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解说:秦岭,中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终南山北麓的楼观台是中国道文化的圣地。
同期:
道长任法融:楼观台是天下第一福地,是修德养生的地方。
解说:2500年前,一位东方先哲来到这里,为世界留下道的精髓。
同期:
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王石:在西方哲学中的最核心的概念,如果只能说一个,那就是就是说,理性;如果说中国的哲学,中国的古代文化也要有选一个最核心的概念,那我认为,那我就要说是道。
作家王蒙:我认为道呢,是老子提出来的一个终极的观念,这个世界它的本源恍兮惚兮,其中就有道,世界的归属它也是道,具体的东西都是有自己的生存和灭亡的,但是这道呢,是无所不在的。
解说:犹如一盏智慧的明灯,五千言《道德经》洞悉着世界的变化。
同期:
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傅佩荣:一个平凡人他有思考的能力可以学习,那他就要不断的透过修炼能够慢慢悟道,一旦悟道之后他就跟道一样的伟大,跟天地一样的伟大了。
解说:直至今日,“道”的智慧仍烛照着人间的疑惑。
同期:
学者肖云儒:在儒家精神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现实的辉煌的同时,我们不要忘了,用道来平衡国人的心灵。
解说:今天,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在终南山古楼观重新开启。
同期:
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元:文化没有载体不行,我们给文化找到一个载体,这个载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富有现代我们人生活和社会可以承载着很多东西。
P1道出终南
解说:伴随着《道德经》的朗朗诵读,2012年3月1日,首届西安楼观·中国老子文化节拉开了帷幕。同时,西安楼观道教文化区也在这一天开园,古老的楼观台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楼观台,号称“天下第一福地”。传说老子就是在楼观台讲经布道,并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因此,这里被称为“道源仙都”。
同期:
任法融:楼观台的地理环境来说,它是后边紧靠秦岭,前边是面对着渭河,还有黄河流域,这就为啥叫依山伴水,同时它把地域在秦朝就是在关中,是长安地带,是常住久安的地方。我住在这个地方60多年,大旱大涝绝不来。
解说:千百年来,这里都是修道之人心中的圣地。 1955年冬,19岁的任法融说服母亲,离开甘肃天水来到陕西陇县龙门洞隐居修行。三年之后,他来到楼观台道院挂单。在这里,他潜心研读并三次注释《道德经》,试图穿越2500多年的时空,与老子这位先哲对话。
在参经悟道的六十多年间,任法融道长亲历了古楼观的凋零和重生。如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终南山古楼观,寻找智慧的源头,探求精神的家园。
解说:这里是楼观台古迹的核心区域,经过了近三千年风雨沧桑,古楼观道文化遗址以说经台、元始台、大陵山为三个主要部分,而中部的说经台相传就是老子《道德经》的诞生之地。
同期:
张老师:这一带就是古楼观的,这叫说经台,古楼观,这叫上善池,咱们这个地方叫说经台,这就是相传老子从他的老家河南鹿邑,以后到当时的朝廷洛阳做官以后,他认为周朝将要濒临灭亡,见周之衰乃去,然后西去传道,经过函谷关,然后到楼观。
解说:相传,周朝有一位名叫尹喜的上大夫,他精通天文星象之学,并到周至秦岭北麓结草为楼,仰观天象,潜心修行,“楼观”这个地名由此而来。有一天,尹喜在观天象时,发现紫气东来,知道必有圣人自东方而来,于是他辞掉大夫之职,到陕、豫交界的函谷关担任关令,专门等候圣人到来。当年七月的一天,他果然见到一位皓首白须的老者,骑着青牛来到关前。于是尹喜穿上朝服、洞开中门跪迎老子,并执弟子礼,将老子接到楼观。
同期:
