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天下 墨索里尼:独裁者的建筑梦
PART1:
解说:它是专制独裁的产物,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畸形之胎;它在“国家至上”的权力中兴起,又如同墓碑般成为独裁者的陪葬。《筑梦天下》,走进罗马,讲述一个法西斯独裁者的建筑之梦,一座墨索里尼城的历史兴衰。
周瑛琦:凡是游历过古城罗马的人,对斗兽场、少女喷泉等名胜大多可以如数家珍,各种雄伟的古老建筑,以及长久以来存留着的废墟遗址,一直是罗马头顶上闪耀的历史光环,然而在罗马的南边,有一座叫做“新罗马”的卫星城,恐怕很多朋友就不太了解了。“老罗马”几乎全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旧建筑,而“新罗马”则全部都是清一色的现代建筑。整个大罗马,沿着台伯河由北向南,新旧两个城市遥相呼应,正如“老罗马”拥有太多厚重的历史,“新罗马”的建立也有着别样的传奇,据说它的建立跟一位法西斯独裁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的节目,就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新罗马”鲜为人知的前世今生。
解说:乘地铁B线一路驶向罗马的南边,这里人迹寥寥,离罗马旧城区相距五六公里,一般来说,到罗马观光的游客不会来这里,因为它没有任何古迹可看,但这里静悄悄地矗立着一大批与罗马旧城区截然不同的、外观考究的现代建筑,这里四季花香、恬静幽雅。
解说:一座貌不惊人的建筑似乎能随时打破人们的兴致,它的外形古板、压抑,甚至无时无刻不透露出神秘而又冷漠的气质,当你想走近它的时候,却又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拒之门外。这就是罗马会议大厦。它和周围的这些建筑一样,大有来头。
解说:罗马会议大厦建造于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法西斯政治狂热的年代,演讲、集会经常出现在法西斯信奉者的生活当中,他们迫切希望有一个新的大型建筑来满足他们政治生活上的需求。这时候,一位信奉法西斯的意大利建筑师Adalberto Libera阿达尔贝托·利贝拉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他奉命在罗马旧城区以南的这个地方建起了这座建筑,当时设计的初衷是用来庆祝1932年法西斯革命,而整个法西斯独裁时代所有建筑的幕后推手,就是臭名昭著的独裁领袖——墨索里尼。
周瑛琦:墨索里尼是一个声名狼藉的人,对于权力、对于专制永远充满着极度的渴望。在取得政权后,这种欲望越来越高涨,他需要把自己的思想进一步宣传和扩张,以巩固自己建立起来的大业,于是,一个个象征法西斯统治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建造起来。他授权利贝拉设计这座罗马会议大厦,就是想让自己的思想以物质的形式存在于这个世界。正像大哲学家尼采所说的那样:有时候,建筑还真是一种权力的雄辩术。
解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种新的建筑思潮正深深影响着墨索里尼和建筑师们的信条。利贝拉提倡整齐并具有强烈功能的建筑,这一点,与强调统一、规整的墨索里尼不谋而合。于是利贝拉为这座罗马会议大厦设计了两个礼堂,一个专门供党政企业开会用,另一个大一些的,是供官方重要仪式、迎宾和举行大型活动用。这一大一小两个礼堂彼此背靠背,设计方案与维纳斯罗马神庙颇为相似。但据利贝拉回忆,喜欢四处发表演说的墨索里尼从未在这两个礼堂内发表过演说。他知道墨索里尼喜欢大理石,于是便投其所好,采用了大量的大理石作为外墙和内饰,让大厦显得光亮和纯净;楼顶上露天广场的座位也全部用大理石铺好,可在后人看来,这些座位更像是一个个冰冷的棺材。
解说:坐在石凳上放眼四周,这里全是庞大而严肃的建筑,个个形式统一、冰冷单调。它们和罗马会议大厦一样,是为迎接1942年在罗马举行的世界博览会而建造的,这些20世纪初留下来的法西斯产物,构成“新罗马”的城市风貌,一方面墨索里尼希望从这里开启一个全新的法西斯政权,另一方面,也在这里全面实现他从小滋生的、日渐膨胀的建筑之梦。
周瑛琦:谁也不会想到,墨索里尼会有这样一个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事实上,从新罗马的建立开始,不管是多小的一个城,哪怕仅仅是一个新的建筑设计,墨索里尼都要的亲自审批才可以建设,而墨索里尼一共在意大利建设了十几座这样的城镇和大大小小、成百上千个建筑。这就奇怪了,一个狂热的法西斯独裁者为什么会对建筑如此热衷呢?下节回来,告诉您!
