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50年前后,东西方同时出现了启迪人类智慧的先哲,释迦牟尼、老子、孔子 、穆罕默德、苏格拉底。他们的出现使人类完成了思想的飞跃。其中苏格拉底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但苏格拉底并不知道,早于他117年的古老东方,一位智者就提出了“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在终南楼观的山水间,尹喜曾向老子请教,道与德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老子回答说:道是这个宇宙万物衍生的根本规律,而德就是要尊道而行。关于如何尊道而行,老子这样说:道之所以被尊重,就是它对万物生长顺其自然,不加干涉,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兴发万物而不自恃其能,这就是最为深厚的德。
老子的《道德经》传到欧洲大约是在16世纪, 西方人用各种文字进行翻译并广为流传。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称老子为辩证法之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类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至今,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老子已经成为最受西方人喜爱的东方哲人之一。
同期:
傅佩荣1710:西方人就觉得这么小的书,两千多年传下来,一定有道理,他打开一看看不懂,看不懂就觉得特别神秘,就是人的普遍的经验,这东西看不懂一定是很有道理,那好了,他们去翻译,再怎么翻都翻不出来,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你怎么翻还是一样的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用言语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代表道不能用言语来说,既然不能说我怎么懂呢,不能说你要我了解,就变成是需要一种生活的体验。
王石:我觉得周有光老先生有一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就好象捅破窗户纸这样的话,他说人类已知的部分越多,未知的部分也会越来越多。就是说假如你原来看到的是你眼前的景象,那么你有了一个望远镜你就看的更远,因为你看的更远所以你未知的就更多。所以在哲学的部分,在道的部分有很多玄之又玄,恍兮惚兮,然后非常神秘,无法确认,无法像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那样确切表述的,我觉得正是这种中国式的充满智慧的,留有余地的,让人产生诸多联系的,正是这样的一种中国式的这种古代哲学概念的这种魅力、有趣的地方。
解说: 这种东方式的哲学思维和神秘境界一直以来吸引着西方世界。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是国际上知名的汉学家,而他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从而为上个世纪后半叶世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The Inner Light》歌词: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说:
1968年,著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将《道德经》的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The Inner Light》。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二战后的黄金时期,极度丰富的物质让西方年轻的一代一度感到迷茫。冷战、越战更让他们对现代文明感到绝望,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狂欢、嗑药、飙车,用一切超常规、反正统的行为来抗议社会和时代。他们被称作垮掉的一代。
毒品和嚎叫解决不了精神问题,他们中的一些人背上行囊,来到遥远的东方寻找精神的归宿和内心的平静。
2003年,美国人泰德·伯格来到中国寻访隐士。他的旅行冲动来源于一本叫做《空谷幽兰》的书。书的作者比尔·波特一直潜心学习中国文化,八十年代中期,比尔·波特终于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终南山,他寻访了那些超脱世累,静坐山间,修行佛教和道教的人。
比尔·波特依据这次行程的经历,写成了《空谷幽兰》。这本书在西方出版后又被翻译成中文,引起了东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终南山、老子、道家思想再次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视野。
解说:当人们重新审视和解读老子和道德经时会发现,两千五年的这位先哲已经为当今人类社会的诸多问题开出了良方。
老子曾经说过自己有三宝:一是柔慈,量力而行;二是俭约、去贪去欲;三是不敢天下先。
同期:
傅佩荣:第一个是慈,慈是母亲的爱,因为老子很喜欢把道当作母亲,又很适合,道生出万物,包括人在内,道等于母亲一样,所以你如果悟道的话,你就会从母亲的角度来关怀每一个人,关怀每一样东西,那么慈这个字特别是对人来说的,你不要硬要分好人坏人,说我要鼓励好人,我要批评坏人,但你不要忘记人生现在没有好坏,变好变坏有时候是环境的原因,有时候是一时之间认识错误,或者欲望过多,它可以改善,所以它总是包容,那这个包容的心态对现在很重要,现在人很喜欢分你跟我不一样,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其他的这个国家,就发生各种冲突,没有必要。你都在地球上,都是来自于道,所以你学会慈之后,就会包容所有的人。第二是叫做俭,节俭的俭,这个俭代表什么,代表对万物,因为万物跟人一样,也来自于道,我应该珍惜,我不应该随便浪费,一张纸随便浪费就等于是对一个树也是一个浪费,所以人的所有东西你都要珍惜,天下没有任何无用的东西。
解说:老子思想里的不敢为天下先,也许会被理解为消极避世,会对科学文化的进步起到反向的作用,可是在工业文明急速发达的今天,人们发现,为了向前发展,人类和地球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文明发展的副作用不断显现。
同期:
王蒙:市场经济它唤醒了人们的这种物质的欲望也显出一些急功近利的一些东西。急着发展,急着提高GDP,许多作为非科学的,不科学的发展观带来的一些浮躁。如果说在治疗浮躁上,那这个老子是挺起这个作用的,他告诉你人的主观努力的作用当然也很大,但是他的效能也还是有限的,什么事情还是让他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的发展,一个人还是应该保持一种所谓谦虚的态势。像这些地方,我想很可能对这个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的这样一个潮流当中起一点平衡和降温的这个作用。
肖云儒:孔子跟老子有过一次接触,老子就教导过孔子,他大,他说,我告诉你,你要去傲气,把你那个傲气,利益,把你那个对利益的追求,态色,就是作秀的态度、颜色,淫治,那个淫不是淫乱,就是过度的那种志向和目标要去掉,因为不去掉就是,是皆不利子身,这些东西都不利于你的身体,身心。28:41告子者没落而,落此而已,我要告诉你的仅此而已,你把那个傲气、利欲,淫心,这个态色都去掉,朴朴素素的来做人,来管理社会。这就老子在两千多年以前给孔子的一种教会。这些东西我们现在听起来恍若今天,恍若告诉我们现在的人应该怎么生活,应该怎么样管理社会。
解说:2011年6月21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成功连任。在就职典礼上,他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是说,天道的安排总是有利于万物,而有德之人做事,也总是有所作为又不违背大势。这正是他追求的境界。 当西方遇上东方,当物欲横流遇上抱朴守拙,让我们静下心来,聆听老子的教诲。正如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所说,“如果遵循中国哲学家老子的遗训,就能找到平衡点,并成功走出这场巨大的考验。”
P5道的民间传承
解说:首届西安楼观·中国老子文化节开幕后的第二天是农历二月初十,也是楼观古庙会的日子,相传这一天是老子在楼观台羽化升天的忌日。当年秦始皇楼观建清庙,祭祀老子,开启了楼观庙会的先河。后来在唐代,皇室追老子为先祖,改楼观为皇家祖庙。每年祭祀老子的活动,与祭祀黄帝、孔圣一起,形成了中国的三大祭祀活动。而在民间,人们为了纪念老子,在东楼观和西楼关设立庙会,每年农历二月初十日老子的忌日和二月十五老子的诞辰日,周边地区的民众都会前来祭祀老子。这一民间活动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每年参加的民众多达十几万人。今年,这一传统的民间活动在新修建的道文化展示区内拉开帷幕,吸引了不少外来的游客。
同期:
游客一:我小时候,那时候来玩,就是什么都没有,就比如说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往山上走,山上有个庙,知道吧,就是只有一个庙,你现在比较今年建得比较规模一点,各种各样的形式也比较多一点。
游客二:主要就是看了一下民俗文化,第二个就是看了一下这个民间的社火呀,表演。
游客三:我今天十点钟就来了,上山祭拜了老子,我们去求家人健康。
游客四:老子他,感觉就是道德文化,我们的一个文化的起源,不管是中国人来说,还是外国人,比较高深莫测的感觉吧,所以我这次也是慕名而来,也是怀着这种崇敬和崇拜的精神过来的。
解说:秦腔、渭旗锣鼓、牛斗虎、集贤古乐、社火,当地民间纪念活动和民俗文化有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传承过程中,传统祭祀老子的活动凝结了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质,成为楼观乃至周边民众生活方式的基本构成部分,具有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
每年的古庙会正值农闲时节,庙会开始前,家家户户就已经开始准备祭祀老子的祭品。周至县楼观镇鹿马村的陈克勤擅长一种名为纸活的民间工艺,今年他花了两个星期制作这件作品。
同期:
陈克勤:这个做的就是按照楼观台,最近终南山的这个,基本上的造型就这样子,这个地方就是原来最早的老子说经台,这个是传说中老子炼丹的地方,然后主要内容是啥呢,主要的内容就是老子的悟道,悟人间的这个自然、人间的哲理,其实老子是个哲学家,悟道,看这个竹简,《道德经》这个悟道的这个图。
记者:《道德经》里面,您自己觉得最有用的是哪些话呀?
