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与建筑
P1 中国监狱史
【主持人-1】
有一个妈妈在网上吐槽,说她给小朋友讲故事,讲到警察,小朋友问,警察是干什么的?妈妈就说“警察是专门抓坏人的”。结果旁边爸爸听到了说,嗯 不能误导小孩子,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警察是管抓人的。还举了好多例子,中国的外国的,什么岳飞,甘地,二战德国什么什么的。妈妈就觉得说,你也不能吓唬小孩,还是应该多给他一些美好、正能量。然后妈妈就问,我到底该怎么办?其实这是一个儿童教育问题,不过我们且放在一边,来谈一谈监狱。照妈妈的意思吧,监狱当然是关坏人的,但照爸爸的中性的表述,监狱就是关人的地方。好吧,我们是建筑节目,不管它关的是好人还是坏人,总之监狱作为建筑,它的功能就是把人关起来,就像汉字囚禁的“囚”字一样,四四方方,一个“人”字被关在里面。
功能决定形式和结构。既然监狱是关人用的,那么它最大的建筑特点,或者说“排第一”的要求,那就是要“牢固”,牢房的牢,坚固的固,外面难攻入,里面难逃出,牢不可破。但是我们知道,建筑这种工作,无论古今中外,它其实是有一些共通的东西,譬如说都讲究空间、光照、通风,美的造型,还有等等等等。但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话,可以说现代新式的监狱出现之前,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牢狱这种建筑,却几乎都是反建筑的,狭小,低矮、阴暗,一层一层的关卡,而且,它也不要美,它要的是威严和恐惧。
【VCR】
皋陶(yáo),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舜帝时的司法官,还曾辅佐大禹处理政务,因为始创五刑之法,决事严明,被尊为中国司法的鼻祖,又因为皋陶造狱的传说,而被古代监狱长期奉为狱神。狱官上任,或者犯人入狱出狱,都要参拜皋陶,以求趋吉避凶,判罚公正。但几千年中国监狱史,却从未停止过酷刑冤案。
这里是山西洪洞县的苏三监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监狱之一,从在文革时被毁,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重建。因为玉堂春落难寻夫的故事,苏三和洪洞县在中国家喻户晓,据说直到1920年民国期间,洪洞县司法科还保存有苏三的案卷。而在这座明代形制的监狱里,今天仍可以看到当年关押苏三的牢房。房门低矮,阴森潮湿,小土炕距地不足一尺,囚犯只有蜷缩躺在炕上。
和狱神庙相对的,是死囚牢,俗称虎头牢,门洞低矮,机关重重,而非死常死亡的囚犯,则从死囚洞拖出去,禁走大门。为防止越狱,监狱围墙高厚坚实,内灌流沙,如果犯人想要挖墙越狱,流沙便会源源不断流出,确保围墙不被打通。
关防牢固,戒备森严,是古代监狱管理的重中之重,但古往今来,劫狱越狱的剧目,也从未停止上演。
《九品芝麻官》片段:
如花真的是你 不是我,还会是谁
别浪费时间 来吧
我有一新招叫无敌穿墙术
夜叉妹 你这招果然厉害
十三叔 别再说了 快点吧
【主持人-2】无敌穿墙术,越狱是不是太简单了?虽然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以土木结构为主,和西方的以“石结构”为主不同,但既然造监狱,你总不至于让人一撞就出去了,对吧,当然无厘头电影归无厘头,归电影
不过,古代监狱和现代监狱,确实差别非常大。不光是建筑材料方面,用上钢筋水泥啦,用上电子监控啦。事实上,古代的牢房,差不多都是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讲的看守所,拘押所。因为以前没有现代的刑期概念,有期徒刑也好,无期徒刑也好,这些都是后起的,统称自由刑。它也是近代刑罚体系的中心,认为剥夺一个人的自由,这本身就是一种刑罚,根据罪行轻重,决定刑期是多少年。那么古代是怎样的,一般来讲,如果犯了事,也是关在牢里,但只是暂时收押,回头审判下来,如果是死刑,那就关大牢里,等皇上勾决之后,秋后问斩,就是立春到秋分这段时间,一般是不执行死刑的,所以有这么样说法,但如果不够死刑的话,判了别的刑,比如说杖刑,宫刑,流放等等,那就在判决之后,该杖的杖,该宫的宫,比如司马迁就是宫刑,该流放的也就流放了,比如说水浒传里林冲就是刺配沧州。总之该干嘛干嘛,不会把你只是关着,还管吃管住养你很多年。
