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集
服饰刺绣与饮食
视频:锡伯族男女性老人穿传统服饰画面。
图片:锡伯族男女性老人穿传统服饰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的服饰文化,新中国成立前传统内涵比较丰富,中老年人穿长袍马褂、绣花鞋、戴坤秋帽等本民族服饰的非常普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各兄弟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大量吸收近现代服饰成分,使本民族的传统服饰逐步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其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人们普遍以轻便舒适为穿衣戴帽的标准,目前,从服饰上根本看不出锡伯族与汉族之间的区别。
锡伯族的服饰,元代以前一直保持了其祖先鲜卑人的特点。到了元代,由于受蒙古族的影响,其服饰特点发生了变化,如男人为了便于骑马射箭,穿左右开衩的滚边长袍,腰束粗布腰带,头戴圆顶帽,脚穿长筒靴子。到明末清初,锡伯族又处在了满族贵族的统治之下,其服饰又发生了变化,吸收了满族的服饰优点。在有清一代近300年中,锡伯族基本上保持了满族服饰特点。清朝覆灭以后,锡伯人日益和汉族发生交往,其服饰吸收了汉族服饰短小、轻便、大方等优点,逐步放弃了清代的服饰特点。
在清代和民国年间,老年男子内穿对襟小白褂,外穿长袍,个别人还套马褂,脚穿白袜,春夏秋穿圆口黑布鞋,冬天穿毡棉黑布鞋,其鞋靿比春夏的稍高一些,锡伯语称“扎布萨布”,扎裤脚,头戴礼帽。老年妇女的装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起变化,多穿青、蓝、黑色旗袍,长及脚面,扎裤脚,穿白袜,春夏秋穿绣花黑布鞋,冬天穿棉袍,穿棉高靿布鞋,戴棉帽。年轻妇女的服饰样式较多,喜欢穿各色花布和方格布滚边旗袍、绣花鞋、坎肩等。姑娘的发式都为单长辫,扎各色头绳。头戴额箍,插簪子、绢花等。结婚以后则盘头翘。新娘也有专门的服饰,其式样和满族的服饰近似。
视频:锡伯族男女性老人穿现代服饰画面。
图片:锡伯族男女性老人穿现代服饰图卷。
解说词:清朝退出历史舞台,锡伯族的服饰特点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不是很明显。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年轻妇女除有的仍穿旗袍外,还爱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裙子、衬衫和各种翻领、高领短大衣、毛料大衣、西服、高跟皮鞋等。男青年喜欢穿中山装、翻领衣、西服、加克衫、运动衫、皮鞋、靴子,喜欢戴鸭舌帽等。但个别老年女性仍穿长袍、马褂,戴坤秋帽,穿白袜绣花鞋,扎裤脚;老年男性也穿长袍、马褂、坎肩,戴礼帽,穿白袜黑布鞋,扎裤脚,冬季,男女都穿棉长袍。
服饰是分别一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审美观念的变化,都可以从服饰特点的变化中看出一斑。随着时代的变化,锡伯族人民普遍爱美观、大方、轻巧、利落,在保持本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服饰式样逐步进行了改革,吸收汉等民族服饰的特点,达到服饰的美观、大方。锡伯人普遍爱整洁,即使在旧社会,一件长袍缝缝补补夫妻轮换穿近十年,可总是整洁的。孩子穿得邋遢是父母的不光彩,尤其是其母亲会受到别人的非议,即使补丁也要讲究配色、对称。人们若要串门走亲戚,要求服饰整齐、干净。