陈克勤:老子《道德经》,比如说,像这个“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最后归归结到,你看其实啊就是道法自然。我对这个道德经不太熟悉。
记者:你们当地人认为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陈克勤:当地人把老子认为是这个地区所属的神,后来把老子神化了。
记者:像你们有没有了解一些,像《道德经》里面教人平常为人处事,人生的一些道理?
陈克勤:道教里面就是教人多做善事,多乐于助人这一类的,你看有好多,虽然不是老子的《道德经》,但是从道教的念诵的这些经里面,内容都是教人做善事。帮助人,做善事,这方面的内容。
解说:在当地人朴素的民间信仰中,老子是护佑一方、教人向善的神灵。这位伟大的先哲在中国社会是如何完成由人到神的转化的呢?
东汉末年,在百姓颠沛流离的乱世中,一个渴望天下太平的人把目光投向了老子。公元186年,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代孙张道陵来到青城山开始了传道生涯,他把《道德经》作为本门第一典籍,自号天师,因此教派的名称为天师道。自此,中国本土第一宗教――道教就这样诞生了。之后,这一教派奉老子为太上老君,作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尊师,供教徒朝拜。就这样,历史从传说变成了神话,先哲老子在民间完成了由人到神的转身。后世的道教各家各派无不尊老子为道德天尊,并从《道德经》的思想中汲取精华要义,作为修炼、养生、悟道的根本。
道家和道教,同源分流。然而两千年来,无论是言说仙、神的道教,还是窥探天地的道家,其本源莫不出于那位老者为后人留下的《道德经》。无论如神仙一般驾云遨游,自由于世间,还是如得道者一般安详自立,乐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最终所求,莫过于至境的自在自由。
同期:
王石:老子、道家和道教当然不是一回事,道教产生晚得多,也就是说老子活着和道家这些老先哲们活的像庄子,他们绝想不到他们有一天成了道教所崇拜的一个太清道德天尊,被尊称一个神一样,不想到这些事情,这些事情是学术界的事情,但社会文化的事情就是说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了不起的仙人,有过这样了不起的思想,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而且这些道理在今天还是很有用的,我们不应该忽略它。我觉得我们所要表达的我觉得更多是这个社会文化层面的东西。
解说:东汉末年天师道出现后,随着奉道者移向关中地区,与隐居在楼观的修道者自然融合,三国末期,形成了道教教派楼观道,因此楼观地区的民间文化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军寨村的道情表演就源于那一时期道士布道时演唱的道歌。千百年来,这种古老的道教艺术在乡间得以传承和保留。
同期:
道情艺人:过去文化水平比较低,就是口传,在民间就是娱乐,实际上是道教里最重要的一个曲种,在道教很重视,由于楼观台的存在,就把这个流传下来了,如果没有楼观台,没有老子的道教,这个可能就失传了。
解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活态的周至道情只有唯一的“楼观镇军寨村道情会”,近年来,这个古老的民间艺术重新得到发掘整理,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楼观古庙会作为一种社会风俗,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沉淀、凝结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特性和色彩,而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民间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挑战。
同期:
李元:乡村社会和农村社会的消亡跟现代城市的发展,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很残酷的一个自然规律。那么怎么样在这个里面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城乡的融合发展,来让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个很好的传承。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国家有手段,但是严格讲如果能建一个旅游景区。以文兴旅,以旅兴业,以业来带动,那才是最根本的办法,这也是我们建设这个楼观道文化展示区的一个最根本的目标。
P6道的现代诠释
解说:
终南山古楼观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古楼观几度兴废,历经沧桑。2010年伊始,以古楼观为核心的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正式开始规划建设。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屈培青担任总设计师。
屈培青出生于建筑师世家,在西安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发展。 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再现楼观盛况、向世人展示“道”这一中华人文经典,是这次设计最核心的主题。
同期:
【屈培青】:现在我们站的这个位置,对,说经台。原来老的宗圣宫的布局呢,规模比较小,从我们来讲,既要保护老的这个布局,不要破坏它,要就是说正好对着中轴线直接走到我们的说经台,使它形成一个整个文化景区的一个中轴,所以现在我们以中轴线规划,做设计以后呢,在老的这个宗圣宫对面,做了一个道文化的,整个现在做了一个文化的,叫老子学院,老子博物馆,现在已经建好了,这一期的这个,包括一些商业配套,那么他和老子这个宗圣宫形成一个建筑群。
解说:全面梳理、挖掘道文化的内涵是整个设计团队所面对的最大课题,在前期的策划中,屈培青和他团队深入到古楼观,这也是一次对道文化的探寻之旅。
同期:
【屈培青】:文化策划这个非常重要,它整个把这个道文化,整个把故事整个连为一体,串起来。然后通过把这历史和故事连完以后,我们建筑师根据整个故事和历史的连续,我们来做我们的规划。
解说:以古楼观中轴线为中心的道教文化区和老子墓为中心的道家文化区,以及道文化展示园区将成为“西安新的文化符号”。作为文化推手的西安曲江新区,近年来致力于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发展相结合,大雁塔、大明宫、法门寺等西安历史人文资源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出来。
同期:
王石:西安在文化资源开发上可以说是走在全国前面的,它在整个文化资源的发掘方面已经改变了城市面貌和影响到市民的生活,它为这个城市带来了新的面貌,为这个城市的居民带来一些亮点,带来一些生活的去处和文化的参与、享受,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解说:这一次,曲江新区面对的是古楼观得天独厚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如何把这一切转化为今日的胜景、明日的文化遗存呢?
同期:
李元:所以我们到这个区域开发的时候,我们提了一句话,应该叫做以文兴旅,以旅兴业,以业富民。以文兴旅就是我们来以道文化,中国的根底文化或者根派文化为依托,来建设一个道教文化旅游区,这是以文兴旅。然后以旅兴业,通过一系列旅游景区和旅游板块的建设,跟秦岭的山水融为一体,那么这样的话就是以旅游兴起的整个一个板块的这个,带动了相关的这种产业。然后以业富民就是通过统筹城乡绿色生态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整个这个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
解说:
曲江新区和周至县共同启动这个项目的三年前,就开始对周至县楼观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生态、民生、经济等做了全方位的考察,
这里是曲江农业开发的薰衣草种植园,占地700多亩,楼观台所在的周至县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南依秦岭,北濒渭水,素来是农业大县。在曲江农业开发之前,当地农民各家各户零星种植猕猴桃等农副产品。去年农业示范观光区起步以来,附近的农户大都通过土地流转,加入到农业的整体开发中。
同期:薰衣草园区项目
经理:李川,咋样,苗子够不够?