中国监狱的转型是在清末。所谓的睁眼向洋看世界,到清末民初,中国才渐渐的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监狱,有了自由刑概念。但是这样一来,监狱根本不够用,一时人满为患。
【VCR】
在大清帝国的最后几十年,清政府遍访各国,并以日为师,一方面创拟了中国第一部监狱法典草案,一方面在各地兴建并推广模仿监狱,推动中国监狱由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型。
如果说古代的监牢,还可以算是一座建筑的话,那么现代监狱已经是典型的功能性建筑群。里面有监舍,也有集中吃饭的食堂,住监的人可以不用睡在草席上。饭食也不再经由牢门递送。此外,监狱还设有医务室、图书室、活动室、理发室、洗浴室等等。
中国最早出现的新式监狱,由外国人在华设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上海提篮桥监狱,其规模超过印度孟买监狱和日本巢鸭监狱,当时号称“远东第一监狱。这座西式监狱,1903年建成启用后,长期由上海租界工部局管理,1943年改由汪伪政府接管,抗战胜利后,提篮桥监狱先后关押过数百名日本战犯,也是在中国境内最早审判日本战犯的场所。
提篮桥监狱至今仍在使用,曾被上海市命名为现代化文明监狱。100多年来,这里关押过外国人、中国人,关押过清末革命志士,共产党人、国民党人,也关押过日本战犯和汪伪汉奸。它是百年中国监狱史的一个缩影,也见证了百年中国的风雨变迁。
【主持人-3】中国的监狱、司法体系,从古代一变而进入到现代,这中间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沈家本。要知道在上古三代,所谓五刑,最重的当然是死刑,这个死法花样百出,节目里不能讲,少儿不宜。而死刑之外,也都是非常野蛮的肉刑,比如割鼻子,断腿,宫刑。汉代以后呢,慢慢就废除了里面特别残忍的部分,尤其是唐代,它的律法,普遍被认为是古代刑罚中的典范。但是到了明清两朝,肉刑开始大量恢复,而且变本加厉。比如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有所谓的“满清十大酷刑”。那沈家本,就是清末的刑部侍郎,在大清帝国风雨飘摇之际,又受命出任“修订法律大臣”, “参考古今,博稽中外”,来主持创立新法。他很有意思,比如要奏请朝廷废除凌迟、戮尸、刺字、连坐这些野蛮手段的时候,他就说外国人嘛,觉得我们太野蛮了,而且以此为借口,不肯接受我大清的法律约束,所以我们得改。一方面又引经据典,借古人说事,说唐代律法多么的好啊,可是你看看唐律里就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酷刑。在《监狱访问录序》里,他还说,其实西方现代监狱,奉行的正是我们中国古人设狱的宗旨, “非以苦人辱人,将以感化人也”。就是说不管古代现代、中国外国,监狱终究是以感化人为主的。一方面是所谓“以夷变夏”,一方面是托古改制,然后慢慢地,实现了中国监狱和司法体系,向现代的转型。
那么,当代中国的新式监狱,因为制度的、保密的原因,一般人很难感受到里面真实的状况。很快五一旅游季马上要到了。大家有到故宫的,有到白宫的,但没听说有谁是到哪个监狱旅游观光的。而从建筑角度,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国家发布的监狱建造标准,但却搜不到某个具体监狱的设计结构。为什么呢?原因我们都知道。下节回来,我们继续监狱的攻与守。
P2 法国与美国:劫狱与越狱
【主持人-4】中国古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律法里面相应会有一些配套的讲人情的部分。譬如说东汉的时候,山东安丘有一个人,复姓毋丘,他妈在街上被人欺负,他一怒之下就把那人杀了,然后潜逃,但最终还是给抓了回来,判了死罪。审讯官是东汉名臣吴佑,问他有没有老婆孩子,毋丘说“已婚无子”,吴大人就把毋丘的妻子找来,住进了监狱里,直到怀孕。冬天,毋丘被执行死刑的时候,对老母亲说,将来孩子生下来,如果是儿子,名字就叫“吴生”。表示对审讯官吴大人的感念之 情。这件事,其实就是说古代的“听妻入狱”,中国汉代以后长期通行。
这当然是很有人情味的做法,但是在另一方面,在本质上,它其实和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连坐制,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就是每个人都仅仅是宗族和群体中的一部分,个人并不具有完整的独立性。听妻入狱也好,连坐也好,它的立足点都不是个体的权利。连坐制作为恶法,中国在100年前才明确的废除,连带废除的,还有种种肉刑以及野蛮残忍的行刑方式。相比之下,西方除了没有连坐制,它在肉刑的野蛮,和死刑的残暴方面,和我们一样,都经过了漫长的黑暗时期。不同的是,它结束的时间要早得多。