PART2:
周瑛琦:Benito Mussolini,贝尼托·墨索里尼,世人皆知的法西斯主义创始人,整个新罗马的幕后缔造者,除了政治,他从不掩饰对于建筑的梦想,他说:“我,墨索里尼,是一名伟大的建筑师,就要重新设计这个世界了!”也许是被世俗的眼光蒙蔽,我们很难体会这句宣言的含义,因为历史上大多数统治者都将建筑仅仅当做是实现某种意图的手段,但墨索里尼,似乎并不希望自己被看成是领袖,也不想被看成是政治人物,而仅仅只是希望作为一名艺术家青史留名,他将建筑本身当做是自己的一个追求。
解说:这张照片上的房子,位于意大利北部一个叫多维亚的小村庄,1883年7月29日,墨索里尼就出生在这里。他是在父亲的铁匠铺里伴随着铁锤声长大的,因此从小对建筑工地上的声音有着特殊的偏好。他的父亲性格暴躁,喜欢酗酒,喝醉了,不但会挥起拳头打墨索里尼的母亲,还常常用自己腰上那根粗皮带教训墨索里尼。这样的家庭环境,并没有让墨索里尼产生正确的是非观,反而让他更加不守规矩、蛮横无理、桀骜不驯。
解说:为了改变他的坏习气,母亲常常带他去教堂做礼拜。他实在受不了教堂里昏暗的环境和沉闷的气氛,常常趁母亲不注意的时候溜走。从那时候起,他就特别向往高大宽敞透亮的建筑。后来,在游历了欧洲各国建筑之后,他对建筑产生了全新的感悟,他说:“有机会,我要建我自己喜欢的建筑。”
解说:1922年,墨索里尼打着“国家社会主义”的旗帜登上了意大利权力的顶峰,成为大独裁者,法西斯专政开始建立。掌权伊始,他就着力开始在国家的各个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筑的改革首当其冲。墨索里尼开始考虑重新规划罗马,筑就自己的帝国大业,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大力倡导古罗马帝国风格,把它作为法西斯政权的象征。他说,“罗马必须向全世界人展现其辉煌与风采——宏伟、规整、强大,一个如同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
周瑛琦:墨索里尼想要建造的这个如同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是一个全新罗马,而这个全新罗马并不是要在罗马市的旧城区进行城市改造。1936年,墨索里尼计划在6年后,也就是法西斯上台20周年时举办一个大型的世界博览会来宣扬国威,当时他的想法就是要把罗马城向南扩张到地中海边,在南部的420英亩土地上建一座新城来举办这一盛会,建筑的规模和华丽程度要超过古罗马和复兴时期的罗马,让未来的法西斯统治“永放光芒”。这个想法,真够狂妄的吧!
解说:1937年,罗马新城在这片沼泽地中正式开工。墨索里尼在这里借用的是所谓提纯了的古罗马建筑风格,一切柔和的线条都被舍弃,代之以直线和弧形组成的几何图案。
解说:新罗马里的每一座建筑的设计方案,都需要经过墨索里尼亲自审批,都要求在自夸狂妄的建筑大杂烩中,跟古罗马建筑相呼应。新罗马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的“意大利文化广场”,就是这座阴柔怪气的大厦。墨索里尼借鉴了古罗马斗兽场的外观,将大厦的外墙设计出许多古罗马式拱门,因此人们给它起了个外号,叫“方形大斗兽场”。然而这些假拱,与古罗马大角斗场那些通透的圆拱截然不同,根本不具备承重功能,仅仅只是个装饰。
解说:这座依仗强权建立起来的建筑,有一种特殊的整齐、洁净感,那种冰冷的整洁给人消毒剂的感觉,虽气势逼人,但了无生气,冰冷无情,可以说是一座典型的法西斯风格的建筑。正是因为有独断专行的墨索里尼,法西斯建筑在罗马找到了最好的土壤,并逐渐蔓延开来。如今,在这些冷冰冰的建筑下,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墨索里尼高举右臂、在万人之中激情澎湃演讲时的情形。
周瑛琦:新罗马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你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城市空间的确有一种特殊的形式美,那种吸引你的感觉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向你伸过来要牢牢抓住你一样,庄严和敬畏感油然而生。而这种感觉,恰恰流露出法西斯的意识形态,那就是对人的牢牢控制,让人屈服与顺从。就像当年纳粹德国,有些年轻人就是因为迷恋党卫军笔挺的军装、齐整的装备而投身其中的。然而作为新罗马的幕后推手,我们在墨索里尼身上,还能打开哪些新罗马尘封的记忆呢?