视频:东北锡伯族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画面。
图片:东北锡伯族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图卷。
解说词:在清代,东北锡伯人男子服装喜用青、灰、蓝、棕等颜色,服式与满族旗装样式基本相同。为便于骑马、劳动与操作,身穿左右开襟的长袍和短袄,上套坎肩,下著散腿长裤,扎腿带和腰带,腰带上经常挂上烟袋荷包,脚穿布靴,头戴笠帽、毡帽或礼帽,当官的一般在长袍上套马褂。妇女穿戴要讲究些,大襟长袍要贴花边或绣花滚边,爱套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长裤扎黑色腿带,脚穿绣花鞋。少女和未婚姑娘,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辫稍爱戴花,戴金银耳环,穿淡雅漂亮的旗袍。女性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脚穿绣花布鞋,显示出青春活力。媳妇的服饰与姑娘无大差别,但比姑娘穿着要鲜艳。发型也不同,媳妇梳的是“盘龙髻”,额前留刘海,脑后有燕尾,头顶上乌发蓬起,盘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将辫子梳成双辫或两个“抓髻”,合起来成为一个大“疙疸髻”。头发抹头油,没有头油的,用榆树皮泡的水当头油。面部涂粉,口涂口红,染指甲。髻上插金簪,腕上佩带金、银、玉手镯。长袍为大半截长袍,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可以卷上,也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长裤,外加套裤,春秋穿“夹套裤”,冬季穿“棉套裤”。上年纪的妇女出门时,手里还要拿个烟袋,串门时互相装烟进礼。忌用狗皮制品。
民国初年,东北边远农村的锡伯人还普遍穿清朝时期流传的服装,而城镇锡伯人中个别中老年人仍穿传统服饰。新中国成立后,在东北锡伯人中,清朝时期的传统服饰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并且,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锡伯族人民都以细棉布、化纤布、毛料等制作现代大众化服饰,其服饰样式几乎与汉族服装无异了。最近十几年,东北锡伯人也向新疆锡伯族学习取经,用各种现代面料设计制作男女传统服饰,各类变异的长袍、马褂、旗袍、衬衫、坎肩、绣花鞋以及儿童各类传统服装,不仅成为旅游展示的产品,而且,各年龄段男女人士普遍都备有适合自己的一套传统服饰,在本民族公众活动中穿,以表现本民族特色。
视频:锡伯族妇女刺绣画面。
图片:锡伯族各种场合的刺绣图卷。
解说词:刺绣,在锡伯族民间称作绣花,是妇女们擅长的传统手艺。源于明末清初或者更早。锡伯族妇女较早的刺绣制品出现在清代,当时主要用于男女服饰方面,后来各品级官服、军装等,也成为展示锡伯族妇女刺绣手艺的领域。各品级官服和军装,其刺绣图案是固定的,而且伊犁地处偏远,官服和军装后来都是在当地制作,伊犁各八旗都有制作官服和军装之处,锡伯营八旗也有自己制作的部门,心灵手巧的锡伯族妇女被雇佣制作军装,展示缝制和刺绣技艺。
锡伯族妇女在东北时期的刺绣手艺,具有满族和汉族的刺绣风格,特别是与汉族军民开始直接交往后,包括其刺绣文化对锡伯族妇女影响尤为深刻,刺绣的图案较多地采用牡丹、莲花、仙鹤、各种龙等动植物的形象。1764年部分锡伯族军民迁到伊犁后,受维吾尔、哈萨克、蒙古、俄罗斯等民族文化的影响,使本民族妇女的刺绣工艺里又溶进了这些民族的刺绣文化成分,从图纹还是选料等方面都有了更加多样化。刺绣制品从服饰到鞋袜,从门窗、罩帘、墙帷到帐篷、锦帐以及老人的寿服等,都有了广泛的使用空间。其中最常见的刺绣品是各种形态的枕头顶和布鞋等。一部刺绣作品,其图案设计是关键。在本民族每个会刺绣的妇女,人人都能自行设计图案。其基本步骤首先是根据所绣物品的形状反复进行构思和谋画,以选择理想的图案。之后画出草图进行反复修改,最后将确定的草图照原样画到刺绣物品上,再用各种颜色的丝线进行绣制。锡伯族妇女擅长刺绣的图案,基本可分为平面图案和立体图案两大类。