狄更斯在他著名的《双城记》的开头,说“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这是一个好的时代。这是一个坏的时代。”在好的时代,监狱被认为是惩治坏人的地方,但在一个坏的时代,监狱往往成了旧制度和残暴统治的象征。就像200多年前的法国巴黎,我们在《双城记》里看到的那样。
【VCR】电影《双城记》片段
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陷巴士底狱。而国王路易十六一直没有得到通知,甚至在当天的日记里,写下“无事可记”。国王不会想到,小小一座监牢,居然引爆了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而这普普通通的一天,会成为一个新时代的起点。
巴士底一词,法语意为城堡,始建于十四世纪英法百年战争的早期,是法国防御英国进攻的军事城堡,建在当时的巴黎城门外。随着巴黎城区的扩大,巴士底要塞成为市区内建筑,失去了防御的作用,在路易十三时期,改作监狱之用。在法国大革命之前,这里曾关押过戏剧家莫里哀和思想家伏尔泰。
巴士底最初只有两个高大炮楼,后来逐渐扩建为八个,炮楼之间由厚重的城墙连接。建筑四周环绕着又深又宽的壕沟,只有吊桥通向外界,到十八世纪后期,巴士底已成为控制巴黎的制高点,和有名的关押政治犯的监狱。
长期以来,巴士底监狱被看作是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而攻占巴士底狱,则象征着法国革命的胜利,为此,法国政府在1879年,宣布将攻陷巴士底狱的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日。现代的法国历史学家,开始对巴士底狱有了一些中肯的评价,认为当时的巴士底狱,实际上是全法国生活条件最好的一个监狱,也远没有人们印象中那么残暴和邪恶。事实上,巴士底狱被攻占那一天,监狱里只有七名囚犯,其中四个是伪造犯,两个被认定为精神病患者,还有一个,则是西方最”臭名昭著”、同时也是最负盛名的色情小说作家萨德侯爵。SM一词的S,指的就是萨德现象Sadism.
巴士底监狱在被攻陷的同时,就开始被拆,断断续续,早就被拆光了。昔日的监狱所在地,现在是巴士底广场。在广场的中央,是一座高达52米的铜柱——七月革命纪念碑,它纪念的,既不是攻占巴士底,也不是法国大革命。
【主持人-5】
去年有本学术书很火,《旧制度与大革命》,成畅销书了,讲的是法国大革命,它的作者托克维尔,还写过另外一本也许是更著名的书,叫《论美国的民主》。其实很多人和托克维尔一样,热衷于对比、研究、思考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的不同。它们被称为“姊妹革命”,它们爆发的时间是如此接近,甚至有不少共同的参与者,但它们的走向和结果又是如此地不同。苏珊邓恩教授在《姊妹革命》一书里,对比过美国和法国的国庆日,美国7月4日,纪念的是《独立宣言》,美国建国理念——渴望自由的心声;法国7月14日,纪念的是攻陷巴士底监狱,一个对旧制度仇恨的象征。如果打个比方的话,一个就是攻狱,一个就是越狱。
这很有意思。我们知道监狱最重要的防范,一个是从外面进攻,一个是从里面越狱。我们甚至不妨开玩笑地说,法国人对攻打监狱念念不忘,而美国人始终对越狱情有独钟,小说写完拍电影,拍完电影拍电视,连手机都能引发轰轰烈烈的越狱功能。经典越狱影片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在网络电影资料库IMDB里,长年是排名第一,更是全球无数个影评人团体的首选推荐。
P3 两次监狱实验:科技找鬼与路西法效应
【主持人-6】据说,法律是社会的最后防线,当道德伦理、社会习俗都失守的时代,法律这条线就横在那里,过线的人就集中隔离到监狱里面。多数时候,透过监狱的高墙和铁丝网,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时代人类的下限,而在中外监狱史上,监狱,也往往扭曲成为各种不义、贪腐和罪恶的集中地。
清代桐城派大家方苞写过有名的《狱中杂记》,当时还是在康乾盛世,他住在刑部大狱里,而这个刑部大狱,级别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秦城监狱,归刑部直管,居然因为那里的囚室条件恶劣,冻死的、瘟疫死的,多的时候每天都有几十个人。所以你想想,当时如果家属不行贿,那么死刑犯就会死得特别痛苦而且漫长,哪怕是用绳子绑人这件事,如果你不让狱卒满意,那家伙,一绳子绑下去,能够筋断骨折。冤死的,替死的,发监狱财的,各种人性下限,各种乌烟瘴气。
