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集

信仰文化成记忆


视频:东北和西北锡伯族民间对原始信仰如对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方面的画面。

图片:东北和西北锡伯族民间对原始信仰如对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方面的图卷。

解说词:在这里介绍的信仰文化,包含原始信仰文化和宗教信仰文化。锡伯族同我国诸多北方民族一样,在信仰方面基于万物有灵观念,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萨满教信仰、藏传佛教信仰以及多路移植神灵崇拜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认识水平、价值观念等不断进步和提高,因而,他们的信仰文化也不断得到更新和淘汰,到目前,本民族的信仰现象都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但是,上述信仰现象作为与民族历史一起发端、形成、淘汰的文化现象,具有介绍和阐述的文化价值,通过这些文化现象,可以更好地认识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在锡伯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文化内涵中,对天地、月亮、星辰、山川、巨石、特定动植物等的崇拜及其祭祀上,与我国北方其他民族这方面的崇拜现象相似和相近。各民族共同给天、太阳、月亮、星辰、土地、山川、河湖、风雨、雷电、特定动植物等都赋予了魔力和神性,对它们,人类只能被动适应,不可主动去抗拒,认为人们一旦触犯它们,便会招致不测。因此,产生了对它们形形色色的崇拜和祭祀行为。

在锡伯族的图腾崇拜现象中,对鲜卑瑞兽、狐仙的崇拜具有典型意义。鲜卑瑞兽在《魏书·序记》中有明确记载,说它长相如马,声音像牛,汉朝时它曾经带领迷路的锡伯族先祖鲜卑人从大兴安岭安全走出。锡伯先人从此开始崇拜和祭祀它。鲜卑瑞兽作为锡伯族神话中的图腾崇拜物,在察布查尔县锡伯族风情园内树立其雕塑,以供人们观瞻。在沈阳市锡伯家庙太平寺中也塑有鲜卑瑞兽的塑像。吉林省锡伯族史学会也从民间搜集整理有关鲜卑瑞兽的各种图案和资料,并着力进行保护和研究,对历史记载的鲜卑瑞兽有了进一步认识。

锡伯族的狐仙崇拜直至目前也是一个普遍现象。锡伯人自古认为狐狸具有超人的智慧和灵性,认为不论谁招惹,都会受到它的报复,轻则得重病,重则送命,所以,锡伯人从来不猎杀或伤害它们。在民间,关于狐狸报复人的传说很多。如果一旦误捕,而捕获者或其直系亲戚中只要有人得病,小则宰羊,大则宰牛举行谢罪仪式,并把狐狸遗骨以葬人的形式举行土葬。每家各户都在库房内西壁设立神龛供狐狸精灵,称作“狐仙龛”。当有人得病,先给狐仙神龛烧香磕头,以求禳解。而且,锡伯人都忌讳直言狐狸,而称“库房里的东西”,又称祭供狐仙的龛板为“库房神龛”。

视频:东北和西北锡伯族民间对喜利妈妈崇拜的画面。

图片:东北和西北锡伯族民间对喜利妈妈崇拜以及喜利妈妈遗物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的祖先崇拜比较繁杂,崇拜对象包括喜利妈妈、海尔堪玛法、祖先、贤明官吏、哈拉莫昆头人、萨满祖师、已故祖父母、父母及英雄人物等。凡是崇拜的对象,都给他们设立祭祀用的神龛,逢年过节或家里有人得病,都要给它们烧香磕头。祖先以及祖父、父辈的神龛都立在西堂屋西面墙壁上,下面又放供桌或箱柜等,非常显眼。在本民族的祖先崇拜现象中,喜利妈妈和海尔堪玛法崇拜最有民族特色。