视频:锡伯族具有多民族特色的刺绣制品以及妇女刺绣现场画面。
图片:锡伯族具有多民族特色的刺绣制品以及妇女刺绣现场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传统刺绣工艺有挑花、贴花、针织等类型。挑花、贴花工艺在传统刺绣品上使用较多。如在服饰、鞋袜、窗帘、床罩、墙帏、枕头顶以及荷包、嫁妆、寿衣等上面,多用挑花类或贴花类进行刺绣。针织类也具有独特的本民族风格。“姑娘大了要绣花,绣出花样找婆家”。姑娘到适婚年龄,母亲首先让她们接触针织类学会缝补,而锡伯族的针织类多与绣花联系在一起,有针织必绣花,因此母亲们的意图很明显,让女儿通过针织类缝补,也把刺绣手艺学会,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还把哈萨克、俄罗斯等民族的勾针织法也引进来,和本民族的针织方法相揉和,勾织小手帕、围巾、台布、窗帘等物品。之后,要让姑娘们循序渐进,在其他人们经常注意的刺绣物品如长方形枕头顶、布鞋、婴幼儿肚兜等上面施展手艺。
在日常生活中,每年秋冬农闲季节,妇女的主要任务除炊事缝补之外,就是施展特有的绣花手艺。荷包是锡伯族吸烟男子必备的物品之一,也是锡伯族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里面装揉碎的烟叶。荷包是一种手工制作的小工艺制品,做工精致。按过去的习惯,当一对恋人谈成以后,女方要偷偷缝制一支精致的荷包,送给自己的情人。荷包上都绣有五颜六色的花卉,或款款悠悠的蝴蝶,或互相嬉戏的飞禽,其手艺可谓妙矣。此外,男女青年恋爱,女方还亲自制作传统“香袋”赠送给自己喜爱的小伙子,做为两人定情礼物。久而久之,制作荷包、香袋并绣制各种图案形成了锡伯族妇女必修的一种技能。
视频:锡伯族妇女绣出的各种纹样绣制品画面。
图片:锡伯族妇女绣出的各种纹样绣制品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妇女的传统刺绣手工技艺由图案设计、布料选择及针线、挑花、贴花、针织等种类和程序构成,具有一整套的工艺操作程序。其绣制品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出锡伯族的民间工艺美术特色、生活情趣、民间信仰和审美追求。锡伯族妇女的刺绣又形成了独特的本民族艺术风格。广大妇女在刺绣实践中,刻意追求原始的自然美,图案大多选自现实生活中表达吉祥意义的自然界花草、飞禽走兽,生活感、真实感、体验性都很强。各种绣品色彩新颖,对比感强烈,装饰性突出。如枕头顶和绣花鞋大都绣莲花、牡丹、菊花等花卉。针织法针步均匀,纹理分明,处处见针,针针整齐。在挑花时不用起样就可以在绣布的反面随手挑针调配上各种彩色线条,而在绣物的正面就会呈现出美丽鲜艳的花纹。挑花从图案和纹样结构来看,大多采取单独纹样,一般用于衣脚、衣袖、衣边上。二方连续的图案结构则用于衣帘、床单、帷幔以及鞍鞯等物品上。可以说,锡伯族妇女的刺绣工艺,因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形态以及传统家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了较明显的中国北方渔猎文化及迁徙文化特点。迄今在坊间留存的刺绣工艺及绣制品,都积淀着深厚的上述传统文化基因,体现着锡伯族人民纯朴的思想和美好的生活愿望。
视频:锡伯族萨满神裙、飘带、神帽飘带等画面。
图片:锡伯族萨满神裙、飘带、神帽飘带实物及图案图卷。
