拜访威廉斯堡。他们谈到了这个小镇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还谈到了保护这个小镇在国民教育上的重要作用。然而,精于理财的小洛克菲勒却不肯轻易打开钱包,他表示一切还得从长计议。这大富翁到底在打什么算盘呢?《筑梦天下》,稍后继续。
P2
VCR:如今,威廉斯堡是全球古城保护的经典样本,也发展成为吸金无数的旅游胜地。大富翁小洛克菲勒和穷牧师,或许根本就不曾想到,当初那个烧钱的慈善事业,日后会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支柱。
其实,要保护古城,光有钱还不行,脆弱的古迹还需要精心的呵护。在细心地绘出古建筑的测绘图之后,他们马上就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古城仍然有人居住。而要保护这些历史性的老房子,就得先处理好房子的产权关系。
3主持人:1926年底,古特温写了一封信给小洛克菲勒,告诉他,威廉斯堡有一栋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房子,现在产权落到了原来主人的远房亲戚手里。而这位远房亲戚想把房子给卖了,“价格非常低”,开价仅仅八千美元。古特温还强调说,房子里的墙上,甚至还保存着殖民时代的招贴画!三天之后,古特温接到一封电报,上面写着“用八千买下文物”,发报人是“大卫他爸”。这位神秘人物到底是谁呢?其实当时只有古特温一个人知道,大卫他爸就是小洛克菲勒本人。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个庞大的计划悄然展开了。
VCR:20世纪20年代,威廉斯堡的居民大多已迁往周边繁华的都市,而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老人。他们一辈子住在这儿,根在这儿,不愿意再迁到别处生活。而强人所难,显然也不是牧师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古特温左右为难,最终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现在买,以后取”,他用一个慷慨而合理的价格从房主那儿买下房产,再把房子租给他们直到安度余生,而每年只收象征性的1美元租金。
VCR:为了防止房价的混乱,精打细算的小洛克菲勒让古特温全盘操作,不让外界知道其实他就是幕后老板。于是古特温以牧师的名义买下了一栋又一栋的房子,不过他要复原的不仅仅是这些老房子,而是整个殖民时代的弗吉尼亚首府。不仅仅是保护古建筑,还要展示当年的手工艺和市民生活,包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4主持人:当年威廉斯堡的居民几乎每天都看到,那个穿着皱巴巴旧西服的牧师,进进出出那些开始歪斜的老房子,然后把它们一栋一栋地买下来,人们一直都猜不透,这个穷牧师哪来这么多钱,他买这些破房要干什么?有一天,小洛克菲勒对古特温说,你现在是在为我的基金会工作了,我可以给你开一份薪水。这一次,是穷牧师高傲地拒绝了大富翁。他说,我是一个牧师,我是在保护“我的历史名镇”,所以他坚持不拿半毛钱。
VCR: 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大崩盘,整个交易所大厅里回荡着绝望的叫喊。随后经济危机席卷美国,到处是失业、破产、倒闭、暴跌,随处可见痛苦、恐惧和绝望。几乎是一夜之间,美国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也大大缩水。
VCR:而此时,威廉斯堡这个庞大的修复保护计划才刚刚开始。有消息传来,由于经济大萧条,小洛克菲勒投资的大都会歌剧院已经死于腹中。威廉斯堡的命运悬于一线。穷牧师古特温忧心忡忡,赶紧联系幕后老板。不久他便得到的答复,一切按原计划进行。
VCR: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人急需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根基,和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化自信。1933年初,罗斯福上任。他坐镇白宫,表现出一种压倒一切的自信,他告诉人们:我们惟一害怕的就是恐惧本身。而威廉斯堡作为美国的摇篮,犹如一颗火种,焕发出新生的精神力量,让人们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5主持人: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威廉斯堡的修复工作全面展开。殖民时期的很多房子那时候已经消失了,但是专家们硬是一锹一锹地挖遍了整个小镇,根据残存的地基查明了原来所有房子的位置。有些房子后来经过改建,已经不是原来的面目,现在要恢复原样,所以为此甚至他们会派人远渡重洋,到英国寻找当年的设计图。小镇上的很多居民也提供了家里的老照片、日记和书信,从中可以查明老房子的真实原样。修复砖房的时候,他们发现以前的砖和现在的所谓的砖颜色有差异,经过再三研究,才查明,必须在老式的砖窑里用硬木才烧得出当年的砖,而不能用现在烧砖的松木。正是专家们这样一丝不苟的态度,不放过每一个小小的细节,殖民时期的威廉斯堡才得以重生。
VCR:1934年,当复原的殖民时代威廉斯堡重新向公众开放的时候,罗斯福总统前来主持仪式,朝拜这一美国历史的圣地。此时他带领人们走出经济危机的决心愈显坚决。当殖民时代威廉斯堡的议会大厦修复的时候,弗吉尼亚州议会全体议员从首府里士满赶来,在议会大厅里举行了州议会相隔150年的又一次会议。就在这时候,穷牧师的健康不行了。1939年,他去世后葬于威廉斯堡。小洛克菲勒亲自在墓地里安放了一块纪念牌。一个大富翁和一个穷牧师的故事就此画上完美的句号。他们联手保护的威廉斯堡,为何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一直保持着巨大的吸引力?《筑梦天下》,稍后继续。