喜利妈妈是象征保佑家宅平安和人口兴旺的神灵。它是用长约十米的丝绳,上面系有许多小弓箭、羊比石、箭袋、小吊床、铜钱、五颜六色的布条、小靴子、小袜子、农具等。平时装在纸袋里,挂在室内西北墙角。每年大年三十,由袋里取出来,从西北墙角斜拉到东南墙角,家长带一家人为其烧香磕头,到二月初二再装回纸袋里,挂回原处。制作喜利妈妈时还有严格的规定,所用的布条、丝绳、比石、弓箭、小吊床等必须到本村人口多、辈数全的家户中去索取,并邀请人口兴旺、子孙满堂、家庭中年纪最大的人来制作。制作时根据本家族的辈数传袭为本,增加一辈人就往喜利妈妈上添一羊比石,每生一子添一小弓箭,预示他将成为一名射手,每生一女添一布条或小吊床,预示她将来洗刷缝补、勤劳致富,生儿育女,子孙满堂。

喜利妈妈是很形象的谱书,家族的传袭情况从上面就可以反映出来。过去,由于没有文字,记事往往以刻木为志,但因天长日久,记事的木头腐朽散失,无法长久传承下来,而且也不好携带搬迁,后来人们就想出了往绳子(锡伯语称“喜利”)上系东西记事的方法。平常男人们都出外狩猎,年轻妇女出外采集,家里只剩老奶奶,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喜利和看护家门的老奶奶同称喜利妈妈了,象征着保佑家宅平安和人口兴旺的神灵。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察布查尔和东北锡伯族聚居区普遍保存有喜利妈妈,大年三十都悬挂起来给子孙讲解家族历史。文化大革命时期,多数喜利妈妈消失了,人们不再祭祀它。目前,被留下者只作为文物被保存,失去了祭先祀祖的意义。现在不少人家已开始设立新的喜利妈妈,并在年节特意悬挂展示,以示不忘民族传统文化。

视频:东北和西北锡伯族民间对海尔堪玛法崇拜的画面。

图片:东北和西北锡伯族民间对海尔堪玛法崇拜以及海尔堪遗物图卷。

解说词:海尔堪玛法也是反映锡伯族祖先崇拜文化现象的民俗事象之一。它原来代表的是男性祖先,后来逐步演变为保佑家畜兴旺的神灵。1949年前,每家都立有海尔堪龛位。在西屋外西南墙角钉桩置龛板,龛板上面墙壁上挖一个洞,里面放一木匣子,匣子内存有符书和布制马首等。每年春季牲畜放野、上山前举行一次仪式,将木匣子从洞内取出,放在龛板上,把符书和布马首挂在匣子上,家主领众人烧香磕头、敬酒献祭。每当家主得一匹良马,便举行仪式,称为“给海尔堪拴马”,意思是将该马“献给”海尔堪玛法骑用。从此,该马将受到特殊照管,如妇女不能骑用,非大事不能使用,一旦家畜生病,先给海尔堪神龛烧香磕头,以求其保佑。

在东北锡伯族聚居地,由于居住地区与供神时间先后的不同,海尔堪玛法的形象也不一样。有的是带有胡须、身穿狍皮的中年男子;有的木匣子内放有小马鞍、马尾等物;有的匣子内放一块黄布,上写“人工供俸马神之位”;有的匣子内放一小人,是牧马人的装束。逢年过节都要为海尔堪玛法神龛烧香叩头,祈求保佑牲畜兴旺。春季青草露出地面,一个家族的老年人通知各家,说某日祭祀“马神”海尔堪,要求都来参加仪式。祭祀当天早上杀猪一口,在神位前领牲祭酒,由族长献上祭品,焚香叩头,其他人也都随着跪拜。主人要把家里最喜爱的骏马献给海尔堪玛法,马身上披十字红,牵到神位前,举行隆重的献马仪式,由萨满唱赞歌,全是赞扬马神功绩的歌曲。最后由萨满代替主人向马神祈祷献词。关于海尔堪玛法的历史渊源,在锡伯族民间流传有四五种传说。