新式的监狱当然没有这种筋断骨折了,也没有饥冻和瘟疫了,那是不是就邻里和睦、现世安稳了呢?也不尽然。比如说美国费城州立监狱,拥有类似城堡的墙壁和壮观的警戒塔,同时也是第一所采取单独监禁措施的监狱。那里的囚犯,一个人住、一个人吃,不用担心和其它囚犯的拥挤、冲突,也可以在属于自己的院子里面活动。甚至当囚犯离开牢房的时候,那都得戴上头罩,罩住脑袋,始终处于和其他犯人“隔绝”的状态。但这样一来,结果……结果很严重,闹鬼了。像中国人讲的,煞气太重 妖孽必生。
【VCR】费城东方州立监狱
费城东方州立监狱位于美国东部的宾夕法尼亚州,建于1829年,1971年就废弃了。在这座可怕又古怪的石头监狱里,曾经关押过大名鼎鼎的黑帮教父,号称“芝加哥王”的阿尔卡彭,和抢钱上瘾的美国著名银行抢劫犯威利萨顿。监狱还在使用的时候,就传出过多起灵异事件。监狱废弃后,空无一人的监狱里,一直怪事不断。美国《时代》杂志,把它列为全球闹鬼最凶的第二个恐怖之地,看见鬼的人深信,是残酷的拷打、折磨和死亡,让囚犯们的鬼魂充满了怨念。
修锁匠盖瑞强森在一个黄昏,奉命去修监狱坏了的门锁,却吓得魂飞魄散。他看到了今生最恐怖的东西。
同期:我看到有鬼 它慢慢穿墙而出
我当时只想跑走 马上离开这里
解说:强森很后悔为什么不早点逃走。
同期:我开始听见声音 它叫我不准跑 不准转身
解说:又有一个鬼出现了。
同期:它站在那里 像是三圈雾气。有头和身体 没有手臂 就像相迭的三圈雾气。
解说:飘在半空中的鬼来回穿越牢房的石墙,紧接着更多的鬼都出来了,它们发出痛苦万分的呻吟声。强森完全被吓懵了!
同期:天啊 真的有鬼
一场结合物理学、工程学和顶尖科学家的调查即将展开,他们的目标是抓住鬼魂,并逼其现身。红外线热像仪专家吉姆塞弗森,他的抓鬼装备是高级热像摄影机。还有来自民间的高手,他们靠市场上销售的装备,来侦测热能、光线、射线和声音,尤其是电磁场感应器,可以用它来感应鬼是否在场。
根据很多目击者的描述,鬼很像是由原子组成,有形状,肉眼能够看得见。但这样一来,它们就不可能穿越实体,而修锁匠盖瑞强森看到的鬼,却能够自由穿越墙壁。调查组提出一个惊人的假设,难道鬼是由中微子构成的吗?如果是的话,他们的设备显然派不上用场,以摄影机的解析度根本拍不到它,因为它没电荷,磁场感应器也根本不会有反应。
搜鬼行动到最后一无所获。
【主持人-7】
科学家监狱找鬼,没找着。那对于不信的人来说,实验是失败了,果然没鬼。但相信有神鬼的人,就认为实验不是失败,那只是暂时没有成功,因为人类的技术还不够先进。
监狱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甚至奇怪的地方,它超出了我们大多数的生活经验,但是针对监狱的实验呢,还是有很多的,当然不仅仅是要找鬼出来。人们也透过监狱,来考察人类的善与恶、自由与救赎,忠诚与堕落。
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力浦津巴多,主持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他挑选了24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然后分成两组,一组扮成狱警,一组扮作犯人,让他们置身于模拟的非常逼真的一个监狱环境。一开始,受试者还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但到了第六天,情况已经非常糟糕了,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中途宣告中止。为什么呢?因为原本这些单纯的大学生,一边变成了残暴不仁的狱警,一边成了心理崩溃的囚犯。而斯坦福监狱的实验的结果,也就被称作为路西法效应,就像上帝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为魔王,人们借此重新思考,为什么仅仅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却让人性情大变呢?为什么明明是不对的事情,我们却参与其中?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许,下面的人却变本加厉?如果,是在一个黑白颠倒、无法无天的时代,我们自己能否守住善恶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