李川:够。
经理:今儿栽了多少亩地?
李川:今儿栽了十二亩。
经理:十二亩,一个上午?
经理:一个上午。
农民:应该栽的话,应该栽上这一边。
经理:应该栽到三分之二处。
农民:三分之二。再栽就深了。
解说:
集约化经营和村庄搬迁集中安置,将使这里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同期:
经理:你如果企业化来操作的话,你就会形成一个投入和产出的问题,你如果说个人种这块地的话,你不可能说,我种了这点猕猴桃,我只能跟市场价格来说,今年好了我就卖个好价钱,今年不好农民就赔了,它就会带来一个很不稳定的收入,我们来做猕猴桃的深加工,宣传以及各个方面,你就要每个农民真正体会到,真正的,比如说我现在土地流转了,我的收入增收了,你比如说就像他,这个?,他以前在新疆跟人家打工。
农民:一年也就是不到三万,你想冬天,冬天早早就冷了,开春也晚,算起来就时间根本就没有一年,十个月都不到。
经理:他十个月都干不到,而且他的爱人也有病,他根本把家里也照顾不了。
农民:家里有事,我就可以收工回家。
经理:你想从这到新疆,到乌鲁木齐,火车上的路费,颠簸,到了那去给人家拾棉花,干啥的,他现在,人就在自己的家门口。
农民:自己家门口,有啥活,赚钱也赚得省力一些,家里的活也可以安排。有啥事骑车就可以回家。
解说:观光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和生态宜居的楼观新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者回到家乡,回归农业。
同期:
县委书记: 我更愿意看到农民群众在自己的家门口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大家在一块,我觉得这更像一个家庭,几世同堂在一块其乐融融,而且对社会的和谐都很有好处。
解说:
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18平方公里的观光农业示范区和585亩的农业博览园,一个依托自然山水、现代农业、道家文化的立体、多元的产业体系将出现在关中腹地。
同期:
李元:我们给文化提供一个载体,这个载体的最大特点,它赋予现代我们人生活和社会所可以承担的很多东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首先还是结合,这个结合呢就是说,文化一定是和很多东西,比如说跟旅游、跟城市、跟商业、跟科技结合,你看国外发达的地方也是这么做的,我们这几年的探索,凡是成功的都是因为结合得好,融合得好,从业态上复合得好,凡是这方面做得好的都成功了。凡是做的不好的,就单条腿走路,很难。比如说很多文化遗产非常地保护,人看了都觉得心疼、惋惜,或者甚至都爱惜,但是它就是很难走下去。你怎么能够把它供养呢?所以怎么样来给它赋予新的这种发展的动力,我觉得就是结合的地方。我觉得我们在楼观呢,我们是跟当地城乡发展的结合,当地生态旅游的结合,因为有很好的青山绿水,另外一个就是跟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和当地道教这种宗教民间信仰传统的很好的结合。
解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500年前楼观台上那一盏青灯,穿越浩瀚的时空,照耀着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同期:
王蒙:老子的这些东西,它仍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它还在活着,而且这些东西不是特别受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影响,这是一个很长久的文化的遗产。
傅佩荣:一般的万物是什么?相对的真实,暂时的真实,那道不是如此。所以道,比如说道是万物的根源,因为有道永远不变,你说万物的变化就没关系,比如说万物整个消失,道照样不变,这是老子最大的规定,这个规定很了不起。
肖云儒:这个《道德经》应该说永远不会不合时宜,它是进行宏观判断,人类的终极关爱,精神的宏观判断和世界关系,这样的学问永远不会过时。
王石:今天再提传统文化那肯定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一个反思,进行一个创造性的发展,道家的思想是什么,那么可能我们更加重视的是那一些不仅适用于传统社会,而且适用于现在社会,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其他国家,甚至有可能成为人类共同思想的一个部分。
--------The end-------