视频:东北和西北锡伯族民间萨满教崇拜的画面。

图片:东北和西北锡伯族民间萨满跳神、萨满遗物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自古信仰萨满教。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我国东北地区的锡伯族中,至民国时期,除遗留有一部分萨满用具外,萨满教文化已经消失。而在察布查尔锡伯族中,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仍较完整地保存着萨满教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察布查尔爱新舍里镇还有两位活着的萨满,一个是一牛录的帕喀萨满,他是三牛录著名的尔喜萨满培养的徒弟,于1956年去世。另一位是墨娘萨满,也称赫赫萨满,她是帕喀萨满培养的徒弟,于1976年去世。他们两人去世后,在察布查尔断绝了正规萨满。

锡伯族萨满教信仰系统中包含自然崇拜、精灵崇拜、神祇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等因素,还掺杂藏传佛教因素。锡伯族信仰萨满教历史悠久,形成了较浓厚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萨满文化,即把上述信仰内容均融入于萨满教。成为萨满的人,都要在有经验的老萨满指导下,学习一至两年的萨满法术、跳萨满舞要领和萨满神歌等。在锡伯族萨满教领域,并非求师学萨满的人都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萨满,他们经过上刀梯这个神灵选择的仪式之后,才划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萨满。刀梯一般分为18级、25级,最高49级。萨满上完刀梯,还要举行师傅领徒弟挨家挨户祈告仪式和徒弟通过“十八个卡伦”仪式。

锡伯族萨满不能世袭,就是父亲的萨满职不能传给其子女,在一个家族内只能隔代学萨满。萨满的职能除为人跳神治病外,还有几次固定的跳神季节,这就是春季的跳神,称为“压邪气”,一般在开春雪化、开耕之前举行。举行仪式的当天,全村的萨满及其他神职人员都集中到一起,村里的男女老少也都来观看。仪式上,萨满们都着神衣、神帽,手持神鼓,边唱神歌边跳神。秋季的跳神仪式和春季的跳神仪式相差不大,只是所吟神歌的内容不同罢了,前者内容是祈求消灾祛邪,而后者的内容则是颂扬喜庆。锡伯族萨满有整套用具品,如神帽、神衣、神裙、神飘带、神鞋、神镜、护心镜、神矛、神灯、神针、神鞭等。另外,每一萨满都备有一幅萨满神像、一幅主神像、一幅祖先神像等。锡伯族萨满死后都要火葬。

视频:锡伯族相通、尔琪、斗琪从事活动的画面。

图片:锡伯族相通、尔琪、斗琪从事活动的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的萨满教发展到后来,由于氏族萨满和牛录萨满数量越来越少,萨满界开始自然分化,从萨满分化出名为相通、尔琪、斗琪的巫师。他们各司其职,为不同病患者服务。实际上,相通、尔琪、斗琪都是萨满的延伸形态,刚开始时没有经过上刀梯仪式的非公开萨满都会从事相通、尔琪、斗琪的行当。相通供奉“仙家”。在库房内西壁钉一龛板,上供仙家精灵。相通都为女性,她们平时参加劳动,少言寡语,注意约束自己,避免和外界不必要的接触。相通在锡伯族民间,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相通诊治的一般都是久治不愈或精神上的疾病,民间俗称惹狐仙之病。看病的方式,一是看病人的气色诊断病情。在这一方面,有的老相通积累了很多经验,诊断比较准,因为在他们身上已经兼有了现代医师的特点。二是看符纸纹路诊断病情。相通治病时要唱《霍伯里格霍伯里》《亚嘎伊格》《索岳尔塔》等经典相通歌。

尔琪是专管婴幼儿麻疹的巫师。供奉的神灵是玛法妈妈,后来借用中原的痘神娘娘为其形像。过去察布查尔八个牛录基本都有一个“玛法妈妈庙”,里面供有玛法妈妈神。尔琪有男有女,在民间自称是瘟神和人间的使者。尔琪也跟相通一样,治病都用土办法,并且要唱尔琪歌。目前,在察布查尔锡伯族民间流传有数部经典尔琪歌,如《索里扬克》是流传最广而且家喻户晓的一部。在旧中国,小儿麻疹最流行的年份,尔琪主持举行规模很大的送瘟神仪式。