任法融:尹喜把他接到这以后,就问他修行治病之道,养生之道,大施秦礼,老子就讲了这些东西。老子讲出来以后,尹喜就把它编撰成书,就是老子《道德经》。
解说:相对于传说,学术界一直以来都认为,《道德经》并不是老子一个人的著述。,
同期:
傅佩荣:一般学术界认为老子这本书应该是有一群隐士,隐居的人,他们长期在隐居的时候有各种心得互相交换,后来有一个人把它整理出来,写下来的,所以老子书为什么一句一句的,分开的,有时候好像上句跟下句没什么关系,短短的5千多字为81章。你说5千多字封为81章,那每一章没多少字,为什么这样子,就因为它是很多人的心得。
王蒙:真正关于老子的资料是非常非常有限的,现在人们一般的说的呢,根据的就是司马迁的这个《史记》,《史记》上提到他,叫他老聃。但是《史记上》写的最怪异的,就说相传老子出生下来样子就很老,已经好像有了胡须了,这个我想从这个儿科学或者妇产科学意义上讲是不可能的,不大可能的,说一个人生下来带着胡子,白头发有可能,那是因为他那个色素的关系,别的不大可能。但是它说明什么呢?就老子的整个这一套理论,它给人一个老谋深算的这种感觉,一种非常老成的感觉。
解说:传说老子在尹喜的陪伴下,在楼观台度过了整整一年的时光。老子每天除了撰写经书之外,便是对尹喜传道解惑。一个初秋的清晨,尹喜像往常一样,来到老子的房间,准备向他请礼问安,然而屋内空无一人,尹喜四处寻找,只见书案上摆着一卷经书,也就是《道德经》。从此老子便没有了踪影。其实老子的功成身退,正符合他的处世哲学。从此老子著书传经的终南楼观,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地标。时至今日,终南山都是隐者、道士追随老子足迹的修行圣地。他们在终南山的山巅,迎接着天地所蕴含的真气,追寻一种天人合一的玄妙境界。在他们看来,这巍峨的山峰是离天最近的地方。他们相信,老子在冥冥中的力量会指引自己参悟的方向。
同期:
任法融:你看《道德经》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王蒙:我认为道就是老子提出来的一个终极的观念,那么一切具体的东西的发展、产生或者是衰老、灭亡都是道在那儿起作用,所以道既是实体,又是规律,又是本源,它既是精神又是物,又是存在。20:14别人没有这么说的,我的这么一个比较怪异的说法,我说道就是老子心目中的上帝。
解说:当年的先哲和楼观的草庐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但老子和他留下的《道德经》却如一盏明灯,给后世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究竟什么是“道”,老子当年这五千言《道德经》究竟是为谁而著述的呢?
P2道德经为谁而写?
解说:楼观始于西周,建于秦汉,盛于大唐。如今在古楼观有一件镇观之宝,那就是竖立在老子祠大门两侧的唐代《道德经》石碑,《道德经》流传至清代时,已经演化成一百多个版本,而楼观台唐代石本是最重要的版本之一。
同期:
张老师:应该说这两块碑是唐代唐玄宗时候,把当时社会上流传的数百种《道德经》,整理规范以后,刻出来送给他的父亲,《道德经》原来叫做《道德五千言》,就是老子跟尹喜讲的,后来叫《老子》,到汉代的时候,杨雄把《老子》改成《道德经》。
解说:东汉末年,随着道教的建立,《道德经》被尊为道教经典。到了唐代,道教更被奉为国教,《道德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地位。然而,当年老子在楼观台书写《道德经》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劝世箴言,还是为统治者准备的治国宝典?要探究这个问题,必须追溯老子当时所出的时代背景。
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周朝已经开始走向衰亡,而列国纷争,社会动荡不安。
同期:
肖云儒:到了我们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东西方不同的国家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就是那个时候生产力开始大发展,新的生产力呢它呼唤着对于社会新的思考,社会将往何处走?