P3
VCR:1997年中国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访美,第一站就是威廉斯堡。他说:“我来到弗吉尼亚参观威廉斯堡这一著名博物馆城市,感到很高兴。威廉斯堡曾经在美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中作过重大贡献。在这里,久负盛誉的威廉玛丽学院为美国培养过大批英才。”
VCR:如今,威廉斯堡大街上所有的商店都按照当年的式样开张。报馆里前店后堂,可以看到当年的印刷机在手工印制报章书籍。铁匠铺里,炉火熊熊,锤声叮当。历史上名气最大的是一家酒店。当年,弗吉尼亚的绅士们到首府来开会或做买卖,夜里就在这家酒店里畅饮阔论,从而酝酿出了和英国决裂的独立思想。
6主持人:在美国独立战争打响之前,在威廉斯堡的人可以说有三教九流,英国来的商人、淘金客、躲避迫害的清教徒、甚至有英国被拐过来做苦工的流浪街童,初期的殖民者若能安全健康地度过海上的远航,在殖民地也要面对物质匮乏、疾病、印第安人的威胁等等,1610年就有一个记载,500名殖民者在落地一年无来自英国后续的支援这之后,生存率是百分之二十,留下的还都有病。这些残酷的现实,可以让我们看到,当时可真是适者生存。早期历史有生死,也有浪漫。看过迪斯尼的《风中奇缘》吗?历史上真有其人,印第安酋长的女儿波卡洪塔斯公主爱上了敌人,来自英国的白种殖民者罗尔夫,在一次危难中她还特别为他求情并不顾父亲的反对嫁给了他,带来了双方的和平。卡通故事在这,它虽然讲完了,但是真实版后续还有故事呢,其实罗尔夫是第一位发现可以将烟草成功地在弗吉尼亚州种植生产,并能卖回家乡赚取财富的,这个成为英国殖民者后来呢可以来这成功落地、生根生存的一个方式。公主当时很有眼光吧,嫁给这么样一个人,她还改名为丽贝卡•罗尔夫, 回英国的时候,也随他成为了来自殖民地的名人。可惜公主二十出头就去世了,但为他生下了一个孩子,他们的后裔产生了两位美国第一夫人里根以及威尔逊夫人。而北美殖民地动荡的时局,经常上演这样的对话,“我,最近打算回家去了。你呢?”说的回家,当然是指回英国。而另一个人怎么回答呢,他说,“我已经在家了。”我想漂泊在外的朋友们,一定也很有感触吧。当年,正是这么样的一群人,有这么样的一个心态的转变,才使得他们为平等、为自由,共同站在了一起,让美国最终走向独立。
VCR:在小镇大街的尽头,是当年的总督府。这栋两层的红砖房是镇上最壮观的建筑之一。总督府的内部所有的墙面和天花板的装饰非常特别,都用200多年前的长枪短枪排列成图案。独立战争以前,华盛顿是弗吉尼亚的一个民兵军官,也是总督府的常客。
VCR:在大街的另一头,是当年弗吉尼亚的议会大厦。议会大厦和总督府遥遥相对,有点像如今华盛顿的国会大厦和白宫的关系。美国人习惯用建筑物来指称政府机构,建筑物的位置和布局象征着权力的区分、限制和互相约束。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是在这座议会大厦里,1776年5月,议员们通过决议,派出代表参加大陆会议,由此迈出了美国独立的第一步。
VCR:几乎每一栋房子都有一连串大名鼎鼎的历史故事。尤其是威廉玛丽学院特别引人注目。
7主持人:多年以来威廉和玛丽学院被选为全美国最优质的小型公立大学,英国在美国创立的第二所高等学府,1693年成立,在哈佛之后,耶鲁之前,可以在这儿以廉价的学费得到常春藤的教育。它以英皇威廉三世和女王玛丽二世的名字命名,如今依然称为学院,而实际上已经是综合型大学。1688年英国进行了未洒一滴血的光荣革命之后,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和他的妻子玛丽二世共同继承了王位,并正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恰好在这个时候殖民地市民议院派出了高级宗教领导人詹姆斯•布莱尔到英国巩固宪章。为了把英国新教在北美殖民地发扬光大,教育下一代殖民地的年轻人,两边一拍即合,1693年2月8日,布莱尔拿到了皇家宪章,回去成立了威廉与玛丽学院,他也成为了第一任校长。
VCR:作为国父华盛顿的母校,威廉玛丽学院也被称做美国的母校。美国最早的一代既有理想又有务实精神的政治家就是在这里成长起来。这儿不仅产生了《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也是美国政治制度设计方案的主要来源。1787年,前往费城参加制宪会议的弗吉尼亚代表们,带去了著名的“弗吉尼亚方案”。美国政治活动中的保守主义传统,就从这儿开启。它和北方的自由主义传统相抵平衡,取长补短,发展出美国社会既不断变化又相对稳定的200多年历史。
8主持人:走在殖民时期威廉斯堡的砂石路上,放眼所见,找不到一丁点现代的痕迹,飘扬的米字旗,穿着古装的人们,亲临其境,好像是穿越历史回到了18世纪。或许没有人会想起,这个美国历史的圣地,差一点就消失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你说谁还会记得那位四处奔波的穷牧师?但就是一个穷牧师和一个大富翁,两个貌似毫不相干的人,为了共同的事业,走到一起,他们守护传统的信念在这里生根发芽。在这里其实不仅仅是古建筑被修复了,曾经生活在古城里的人们,他们的历史也保护了,他们的精神和思想更是薪火相传。回顾美国这一段历史,殖民者所追求的自由和平等真的是来自不易。而在中国更是不缺文化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同样看起来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条条仿古街涌现、一座座“历史名城”拔地而起,还有一次次的申遗。那我们这个时候,看看威廉斯堡,仅仅三百年的威廉斯堡,又能给我们哪些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