斗琪是专治疯病的巫师。新中国成立前,在察布查尔各牛录先后都出现过斗琪。他们都是男性。斗琪与萨满没有区别,民间都认为,他们是从萨满分化出来的专职巫师。斗琪治病叫做“斗病魔”。治病时还要唱《霍里霍里霍里索》《阿尔坦库里》《巫亚拉伊爷》《敦布尔敦布尔》《阿尔孙多罗》等经典斗琪歌。

视频:沈阳锡伯家庙太平寺和察布查尔靖远寺喇嘛活动的画面。

图片:沈阳锡伯家庙太平寺和察布查尔靖远寺新旧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信仰喇嘛教始于受蒙古统治期间。早在公元1246年,喇嘛教便开始在蒙古地区传播,到元末已兴盛起来。当时锡伯族就已处在蒙古族统治之下,可以想象,部分锡伯族在元代通过蒙古族就已信仰喇嘛教。到了明朝,锡伯人被科尔沁蒙古统治时,喇嘛教在本民族中已经盛行。明末清初,锡伯族的喇嘛教已趋于完善。1692年锡伯族摆脱科尔沁蒙古统治、编入满洲八旗之后不久,由许多锡伯族官吏、志士牵头,在沈阳筹建了喇嘛教寺院锡伯家庙太平寺。并从京师请来大藏经108册。之后,太平寺经过几次增建修缮逐渐完善,并塑立宗喀巴、五护法、四大天王诸佛尊,又增请了沐浴经,用满汉两种文字分别题写了锡伯家庙碑文两通——《太平寺碑记》,住寺喇嘛达十几人。

1764年四千余名锡伯族军民西迁,其中还有数十名喇嘛被一起调迁。他们定居伊犁河南岸后不久,便纷纷提出建立喇嘛寺院,以满足军民宗教信仰上的需求。1780年经伊犁锡伯营总管哈玛尔太奏准,在锡伯营五牛录修建一座喇嘛教寺院,当年请进喇嘛10名,开始从事佛事活动。这就是现察布查尔县五牛录靖远寺的前身。次年,寺院继续扩建,先后修建佛殿及喇嘛住室43间。1807年12月,靖远寺经多年扩建,已经全部建成,寺院房屋达到50间。清廷理藩院准予颁发大喇嘛伊西模伦、格斯奎绰依扎木素、德木齐达尔扎等委任状。不久,住寺喇嘛增加到51名。1865年,靖远寺被伊犁暴动分子烧毁。1891年锡伯营军民开始在五牛录重建靖远寺,1897年全部建成。重修的靖远寺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靖远寺经文荟萃,喇嘛云集,昼夜吟诵,法事兴旺,香火不断。成为清代伊犁地区八大寺院中最大的一座。

视频:沈阳锡伯家庙太平寺和察布查尔靖远寺各种活动的画面。

图片:沈阳锡伯家庙太平寺和察布查尔靖远寺新旧图卷。

解说词:沈阳锡伯家庙太平寺和伊犁锡伯营靖远寺作为喇嘛教寺院,所举行的各项活动具有相近性。如两个寺院每年都举行两次祭祀关公活动:一次是农历五月十三日,祭关公单刀赴会。这天用羊后座摆在关公像前,两边摆上馒头、蛋糕、水果等五供,还摆六个酒盅,酒用火点燃,然后焚香叩头。另一次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是关公的生日,也要进行祭祖。供品同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佛诞节,纪念释迦佛诞生日,要举行诵经法会一天,并准备香花、灯烛、茶果、珍肴来祭祀释迦佛。最为隆重的庙会是在农历四月十八日即锡伯族西迁节。这一天庙门大开,许多锡伯族群众拿着供品、香烛到太平寺和靖远寺举行祭祖纪念活动,锡伯族喇嘛念太平经,为大家祝福。寺院在公众活动中,靖远寺还举行祈福消灾活动和仪式,最为隆重的就是“抢千烛”和“抛筐”仪式,活动目的是通过仪式消除牛录的邪气和病魔,给民众带来安宁和福气。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至十四日,喇嘛念经以求新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四日,念经庆丰收;农历十月十八至二十四日,念经祈寿,以求亡灵转世轮回;每逢丧亡,还请喇嘛前去念经超度,引死魂灵转入阴间;每年除夕,每家各户排队邀请喇嘛到家中,念太平经送旧岁迎新年,尤其是祝福来年全家及全家族和和美美、幸福安康。此外,寺院活动首先为清朝各级政府及其官吏服务,也就是说,把喇嘛教的部分活动纳入了清政府的政治生活中,使喇嘛教与清政府之间产生了密切的关系。每当发生清朝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或地方将军去世等重大事件,太平寺和靖远寺喇嘛都会奉命为亡灵念经超度、为新皇帝念万寿经。在锡伯营,喇嘛教寺院和喇嘛的活动也要受到总管档房的监管,如宗教人员的挑选、大喇嘛的任命等也要根据清政府的相关规定,通过总管档房具体进行操作和办理,寺院和喇嘛若有违反规定的行为,都要受到总管档房的处置。