王蒙1500:我觉得最大的背景还是诸侯纷争,没有权威,又一个个都急功近利,那也是一种浮躁,就是那种政治上的,事功上的,权力争夺上的浮躁。
解说:就在那样一个纷乱的时代,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儒,墨,道,法,兵家等“百家争鸣”的局面。
同期:
王蒙:这些读书人每个人都在那儿推销自己,都认为自己的那一套能够帮助这个诸侯统一天下,所以孔子针对这种情况,他就希望能树立一套规范,因为在这种争夺之中可以说是非常黑暗,争权夺利、阴谋诡计,到处是这些,而老子实际上就否定这些争夺,他说的无为而治,他实际上主要针对的是诸侯,主要针对的是诸侯的这些众臣。
傅佩荣:老子的思想是把圣人当作悟道的统治者,是希望当时的统治者看到这个老子的说法之后,觉得这样的统治者不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什么都没做,老百姓自己就变好了,老百姓国家都太平了,一切都很清静,那你要怎么做呢,你要悟道,所以老子的书在当时,古代人写书没有写给一般百姓看的,因为一般百姓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给他书看他也不见得能够理解,反而是统治阶层,他们读了书之后,他可以用在他统治的具体作为上面,对百姓能够造福。
解说:老子的思想在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孔子也曾向他请教过。公元前524年的春天,一心希望恢复礼制的孔子前来拜访老子。
孔子发出“逝者如斯夫,人生也不知于往何处去”的感叹。老子回答说:人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融为一体,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这是自然的规律,为什么要悲伤呢。孔子又说:我是担心当今天下仁义不施,战乱不休,国乱而不止,所以感叹人生短暂,来不及建功立业于世间。老子说:你为什么不学习水的品德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u),此乃谦下之德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
老子的“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思想并没有被当时的统治阶层所赏识,他写完《道德经》后便不知所踪,而《道德经》也被尘封了数百年。直到西汉时,汉高祖刘邦在内忧外患中,才想起老子这位先哲。
秦朝末年,刘、项之争使得天下大乱,而秦始皇多年的横征暴敛、残酷劳役也让国力衰竭、民不聊生。刚刚取得天下的刘邦开始重新审视治国之道。
同期:
肖云儒:刘邦作为汉高祖建立汉朝之后,国力衰减得不像什么了,他才发现秦始皇是法家,其实他的文化底子也有儒家,叫做千古一帝嘛,那个功利之心你看多么强烈,那么刘邦就发现不能在这样干,耗竭名利、耗竭社会资源。
解说:刘邦决定顺应自然,提倡“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在刘邦的治理下,汉帝国开始慢慢恢复元气,但真正让无为而治发挥巨大作用的却不是刘邦本人,而是他的儿子和孙子,就是后世著名的汉文帝和汉景帝。
同期:
肖云儒:文景两个皇帝,七八十年中间实行退让的黄老之学,就是老子的《道德经》的思想,弱水为强,把这个赋税减掉,把部队减掉,回去耕田,没有人生产怎么行,不吃粮,没有人生产粮食不行,实行比较宽厚的政策,很快社会就复壮了。
解说:文景两代能始终坚持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离不开汉文帝的皇后窦漪房。在她的影响下,汉帝国继续执行着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并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史称文景之治。
解说: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他的儿子刘彻即位。此时的刘彻年轻气盛,他与祖母窦太后有着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六年后,窦太后去世。从这一年起,整个帝国的治国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汉武帝刘彻不甘于无为而治,他东征西战,将大汉的雄风刮遍四方。
同期:
肖云儒:谁打败一个朝代,不是别人打败,自己打败自己嘛,从来都是这样,你自己消耗民力、消耗啥,汉代不是到最后关中养不活,东汉养不活这个朝廷,就是关中这么弹丸之地,虽然我们觉得它很大,八百里秦川,但在中国版图上它不大,在汉代,西汉时期那么强盛,那么奢华,汉武帝那么消耗之后,关中就为何开始干枯,关中养不活,所以到东汉为什么迁都洛阳,原因很复杂,因为洛阳在中原,它也好控制,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过度的,就是儒家的过度控制力,导致社会资源,名利、财力的过度消耗。
解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刘彻在满心的追悔中,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道皇帝罪己诏,决定停止朝廷苛暴的政策,不再随便征战,全力从事农业生产。不过,这道诏书并不能挽回大汉王朝走向衰败的命运。
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道两家逐渐分野,在以后的岁月中,儒的入世和道的出世交替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到了唐代,道家老庄之学又在主流思想体系中占据上风。
解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直谏敢言的魏征对李世民说了这样一番话:无为而治,德之上也。治国的关键,在于一切顺乎自然。魏征的建议打动了李世民的心,自此,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思想成为国策。
同期:
王蒙:所谓无为实际上指的是不要那种刻意的,主观主义的,那种无为,无不为就是大家各行其道,听其自然。庄子也是讲这个,他就说治国用不着你没完没了的治,老百姓谁不知道保护自己。他说一个鸟还懂得要高飞,来避免受到这个攻势的攻击,一个老鼠还知道要深挖洞,免得让别人一铁锹就把你全部给挖走。他说连这个老鼠,连这个鸟都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那老百姓怎么会不知道呢?