解说词:部分锡伯族西迁伊犁,把祖传的萨满教文化原本带到了西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在伊犁锡伯族民间,萨满教文化遗存仍很明显。到目前,虽然萨满教巫师已经不存在了,但八九十年前他们使用过的萨满神服和用具都部分地遗存在锡伯族民间。其中每位萨满佩戴的神裙、飘带等,已经成为锡伯族民间表现传统刺绣艺术最经典的文物。神飘带,锡伯族称为“扁苏尔屯”,由宽9厘米、长90厘米的蓝色或白色布条上,垂缝宽3.5厘米、长78厘米的布条组成。飘带共18条,每一飘带分6色6节,飘带头垂以穗子。每一飘带均绣有各色图案,有龙、刀梯、铜钱、鱼头、各色花卉、香炉、“福”字、“寿”字、几何图案、蝴蝶等。横布条两头各缝两根长约70厘米、小指头粗细绳索,以便系于身上。绳索分6节6色。扁苏尔屯系于衬裙之上和圆苏尔屯之下。按锡伯族萨满教传统禁忌规定,绣制扁苏尔屯,须请18位18岁未婚绣花能女来绣制。从察布查尔县现存几幅萨满扁苏尔屯来看,其绣制的各类图案,不仅色彩艳丽夺目,图案依旧表现栩栩如生之态,而且其绣制水平可谓上乘,成为本民族传统刺绣精品。
视频:锡伯族绣女杨秀玉刺绣坊以及刺绣场面、绣品等画面。
图片:锡伯族各刺绣坊、各种有关刺绣牌匾、证书、刺绣品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的传统刺绣,曾经是本民族视觉艺术的最重要内容,日常用具品都是民间艺人施展其才华的对象,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十几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扶持之下,锡伯族的刺绣艺术得到复兴,在各民族艺术园地占有了一席之地。2006年,锡伯族刺绣取得了“联合国501扶贫项目”立项,次年开始运作,锡伯族妇女绣制的各类作品开始在各类展销会上亮相,受到各族群众的赞赏。2009年,“锡伯族刺绣”项目被评审列入第二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间艺人杨秀玉被评选为新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锡伯族刺绣”自治区级传承人。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申报的“锡伯族刺绣”项目被评审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杨秀玉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伯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3月18日,“西迁情”刺绣作坊在锡伯族民族风情园正式挂牌,成为联合国少数民族扶贫示范项目示范点。
目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各乡镇已涌现出了初具规模的若干家民间刺绣作坊。联合国扶贫资金有力地推动着锡伯族刺绣的发展,使深埋在民间的刺绣手工艺不断得到挖掘并生产出众多精美的刺绣产品。还定期举办刺绣培训班,擅长刺绣的老年妇女为年轻一代传授手工刺绣技艺,使锡伯族的传统刺绣手工技艺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有关介绍锡伯族刺绣手工艺及其制品的文章、宣传册、宣传片等陆续涌现。目前已开发出各类男女服饰、绣花鞋、挂帐、床上用品、头饰、香袋、枕头等多种刺绣产品,形成规模,走向市场。
视频:锡伯族地区麦地、蔬菜地以及部分特色食品画面。