视频:锡伯族各地关帝庙及其活动画面。

图片:锡伯族各地关帝庙新旧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先祖开始与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之后,首先吸收和接受的往往都是对方的信仰文化,如中原文化中的关帝神崇拜、尊孔祭孔、驱蝗神崇拜、四大天王和娘娘神崇拜、门神、灶神、土地神崇拜等。它们被引入本民族民间之后,逐渐本土化,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关帝早在清代通过《三国演义》在锡伯族人民当中已有广泛的信仰,可谓威名远扬,妇孺皆知。清代初期,译成满文的《三国演义》被清朝统治者视作军事教科书,在八旗官兵中推广。从此,《三国演义》便走进锡伯族的“故事念说”活动中。使关公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关羽以其忠义神气、英勇刚强的性格、义重如山的品德以及他与刘备、张飞三人之间坚贞不二的君臣之义与生死不渝的亲情,使锡伯族人民视关羽为心目中的尚武英雄、美德典范而推祟备至,喜爱有加。锡伯人之所以崇拜关公,主要原因也是关公的形象本身同锡伯人的民族性格非常吻合。锡伯人不仅把关公的“勇敢”“忠义”作为自己完成屯垦戍边大业的精神武器,而且把关公奉为自己的保护神,每当官兵换防台站、驻守卡伦和奔赴战场,都要到关帝庙进行祭拜,甚至每个卡伦都建有小型关帝庙,祈求其保佑,家里送眷也要到关帝庙烧香磕头,祈求关帝圣君保佑他们取得胜利、安全回家。早在17世纪末,沈阳锡伯家庙太平寺内大雄宝殿西侧的关帝庙是清代锡伯族第一座关帝庙。庙内供奉高五尺的关公坐像。两侧泥塑关平、周仓之像,关公坐像后方悬有“威震华夏”的匾额。其规格远远高于沈阳其他家庙中供奉的关帝像。

1764年锡伯族西迁察布查尔地区后,锡伯营各牛录官方和军民首先想到的就是创建关帝庙。到清末,锡伯营各牛录、索伦营、巩留锡伯族屯垦军民、塔城锡伯族军民几乎都创建了各自的关帝庙。锡伯族自创建关帝庙以来,其佛教信仰与关帝崇拜日益不分你我,结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民国年间,锡伯族的佛教信仰已经退位于关帝崇拜,似乎在本民族的佛教信仰中,释迦牟尼已让位于关羽。过去,锡伯族聚集地,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是锡伯人杀猪祭祀关公的一天,这个祭祀活动在民间称作“磨刀节”,意思是替关公磨刀,以便关公在人间天上继续消除邪恶。

视频:孔庙、孔子神位画面。

图片:锡伯族民间读四书五经以及孔孟读物抄本、出版物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自古就是一个重定居轻游动、忠君、重家庭伦理道德、重孝道、重等级、重安定、重中庸的民族,而这些文化特点恰好适应儒家文化要求,因此,锡伯人一开始接触儒家文化,就把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奉为至宝,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凡是译成满文的有关儒家读物,都曾经在锡伯族民间流传,并被代代传抄保存。