解说:李唐王朝把李姓的老子尊为远祖,并将道教奉为国教,唐高祖敕(chi四声)令在草楼观大修土木,扩建观宇,历时七载,建成一座规模空前,金碧辉煌的宫殿群落宗圣宫。楼观后被尊为皇家祖庙,臻于鼎盛,而《道德经》也为朝野所习诵。
唐帝国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经过数年的发展,迅速恢复了国力,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盛世――贞观之治。《道德经》中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以及“治大国如烹小鲜”等思想深深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主流。
同期:
王蒙:治大国如烹小鲜呢,这意思就很多了,它也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举重若轻的精神状态,当然你也可以把这解释成,把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不折腾,如小鱼鸟儿这些事,别再来回折腾了。也可以把它解释为就是你治国的调子不要太高,治国的主题不要太死,老子是讲圣人无常心,圣人不是说我一定要怎么样。不要那样,你那样反倒治国治不好,以百姓之心为心。老百姓现在需要的是什么?老百姓现在需要的是温饱,我们就多搞点温饱,老百姓现在需要的是安全,那么你前几年主要抓温饱,那么这几年你要抓安全。相反的一个国家的治理者或者一个智库也好,他说的就是圣人,圣人指的就是高于一般人的这些精英也好,你不要自己定一个目标,按你自己的这个目标来干,这话他说的是非常实在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特别值得有参考意义的。
P3国人学道
解说:“楼观问道”文化论坛是首届西安楼观 中国老子文化节的一项重要内容。追念先哲,对话老子,来自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在论坛上纵论老子哲学思想的普世价值和时代意义,揭秘楼观道文化展示区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为老子文化节增添了浓厚的学术内涵,也吸引了众多听众前来参与。
同期:
观众一:我觉得我们像这个年纪,我们都中年了,而且我都退休了,我就觉得现在应该补上这一课,我们缺失得太多了。
观众二:道法自然,这种道生一,一生二,这样的思想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样的传统一些思想,在中国人的哲学记忆里面,思想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已经深深的印刻在中国的脉络里面去了,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观众三:就是对现在这种生活节奏比较快,压力比较大,我觉得修身养性方面,我觉得有特别积极的一个借鉴作用。
观众四:我有一个感受就是,大道至简就这样,大道至简,然后一切要道法自然,不要违背天时,不要违背地性,不要违背人心去做事情,其实我觉得人心才是最大的道。
解说: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道家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和处世之道。“见素抱朴、宠辱不惊、上善若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器晚成、虚怀若谷”。两千多年来,道家的思想已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让国人重新审视道家的思想精髓。
同期:
肖云儒:我们经过五四运动,经过文化大革命,经过漫长的极左思潮,那个阉割,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断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这个民族没有根基了,没有精神家园了,在这种,我们整个民族在整体上渴望了解我们的过去,了解我们精神宝库中有哪些财富,这种渴望是对的,是符合历史的,也就是说是文化自觉。
傅佩荣:台湾过去五六十年没有这样的国学热,为什么?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冷下来,它没有文革的阶段,所以它基本上都是把它放在各级教育单位里面,小学到初中、高中这个教育课程里面都有这个国学的思想,所以大家觉得这跟生活里面空气一样,所以一般人谈到孔子说什么,孟子说什么,当然我觉得很自然地学过了,只是以前学的时候会有压力,因为要考试,但是不管怎么样,你年轻的时候没有生活经验,只是要考试,进入社会之后有生活经验,再想到以前所考的东西觉得有道理。