图片:锡伯族地区麦地、蔬菜地以及部分特色食品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是以粮食为主食的民族,包括小麦、稻米、玉米、高粱、黄米、小米等。这和本民族的生产形式有关。清朝以前,锡伯族彻底放弃游猎、游牧、渔猎等非定居的生产方式,转为定居的农业民族,开始种植稻谷、小麦、玉米、高粱等,饮食结构由食肉为主转变为以粮食为主。部分锡伯族迁到新疆以后,其生产方式仍以农业为主,其饮食结构在以粮食为基础的情况下,主食结构发生了变化。新疆的锡伯族主食以小麦为主,大米、玉米次之,而东北的锡伯族主食以水稻、高粱为主,小麦、荞麦、玉米为次。这是因为伊犁地区适宜种植小麦,而东北地区适于种植水稻、高粱等作物。
视频:锡伯族各种特色食品画面。
图片:锡伯族各种特色食品图卷。
解说词:新疆锡伯族的饮食结构中,既继承了东北时期锡伯族的部分饮食成分,也吸收了新疆其他民族的饮食优点,因此,饮食种类别有特色。面食有发面饼、锅盔、索络霍额分、千层死面饼、果子额分、馒头、面条、拉面等。馅食有包子、饺子、韭菜盒子、肉馅饼、南瓜饺子、肉馅烤南瓜等。米食有大米干饭、抓饭、小米或大米稀饭。小米或大米稀饭分三种:一种为清水煮,一种为肉汤煮,另一种为牛奶稀饭。发面饼,锡伯族称之为发拉哈额分,是每天都离不开的日常主食。锅盔是锡伯族别具风味的食品之一,分发面的和死面的两种。无论是死面的还是发面的,里面都要掺牛奶、清油、羊油、奶油、鸡蛋等,有的还加糖,厚度则为2—3厘米。索络霍额分,将发面揉成巴掌大以后,贴进灶膛壁,借灶膛中热灰的余热将其烤熟。千层死面饼是将白面用清水和好,擀薄,上抹一层猪油或清油后卷起来切成块,然后再擀薄贴到锅里烙熟。果子额分是过年过节的上等食品。其做法是在发面里掺进油炒烂的南瓜泥、砂糖或蜂蜜、清油、鸡蛋等,等发熟后,将面团擀薄并切成条,再揉成比小指头还细一些,长约5—6厘米,在油锅里炸熟。其特点是酥软、香脆,保存时间再长也不会干硬。锡伯族的包子和饺子与汉族的差不多,只是馅儿的成分各有民族特色罢了。韭菜盒子为春秋两季食用的季节性食品。春天用第一茬韭菜,秋天到阴历八九月,用最后一茬韭菜制作。锡伯族的韭菜馅里掺清油、肉末、鸡蛋、辣面子等。肉馅饼是将炼油后的猪、牛、羊油油渣里掺葱头或大葱等,然后照烙韭菜盒子的方法进行加工。南瓜饺子是将甜质的南瓜切成绿豆大小的碎块,里面掺少许葱头、清油或油渣,然后包成饺子,放在蒸笼里蒸熟,其大小比一般饺子要大两倍。肉馅烤南瓜是是将南瓜打一个小孔,把南瓜瓤全取出来,然后把肉馅从孔里塞进南瓜肚里,然后把口子用面糊好,把南瓜放进灶膛里烤熟,其味道鲜美。
视频:锡伯族各色小食品、全羊席、鱼炖子等画面。
图片:锡伯族各色小食品、全羊席、鱼炖子等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的副食品分肉类和菜蔬类。肉食以牛羊肉为主,兼食猪肉和鸡鸭肉。吃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清炖,二是干炒。清炖是将新鲜肉或熏肉放清水里煮熟后,把肉捞出来,在肉汤里加些作料、葱花、白菜叶、胡萝卜、洋芋等煮熟,边吃肉边喝汤,或者把煮熟的肉切成碎块,再放到肉汤里吃。肉除清炖和干炒以外,还做回锅肉、过油肉、肉丸子等。在吃猪肉方面,锡伯族有一个特殊的方法:每当宰猪,将清炖的猪肉、杂碎都切成碎块或碎片后与灌肠煮熟的猪血拌在一起,调以作料、蒜泥、葱花、盐等,其味道鲜美。这种吃法叫“猪血拌肉”。在吃羊肉方面,有个很出名的菜为全羊席,锡伯族称为“莫尔雪克”,意为“盛在碗里的菜”。它是用羊的心、肝、肺、大肠、肾、舌、眼珠、耳朵、肚子、蹄子、红白血等全部杂碎及大米、调料等制作。是将所用材料用清水温煮,每一种杂碎做一种带汤的菜,分别盛在十几个小瓷碗里,每碗菜里还要撒些切碎的香菜和葱花。在这些菜肴中,花样最多的是灌羊肠子做的菜,是把大小羊肠洗净灌上羊血清、羊肝、羊油、洋葱、肉沫、调料等,可做成数道菜。全羊席共有12道菜,即羊肝凉菜一碗、整肠一碗、白血肠一碗、脖筋一碗、羊肚一碗、羊小肠一碗、羊肺一碗、羊肾一碗、羊肥肠一碗、养心一碗、羊舌一碗、羊耳一碗。