锡伯族不仅将儒家学说和文化当作本民族的经典,而且在清政府鼓励全国各地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孔庙、祭孔成为各地每年的固定活动的情况下,把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当作神灵供奉了起来。如在察布查尔八个牛录的关帝庙里都供有孔子塑像,或者每个学校都设立祭孔室(当时也叫孔子庙),文人家里还设有孔子神位,即立龛板设灵,贴孔子画像,把孔子树为代表儒家的神灵。逢年过节或举行文化活动,要在孔子塑像和神位前烧香磕头、顶礼膜拜,或者新生入学,先到学校祭孔室祭孔子,学子一旦犯错或不努力学习而落后,老师和家长往往都带他们到祭孔室进行训斥和教育。

视频:有关驱蝗神、四大天王、八仙、娘娘神、门神、灶神等画面。

图片:锡伯族民间有关驱蝗神、四大天王、八仙、娘娘神、门神、灶神等外来移植神灵的图卷。

解说词:在伊犁锡伯营,锡伯族自1765年定居察布查尔地区以来,其所种粮食作物经常遭受蝗灾,因此,锡伯人便引进了“刘猛将军”这一驱蝗之神。在各个牛录创建其神庙,称“八蚱庙”“虫王庙”或“刘猛将军庙”等。庙里立有刘猛将军塑像。每年开春耕种前,人们纷纷前往庙里上供化钱、顶礼膜拜,祈求刘猛将军保佑农作物免遭虫灾。秋天收成之后,人们也不忘为其上供烧香、跪拜磕头,以表达人们对他的保佑之恩。

四大天王是汉族传说中的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它们分别管辖“风”“调”“雨”“顺”。锡伯族把四大天王也作为本民族的信仰之神,纳入到自己的信仰体系中,将其巨身塑像供立于关帝庙内,并视为武神崇拜,祈求民族社会的平安。每届祭祀关公,都要为他们上供化钱,以表达人们对其保家卫乡的殷切期望。

八仙是汉族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人。民间有许多他们的神话传说。锡伯族将他们引入自己的信仰体系,主要是视他们为无所不能的神灵,祈求他们成就事业。在锡伯族家里,多数都有一个长条桌子,人们都称为“八仙桌”或“布尔堪萨尔哈”,就是供神之桌的意思,内置家谱匣子等,平时上面放祖先画像、古瓷瓶、镜子等。每逢年节、忌日或喜庆,上供祭品,置香炉进行祭祖祭神,人们在长辈的引领下,在桌前跪拜磕头,晚辈一旦犯错,就要让他在八仙桌前下跪,发誓下不为例。

娘娘神是锡伯族巫师尔琪供奉的神灵,它管辖小儿麻疹。过去,在锡伯营每个牛录的关帝庙之后,都建有占地面积近百平方米不等的娘娘庙,里面供立有引进的汉族娘娘神—云霄、琼霄和碧霄的塑像或立有其灵位,庙内墙壁上描绘有《青龙吐水》《两鹿吃灵芝》《鸳鸯戏水》等山水画以及《封神演义》情节故事图。每当牛录里流行小儿麻疹,全村要用山羊一只,由尔琪主持下,在娘娘庙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娘娘神保佑孩童“出花”安全。

门神和灶神都是从汉族信仰文化中引进的神灵,其形象和祭祀形式基本与汉族相同。门神为武士形象,而灶神为老妇人形象。门神管辖家宅平安,灶神管辖炊食、监督人间浪费粮食事宜。锡伯族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举行送灶神仪式。当天,把贴在灶台墙壁上的旧灶神像揭下来,往灶神白发老夫人身旁的小女孩嘴上抹上糖稀,意思是以防小女孩把人间浪费粮食的事情告到上天,并把旧灶神像放进灶口烧化,然后把新画的灶神像贴在灶台墙壁上。

辛亥革命以后,锡伯族的信仰文化逐步衰落,宗教信仰意识日趋淡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本民族的宗教意识可谓基本消失,而只有某些原始信仰文化现象与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结合在一起,仍然徘徊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