PART3:
周瑛琦:西方有句著名的谚语: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城历史久远,古老而伟大的建筑数不胜数,然而当墨索里尼建立独裁政权后,为了恢复罗马帝国的面貌,他打着“复兴”的旗号,不惜拆除罗马近两个世纪以来的建筑,去修自己的路、建自己的楼。于是,一个个精美的古老建筑随之湮灭在亚平宁半岛上。如今,当你漫步于罗马街头,会发现到处都是一些残垣断壁,如今已没有人拆除它们,也没有人重建它们,它们默默地记载着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建筑每前进一步所走过的历程,以及罗马因此而经历的伤痛。
解说:古罗马大角斗场和墨索里尼的府邸威尼斯宫,本来没有道路直接相连,但墨索里尼为了表明他的权力可以贯通古今,也满足他追求与历史人物比肩的虚荣心,硬生生地在角斗场和威尼斯宫之间筑起了一条帝国大道,毁坏了沿街无数文物和建筑,从而留下千古骂名。
解说:这个残酷的统治者,穷其一生,让很多人遭受迫害,但当时的建筑师却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而受到尊重。无论政治格局如何变化,很多建筑师都留下来坚定地为他服务,参与法西斯政权的建筑项目。
解说:那时候最有名的建筑师是马尔切罗·皮亚森蒂尼(Marcello Piacentini),他一直是墨索里尼的“御用建筑师”,庞大的新罗马工程就是在他的监督下建造的。在法西斯年代,几乎没有一个城市找不到他留下的足迹。他指挥其他建筑师们修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尽其所能地表现出墨索里尼对法西斯的狂热。其中最为庞大的是新罗马的建设,这里不仅高度现代化,规划完善和高楼林立的社区,不仅与布满古迹的罗马城有着天攘之别,也是现代罗马人渴望居住的地方。他不仅在意大利各个城市建造了党部大楼,还设计了向民众美化法西斯主义的宣传展览。
解说:法西斯总部大楼有一个中庭,突出了周围围绕着的党的各个机构,并特意标出建造过程中法西斯志愿者的支持,以便为其政治发迹提供更多的历史合法性。
周瑛琦:在独裁体制下,建筑的作用在于美化和夸大个体的独裁者,这也就揭示了建筑为什么能在如此多的独裁政权体制中盛行的原因。从希特勒到墨索里尼,甚至到后来的萨达姆,所有这些20世纪的独裁者中,几乎找不到哪一位没有选择建筑作为自己权力之路的铺垫。对于墨索里尼而言,建筑已经不仅仅是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工具,而恰恰相反,建立法西斯政权,客观上实现了他个人建筑野心的梦想。
解说: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民主国家明显软弱无力,于是墨索里尼采取了侵略的外交政策,先后占领了利比亚、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等许多国家,他的国家版图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张,墨索里尼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殖民地,他的建筑梦当然也和殖民地版图一样迅速扩张。
解说:然而令墨索里尼感到遗憾的是,由于1939年二战爆发,他带领意大利卷入这场战争,而无暇顾及新罗马的建设,所有建设工程就此停滞,准备于1942年举办的罗马世博会也因此搁浅。这一仗打了6年,6年之后的1945年4月28日,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妇被处死,并倒吊在米兰的洛雷托广场示众。新罗马,再也无人去建了,它成为墨索里尼永恒的“烂尾楼”。
解说:不知道是新的意大利共和国有意保留还是无暇顾及,直到1952年,政府才决定把墨索里尼留下来的这一大堆烂摊子继续完成,并修建了新的公共建筑、写字楼以及博物馆等。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在罗马举行,这里才正式投入使用,如今,这里空旷的广场,已成为孩子们的免费足球场,那一根根象征权力的大圆柱,充当了结实的球门柱。时过境迁,这样的景象,不免让人唏嘘。
周瑛琦:一个独裁者和他的建筑梦就这样灰飞烟灭。其实意大利的每个城市都有某种重要的、实质性的、具有历史价值的、与墨索里尼的名字有着这样那样联系的东西。他这一生,交织着两种欲望,政治和艺术,独裁和建筑,孰轻孰重,似乎很难说清。直到临死前,他还念念不忘自己在意大利各地留下的建筑,他对身边的记者说:“我真的想到意大利各处走走,以回顾20年来我所做的一切,可是看样子再也去不成了。他妈的……”不管怎么说,这个被倒吊起来的专制独裁者的建筑雄心,犹如黄粱美梦一般,终将和他的政治野心一道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