解说:寻找文化本原的过程往往会和个人生命体悟交织在一起。近年来,王蒙将自己对老子的解读集结成篇,并在大众媒体开讲老子和道德经。他说自己和老子结缘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同期:
王蒙:因为我非常年轻,十几岁的时候就参加工作了,那时候开头做的青年工作。一参加工作它就会经常面临到一些顺利和不顺利,还有意见的一些争执,或者是和别人有意见不一样的地方。那么因为年轻,十五六岁的一个人,遇到那种情况他会非常的急躁,而且我的脾气实际是一个急躁的性子,并不是一个沉稳的性子。结果我就发现遇到那种很激动、很急躁或者是很愤怒的时候,那时候读谁的书也没有用了,但是读老子的书管点用,比如老子说宠辱无惊,这实际上做到是很不容易的,我现在也不可能完全做得到。但是好一点,知道有这么一个观念,就是宠辱无惊,和不知道这个观念,你的心境、精神境界不完全一样。再比如说老子讲这个道理就讲的特别棒,特别超出你的一般人思维的高度。他说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你什么都不争论,你什么都不争,那别人也就没法和你争了,我觉得这个太妙了,你不是跟我争这个事吗,我不争,不争不就完了吗,你还能怎么着,你还跟我争,你跟我争我什么都没有,这个厉害。
解说:和当时“人定胜天'的主流思想相比,清静无为的道家哲学在那个年代显得格格不入。但道德经中的只言片语,老子特殊的逆向思维,在王蒙年轻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七十年代,傅佩荣分别在台湾和美国研读东西方哲学,起初他对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和儒家思想并没有太多感性的认知。
同期:
傅佩荣:我在年轻的时候念哲学系,整个系都是偏向西方的,因为年轻人崇洋媚外,比较容易去欣赏西方的东西,觉得说它跟整个现代化配合在一起,比如它的语文,你需要学法文、德文、拉丁文这些,你学的总觉得很有成就感,所以他的思想也都很新奇,因为有距离才有美感,你很会欣赏到西方文化,这个不错,那个不错,那么我们那时候对于中国的国学不太有兴趣。
解说:孔子年轻时曾经向老子问礼,孔子问老子:天和人为何会合一?老子回答说:万物均源自于道,生之于道,天与人各为万物之一,生于同源,其本想通,怎不会合一呢?孔子又问:那天与人如何合一呢?老子说:人要用虚静之心,来感悟天地的规律,让自己的生命归复自然的根本,只有致虚极,守静笃,才能做到身与心的和谐相通。
孔子当时年轻气盛,怀揣远大抱负,也许并不能领悟老子的思想。有人说老子是给中年人读的。忙碌半生后,在丰富的人生积淀下,海峡两岸的两位学人不约而同地开始深入研读老子的《道德经》。
同期:
傅佩荣:中年之后就觉得儒家有压力了,因为老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明明知道行不通你还要做,这个压力太大,你对于世间的成败,世间的正义会有很高的要求,那你做不到的话怎么办呢,学道家,学道家有什么好处呢,它从道来看,道代表整体,因为宇宙万物来自于道,又回归于道,都在道里面,道是整体的话,人在这个道里面就不要太计较,今天成功,说不定将来失败,今天失败,说不定将来成功。所以对一时的成败则是不需要在意,你这边很难过,忽然发现这个也不错,因祸得福,那你就尽量在情绪上受到干扰,没有必要,所以学道家有一个实际的好处,是要你超越喜怒哀乐这种情绪的干扰,让你生活在中年的阶段保持平静,不管任何遭遇都很容易化解。
解说:王蒙更愿意把他写的《老子十八讲》和《老子的帮助》看做是自己和老子心灵的碰撞和互证。希望更多的人能分享他研读老子的收获和喜悦。
同期:
王蒙3630:就一个人如果他掌握了大道呢,他就会少做很多蠢事,少做很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事,一个懂得大道的一个人,一个懂得不怎么折腾的一个人,一个懂得所谓的不去因为过分的张扬和强势而走向反面的这样一个人,这样对做事情有好处,对治国有好处,对他个人养生也有好处。
解说:两千多年来,不同的人对这五千言道德经有着各自的解读,有人将它看成武学兵书,有人将它看成政治秘籍,有人将它看成养生之法,还有人将它看成修道成仙的要诀。也许,老子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他是可以对话的先哲,能给我们现实的帮助,帮助我们智慧、从容、淡定和宽广。
P4西人寻道
解说:2010年6月,来自50多个国家的政要和经济界人士,齐聚圣彼得堡,共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对策。当时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向与会者建议,遵循中国先哲老子的教诲,应对世界金融危机。
同期:
梅德韦杰夫: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如果遵循中国哲学家老子的遗训,就能找到平衡点,并成功走出这场巨大的考验。
解说:
梅德韦杰夫引用的这段话是《道德经》中关于得失问题的论述,老子劝诫人们做到知足,把握平衡,崇尚道法自然的境界和心态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