锡伯族还有两样特色菜,一个叫萨斯很,是用干豇豆、白菜、黄萝卜、土豆与羊肉或猪肉煮成,吃的时候撒上辣椒面;另一个叫尼木哈鱼炖子,是将新鲜鱼和韭菜、椒蒿同煮,吃的时候再撒上辣椒面。
视频:锡伯族副食品种类、面酱制作等画面。
图片:锡伯族副食品种类、面酱制作等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食用的蔬菜类副食品有韭菜、辣椒、芹菜、西红柿、茄子、黄瓜、土豆、白菜、青萝卜、黄萝卜、卷心菜、豇豆、刀豆、香菜、洋葱、大葱等。其中最喜欢吃而且常年食用的是韭菜和辣椒。锡伯族有一种别有风味的咸菜,叫哈吐浑索吉,也叫花花菜。它是用韭菜、红青辣椒、芹菜、黄萝卜、包心菜等做成。由于及时拌以盐并盛入瓦缸里,各种蔬菜原有的红、绿、白、黄等颜色截然分明,过去在冰天雪地的隆冬,饭桌上有那么一小碟夏季各种蔬菜色调俱全的花花菜,会激起人们强烈的食欲。冬季用花花菜炒兔肉是锡伯族别具特色的菜肴。副食品除蔬菜外,还喜欢吃奶制品,如奶子稀饭、奶子面条、奶酪、酸奶疙瘩等;还喜欢喝酸奶、奶茶、茯茶等。有一种叫伍他茶是将黄豆、玉米等炒熟后磨成的面粉或将麦面用羊尾巴油炒成,食用时用开水冲,放入少许糖、羊油或奶油即可食用。
米顺是锡伯族调味用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面酱。每年阴历四月十八日前,家家户户都将小麦数十斤发芽,刚发芽后倒入开水锅里煮熟,盛进瓦缸或布袋里,放在火炕最热处捂起来,等过几十天发酵成酒曲状并有甜味后,拿到室外晾干,到阴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西迁节那天,各家各户都拿到磨坊去磨成粉,称之为“米顺胡胡”。就在同一天,每家每户都调制成面酱晒太阳,数十日后即可食用。
视频:东北锡伯族食品种类、面酱制作等画面。
图片:东北锡伯族食品种类、面酱制作等图卷。
解说词:东北锡伯族的饮食,与新疆锡伯族存在一定的区别。沈阳地区的锡伯族大部分住在农村,并以农业为主。新中国成立前,主食以高粱米、玉米、稗子米、荞麦面、小米等粗粮为主,副食品以蔬菜为主,肉类次之。蔬菜中春天的菠菜、韭菜、小白菜,夏秋天的土豆、芸豆、茄子、黄瓜、辣椒、萝卜、芹菜等为常用蔬菜。冬日以白菜、萝卜、土豆为常用蔬菜。家家做酸菜、腌咸菜,挖窑储白菜及萝卜,一直吃到第二年春菜上市。喜吃猪肉,尤其是“白肉血肠”“火锅”是最受欢迎的菜。过年杀年猪。在家常菜中创造了许多别有风味的菜谱,如大豆,不仅做水豆腐、豆腐脑、豆腐块、冻豆腐、干豆腐,而且还做小豆腐。还喜欢吃炒盐豆。用萝卜、玉根做的辣菜别有风味,做法是将玉根头切块、煮烂,趁热与生萝卜丝拌在一起闷起来,放一两天后,辣而微酸,蘸酱吃非常刹口。还做大酱。韭菜花是流传多少代的调味品,杀猪时蘸白肉血肠,味美无比。还用线麻籽做麻籽豆腐。爱喝浓茶。有的煮糊米水,是将高粱米炒糊,储备起来,喝时用水煮开。鞑子饭是将牛羊肉或猪肉切成小块,与粳米放在一起熬成粥,加些佐料和盐。在捕鱼季节,熬鱼汤与高粱米小豆干饭同吃,或鱼炖豆腐、虾米、小鱼打酱汤吃。酸汤子是一种用玉米面做的主食。将玉米用水泡涨后,磨成糊状,称为水面,放到微有酸味时做汤吃。酸茶是东北锡伯人自己酿造的带酸味的酒,是家家户户常备的饮料。面酒是在农历四月十五日做,把大黄米洗净磨面,上锅蒸熟加水,使其发酵变酸辣味,将带酸甜辣味的液体澄出来便为面酒。
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族和汉、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锡伯族的日常食谱里又增添了上述兄弟民族的许多食品种类,如汉族的各种炒菜、各种面食品和小吃,维吾尔族的抓饭、烤馕、薄皮包子、拉面、揪面片,哈萨克族的那仁,蒙古族的酥油茶等。尤其是维吾尔族的烤羊肉,无论是家庭便宴或是喜庆宴会都是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